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曲霉病

曲霉病

病原

曲霉病的病原是对家蚕有致病性的曲霉属真菌,像黄曲霉、米曲霉、棕曲霉等,不是一种特定的菌。养蚕生产上以黄曲霉和米曲霉危害最为普遍,棕曲霉、寄生曲霉只偶尔出现。

曲霉菌的性状因菌种的不同而有差异。黄曲霉、米曲霉的发育周期相同,形态相似,分生孢子都为球形,表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大小为3~7微米。分生孢子形成时颜色较淡,为黄色,以后逐渐变浓,为黄绿色甚至褐色。

曲霉菌的分生孢子附着在蚕体上,经10几个小时,芽管萌发穿透外表皮,主要在体壁的真皮细胞层或皮下组织寄生,发育形成营养菌丝,营养菌丝仅在侵入部位生长旺盛,不产生短菌丝。营养菌丝具隔膜,多分支,无色或微黄。有些菌种可能形成菌核。

病蚕死后,营养菌丝长出体外形成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壁厚而膨大的菌丝上生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粗壮,顶端膨大成球形或卵圆形,上边放射状生出1~2层棒状小梗,小梗顶端形成串状球形的分生孢子,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曲霉菌的生活力较强,有很强的腐生性,对理化因素的抗性超过白僵菌。

病症

1~2龄蚕最易感染曲霉病,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先见蚕伏于蚕座中食桑不良,次日发现病死蚕,病程2~3天,病蚕死后体躯紧张,在孢子侵入部位往往出现溢束状凹陷。约经1天尸体上可见有黄绿色的曲霉菌菌落长出,逐渐被覆全身,呈绒球状。1龄感染严重时,可见1眠至2龄起蚕时出现大批死蚕,多半为半脱皮蚕和不脱皮蚕。

3龄蚕后多为零星发生,大蚕发病常在蚕体上出现1~2个褐色不正形病斑,多在节间膜或肛门处出现(见图5-7),随病势发展而扩大,有粪结或排连珠粪等症状。濒死前头胸部伸出,吐液。死后,病斑周围局部硬化,其他部位不变硬而容易发黑腐烂。

上蔟时感染的蚕常常死于茧中,感染轻时能化蛹,蛹期发病往往出现黑褐色病斑,腹部松弛,丧失蠕动功能,死后尸体干瘪缩小,在节间膜和气门处长出菌丝和分生孢子,高温多湿时菌丝侵入茧层生长成为霉茧。

在蚕种保护的过程中,如湿度过大又不注意换气,蚕卵表面易受曲霉菌寄生发霉导致胚子窒息死亡,成为霉死卵。霉死卵卵壳表面先凹陷,很快干瘪。

诊断

1、肉眼鉴定

病蚕尸体如出现黄绿色绒球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可初步判断为该病。

2、显微镜观察

分生孢子为球形;取病斑部位体壁的内侧组织镜检有菌丝存在,体液经镜检无短菌丝存在。

相关知识

ICU患者侵袭性肺曲霉病的非培养诊断方法
毛霉病介绍
青霉病
青花菜叶霉病
曲霉菌病
【番茄叶霉病防治】
防治西兰花叶霉病怎样用药
毛霉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花椰菜叶霉病的特征和花椰菜叶霉病的防治!
番茄叶霉病治疗方法

网址: 曲霉病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9197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蝴蝶兰感染了“灰霉病”,想要花姿
下一篇: 汉阳区公园管理中心开展春季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