首页 > 分享 > 大花蕙兰组织培养、多倍体诱导及共生真菌的研究.pdf

大花蕙兰组织培养、多倍体诱导及共生真菌的研究.pdf

大花蕙兰组织培养、多倍体诱导及共生真菌的研究论文

摘要 摘 要 人们惯于将兰花分为国兰和 “洋兰”。洋兰是指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大花蕙 兰就是其中之一。大花蕙兰具有重要的观赏和经济价值。目前国内的大花蕙兰生 产所用种苗主要从国外进口,价格较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兰花的 需求量将大幅度上升。目前,组织培养已成为大花蕙兰繁殖的一条有效途径。近 来人们开始对洋兰的育种进行研究, 旨在寻求优良的品系,兰花高价一般以色美 优雅、株奇为准。多倍体育种能培育出花朵大、株奇的品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大花蕙兰共生真菌的研究将为组织培养中提高植物成活率的这一关键问题奠定 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实验通过对大花蕙兰组织培养的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组培体 系 ,对大花蕙兰的多倍体育种、共生真菌的促生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 下: 1.以MS为基本培养基,运用正交设计方法,利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技术, 成功地建立了大花蕙兰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体系。实验以大花蕙兰无菌苗假球茎 为材料,诱导丛生芽。筛选出适宜诱导的培养基为MS +6.4 g·L-1 琼脂+0.5%AC +2.0 mg·L-16-BA +0.1 mg·L-1NAA +30g·L-1 蔗糖。待芽长至2-3cm 时,转入生根培养基, 得到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6.4g·L-1 琼脂+0.2 mg·L-16-BA +0.5 mg·L-1NAA +0.5 mg·L-1ABT。根长达到2-4cm 时炼苗移栽,成活率可达95%。 2.秋水仙素可诱导植物产生多倍体植株但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不同时间 的处理对大花蕙兰的诱导率不同。本实验研究了秋水仙素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 大花蕙兰无菌苗丛生芽的诱导效果,发现随着处理时间和浓度的增加,丛生芽的 死亡率增加,多倍体细胞诱导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处理时间和浓度增加升高,但浓 度超过一定量诱导率则相反。以0.05%的秋水仙素处理24h多倍体细胞诱导率最 佳,。活得的变异材料与正常二倍体相比,其叶片变粗、株高变矮、根长变短、气 孔器变大,经鉴定为多倍体。 3.植物和真菌之间存在共生关系,本实验通过将大花蕙兰无菌组培苗和菌 液的共培养,确定了菌株MCG1213 对大花蕙兰的促生作用,它能够促进大花蕙兰 植株和根的生长,为大花蕙兰的非试管苗繁殖和植物-微生物之间相关性研究提 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花蕙兰 组织培养 丛生芽 秋水仙素 多倍体 共生真菌 I ABSTRACT ABSTRACT People are accustomed to divide orchids into the Chinese orchid and foreign orchid. foreign orchid is specy from abroad,Cymbidium is one of them. Cymbidium has both the view and the economic value. At present ,the seeds of the Cymbidium used in china are imported from abroad ,have higher prices , as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mprove, peoples demand for orchids will be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At present ,tissue culture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way to breed Cymbidium. Recently people began to research seed breeding of foreign orchid aimed at finding a fine line, high-priced orchids is famous for the elegant color and strange plant. Polyploid breeding can br

相关知识

大花蕙兰组织培养和试管苗移栽技术的研究
大花蕙兰试管苗移栽基质的筛选
大花蕙兰快速繁殖体系的初步建立
君子兰多倍体诱导及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几种金花茶离体诱导多倍体研究
大花蕙兰育种研究进展
兰花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一种快速繁殖大花蕙兰组织培养方法与流程
大花蕙兰试管苗出瓶和盆栽(上)
春兰‘宋梅’组织培养及兰花菌根真菌的研究

网址: 大花蕙兰组织培养、多倍体诱导及共生真菌的研究.pdf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8877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兰花的组织培养技术2(2)
下一篇: 中国兰组织培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