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普通植物病理学General Plant Pathology
课程代码
020387
学分
2
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
56
实验学时
课程性质
基础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课( ) 必修课( ) 选修课( )
任课教师
徐秉良,杨成德,薛应钰
职称
教授
教授
副教授
授课时间
第4学期
授课对象
植保专业本科
教 学
目的与
要 求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学时56学时,实验课单列,32学时。该课程的主要目的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植物病理学的各门专业课的理论及实验、实习打好基础,也为学生今后从事农业生产、教学、科研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 学
基 本
要 求
学完本课程后,应掌握:
1、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
2、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流行学的基本知识、病害的预测预报、病原物的致病性、寄主的抗病性和植物病害诊断、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掌握植物病原菌物、植物病原原核生物、植物病毒、植物病原线虫和寄生性植物的形态、性状、分类和主要类群。
4、掌握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及诊断程序。
5、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 材
《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第四版),中国农业农出版社,2009)
主要参
考资料
1.张中义等主编,植物病原菌物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余永年、宋大康等译(Alexopoulos , C. J.和Mins,C.W.原著),菌物学概论,农业出版社,1981
4、Agrios,G.N.(沈崇尧等译),植物病理学(第五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任欣正等,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鉴定,农业出版社,1994
6、毕志树、李进,1965,植物线虫学,农业出版社
7.Gail.L Schumann, essential plant pathology(第二版),USA,2013
系(教研室)或导师审阅意见
(针对青年教师)
主任(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时数
教学内容
讲课
实验
小计
备 注
第一章 绪论
4
4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14
14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4
4
第四章 植物病毒
8
8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它病原物
6
6
第六章 非侵染性病害
2
2
第七章 侵染过程
2
2
第八章 侵染循环
2
2
第九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4
4
第十章 植物的抗病性
4
4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2
2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4
4
合 计
56
56
教 学 进 程
节次
授课内容(章节)
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一章 绪论
2
3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2
4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2
5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2
6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2
7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2
8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2
9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
2
10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2
11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
2
12
第四章 植物病毒
2
13
第四章 植物病毒
2
14
第四章 植物病毒
2
15
第四章 植物病毒
2
16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它病原物
2
17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它病原物
2
18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它病原物
2
19
第六章 非侵染性病害
2
20
第七章 侵染过程
2
21
第八章 侵染循环
2
22
第九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2
23
第九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2
24
第十章 植物的抗病性
2
25
第十章 植物的抗病性
2
26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
2
27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2
28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
2
合 计
56
章 节
第 一 章 绪 论(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非传染性病害及植物病理学的重要性;熟悉植物病害的分类;掌握植物病害概念及内涵,在生产中明确哪些是植物病害;掌握病害三角和病害四角。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病害概念和病害分类;非传染性病害及其特点;植物的生物病原和非生物病原种类;
补充更新:物病害概念中的四要素。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植物病害概念和非传染性病害及其特点。
难点:植物病害概念。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常识中的植物异常现象——病状开始,进一步引入到植物病害概念及非传染性病害及其特点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名词解释:植物病害;
2.试述植物病害三角关系(病原物、寄主、环境)、四角关系(人、病原物、寄主、环境条件);
3.依据什么把植物病害分为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
4.简答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
结合实践中植物病害的明显症状和提问入手,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理解的植物病害与严谨的植物病害的区别和相同点等。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本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备注:教案原则上使用表格格式,使用其它格式的必须包含表格要求的所有要素。
章 节
第 一 章 绪 论(二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包括症状和病征;了解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等。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主要讲授:1.植物病害症状,包括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症征: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丝状物和脓状物;2.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
补充更新:补充植物病害症状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植物病害症状。
难点:植物病害症状。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常识中的植物病害的表面现象——异常状态开始,进一步深入到病征及造成损失。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名词解释:症状、病状和病征;
2.简答常见植物病害病状类型及特点;
3.简答常见植物病害病征类型及特点。
结合实践中植物病害的明显症状和提问入手,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特点及专业的描述方法。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菌物与人类的关系,掌握菌物的营养体类型、菌丝变态结构和营养体变态结构、菌物的繁殖、繁殖体及繁殖方式等,为今后在生产中研究和鉴定植物病原菌物、识别菌物病害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菌物的营养体类型、菌丝变态结构和营养体变态结构、菌物的繁殖、繁殖体及繁殖方式等。
补充更新:菌物繁殖的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营养体类型、菌物的繁殖及繁殖方式。
难点:菌物的繁殖。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真菌如青霉、黑根霉引入植物病原菌物的一般性状等,再过渡到变态结构;从植物的枝条生长、开花结果及种子萌发等引入菌物的营养生长和繁殖生长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简答菌物营养体的主要类型、结构与功能。
2、真菌无性繁殖、有性生殖的主要方式,常见的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类型有哪些?
3、准性生殖与有性生殖有哪些区别?
4、名词解释:真菌、菌丝、菌丝体、菌核、菌索。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真菌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植物病原菌物的一般性状及形态特征。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菌物分类体系及其演变,掌握菌物的生活史概念、生活史类型、最新分类体系及分类依据、命名规则等,为今后在生产中研究和鉴定植物病原菌物、识别菌物病害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菌物分类体系及其演变、菌物的生活史概念、生活史类型、最新分类体系及分类依据等。
补充更新:菌物最新分类体系演变。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菌物的生活史和最新分类体系。
难点:最新分类体系。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复习菌物的繁殖及动物的生老死亡引出菌物的生活史,并介绍其类型和特点;从不同特点的菌物介绍引入分类系统及其演化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简答菌物生活史的概念、生活史类型及特点;
2、简述菌物最新分类体系及主要分类依据;
3、简答菌物的国际命名规则;
4、名词解释:属、种、变种、专化型、生理小种、致病型。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动植物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植物病原菌物的生活史及分类。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三)(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和掌握节壶菌、根肿菌和接合菌的一般性状、分类特点及主要植物病原属的形态特点等,为今后在生产中研究和鉴定植物病原菌物、识别菌物病害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节壶菌、根肿菌和接合菌的一般性状、分类特点及主要植物病原属的形态特点等。
补充更新:节壶菌、根肿菌和接合菌人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类特点及主要植物病原属的形态特点。
难点:分类特点及主要植物病原属的形态特点。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黑根霉等引入接合菌的一般性状等,再过渡到分类特点及主要属的形态特征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如何区分节壶菌、根肿菌和接合菌?
2、简答根肿菌属及粉痂属的形态特点。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菌物或常见病害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该三类菌物的一般性状及形态特征。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四)(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卵菌的为害现状、研究现状和生活习性等,掌握卵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及引起的常见病害等,为今后在生产中研究和鉴定植物病原菌物、识别菌物病害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卵菌的为害现状及研究现状,卵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及引起的常见病害等。
补充更新:卵菌的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卵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
难点:卵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卵菌或卵菌病害引入植物病原卵菌的一般性状等,再过渡到分类及主要属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简答卵菌门菌物的特点;
2、建立卵菌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检索表;
3、简述卵菌在植物上的致病特点和防治要点.
4、简述卵菌在植物病害中的重要性;
5、认识常见卵菌的拉丁学名。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卵菌或卵菌病害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植物病原卵菌的一般性状及形态特征等。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五)(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子囊菌的为害现状、研究现状和生活习性等,掌握子囊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及引起的常见病害等,为今后在生产中研究和鉴定植物病原菌物、识别菌物病害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子囊菌的为害现状及研究现状,子囊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及引起的常见病害等。
补充更新:子囊菌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子囊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
难点:子囊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子囊菌或子囊菌病害引入植物病原子囊菌的一般性状等,再过渡到分类及主要属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简答子囊菌亚门菌物的特点;
2、建立子囊菌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检索表;
3、简述子囊菌在植物上的致病特点和防治要点;
4、简述子囊菌在植物病害中的重要性;
5、认识常见子囊菌的拉丁学名。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子囊菌或子囊菌病害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植物病原子囊菌的一般性状及形态特征等。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六)(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担子菌的为害现状、研究现状和生活习性等,掌握担子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及引起的常见病害等,为今后在生产中研究和鉴定植物病原菌物、识别菌物病害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担子菌的为害现状及研究现状,担子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及引起的常见病害等。
补充更新:担子菌的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担子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
难点:担子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担子菌(大型真菌)或担子菌病害引入植物病原担子菌的一般性状等,再过渡到分类及主要属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简答担子菌的特点;
2、建立担子菌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检索表;
3、简述担子菌在植物上的致病特点和防治要点.
4、简述担子菌在植物病害中的重要性;
5、认识常见担子菌的拉丁学名。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担子菌或担子菌病害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植物病原卵菌的一般性状及形态特征等。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二章 植物病原菌物(七)(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无性型菌的为害现状、研究现状和生活习性等,掌握无性型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及引起的常见病害等,为今后在生产中研究和鉴定植物病原菌物、识别菌物病害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无性型菌的为害现状及研究现状,无性型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及引起的常见病害等。
补充更新:无性型菌的研究现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无性型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
难点:无性型菌的营养体类型、有性和无性孢子类型、分类体系、主要分类依据和主要病原属的形态特点。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无性型菌或无性型菌病害引入植物病原无性型菌的一般性状等,再过渡到分类及主要属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1、简答无性型菌的特点;
2、建立无性型菌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主要属的检索表;
3、简述无性型菌在植物上的致病特点和防治要点。
4、简述无性型菌在植物病害中的重要性;
5、认识常见无性型菌的拉丁学名。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无性型菌或无性型菌病害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植物病原无性型菌的一般性状及形态特征等。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原核生物的概念和种类;掌握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结构、遗传和变异、分类系统和分类依据,特别是分类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分类系统和分类依据。
补充更新:分类系统的最新变化。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一般性状和分类依据。
难点:分类依据。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细菌病害引入植物病原细菌及其一般性状等,再过渡到分类鉴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何谓原核生物、它与真核生物有何区别?
2、何谓革兰氏染色,它在细菌的分类和鉴定中有何作用?
3、建立主要病原原核生物的检索表。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细菌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植物病原细菌的一般性状及分类等。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三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传播特点和侵染特点;掌握病原细菌主要代表属及种的性状和引起常见病害等;熟悉原核生物病害诊断方法和防治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传播特点和侵染特点、病原细菌主要代表属及种的性状和引起常见病害、原核生物病害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等。
补充更新:近年新发现的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新病害。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病原细菌主要代表属及种的性状、原核生物病害诊断方法和防治方法。
难点:病原细菌主要代表属及种的性状。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细菌病害引入植物病原细菌主要种类及特点,再过渡到诊断及综合防治原则。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细菌分类在1980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何在?
2、试比较病原细菌和病原菌物在侵染、传播方面的特点;
3、简答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4、简答原核生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细菌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属和种及形态特点等。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四章 植物病原病毒(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植物病原病毒的定义、为害及利用等;掌握植物病原病毒的形态、结构、组分和核酸等。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病原病毒的定义、为害及利用等;掌握植物病原病毒的形态、结构、组分和核酸等。
补充更新: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植物病原病毒的形态、结构、组分和核酸。
难点:植物病原病毒的形态、结构、组分和核酸。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病毒病害引入植物病原病毒及其一般性状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何谓植物病毒?
2、简答植物病毒的化学组成;
3、简答植物病毒的核酸种类信其特点。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病毒病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四章 植物病原病毒(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植物病原病毒的复制和增殖及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病原病毒的复制和增殖及特点。
补充更新: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植物病原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难点:植物病原病毒的复制和增殖。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病毒病引入植物病原病毒的复制和增殖。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简述植物病毒有复制增殖过程;
2、简答植物病毒有复制增殖特点。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病毒病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植物病毒的复制增殖等。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四章 植物病原病毒(三)(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植物病原病毒的移动,掌握植物病原病毒的传播、分类和命名等。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病原病毒的移动,掌握植物病原病毒的传播、分类和命名等。
补充更新: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植物病原病毒的传播、分类和命名。
难点:植物病原病毒的传播、分类和命名。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人类病毒病传播引入植物病原病毒传播,再过渡过分类和命名。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植物病毒有哪些传播方式?
2、简答介体传播的特点;
3、简答植物病毒的分类体系。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病毒病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植物病毒的传播。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四章 植物病原病毒(四)(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植物类病毒;掌握重要的植物病原病毒种类及形态特点、理化性质;熟悉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病原病毒种类及形态特点、理化性质、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等。
补充更新:病毒最新研究现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植物病原病毒种类及形态特点、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等。
难点:植物病原病毒种类及形态特点。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通过复习引入重要的植物病毒种类及特点,再过渡到诊断和防治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简答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2、简答原核生物病害的防治方法;
3、建立重要植物病毒的分类检索表。
本章为理论课。
通过复习引入重要的植物病毒种类及特点,再过渡到诊断和防治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它病原(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植物病原线虫的为害和生态;掌握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与解剖特征;熟悉植物病原线虫的生活史。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病原线虫的为害、生态、形态与解剖特征及生活史等。
补充更新:近年新发现的该病原引起的病害。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植物病原形态与解剖特征。
难点:植物病原形态与解剖特征。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线虫病引入植物病原线虫的为害和生态等,再过渡到形态与解剖特征及生活史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简述植物寄生线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2、试述线虫消化系统的构造,区分垫刃型和滑刃型食道。
3、为什么把线虫列为植物病原物,谈一下线虫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及损失。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植物线虫虫瘿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该病原的一般性状及形态特征等。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它病原(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植物病原原生动物;掌握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及主要类群。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病原原生动物;掌握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及主要类群等。
补充更新:近年新发现的该病原引起的病害。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寄生性和致病性及主要类群。
难点:寄生性和致病性及主要类群。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线虫病引入植物病原线虫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等,再过渡到主要类群。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试述线虫对植物的致病机制及症状表现。
2、试述小麦粒线虫、甘薯茎线虫、水稻干尖线虫、大豆胞襄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的生活史、侵染来源及防治要点。
3、简答大豆胞囊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有何异同。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植物线虫虫瘿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该病原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等。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五章 植物病原线虫及其它病原(三)(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繁殖和传播;掌握其致病机制及主要寄生性植物的种类和形态特点;熟悉它们引起的植物病害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寄生性植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繁殖和传播、主要寄生性植物的种类和形态特点及该类植物病害特点。
补充更新:近年新发现的该病原引起的病害。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寄生性植物的致病性和主要寄生性植物的种类和形态特点。
难点:主要寄生性植物的种类和形态特点。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症状引入寄生性植物及主要形态特点等,再过渡到致病机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简述寄生性种子植物物致病机制。
本章为理论课。
以实践中肉眼可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入手逐渐把学生引入该病原的一般性状及形态特征和致病机制等。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 六章 非侵染性病害( 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介绍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和诊断程序,使学生在生产中能初步诊断非侵染性病害和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不适宜的气象因子、不适宜的土壤因子、不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和环境污染引起的非传染性病害、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
补充更新:非侵染性病害的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不适宜的气象因子、不适宜的土壤因子和不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引起的非传染性病害、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
难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环境或吃饭对人的影响引入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再过渡到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植物非侵染性病害有哪些不同类型的病因?
2、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非传染性病害?
3、温度过高或过低,植物容易发生什么病害?
4、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或剧烈变化,植物容易发生什么病害?
本章为理论课。
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环境或吃饭对人的影响引入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再过渡到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七章 植物传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介绍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使学生对病原物的接触、侵入、潜育、发病的过程及其相应的环境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为学生今后在生产中分析病害的侵染因素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的定义、影响四个时期的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病原生物侵入途径等。
补充更新: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影响四个时期的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病原生物侵入途径。
难点:影响四个时期的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病原生物侵入途径。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活中现象如虫子从土壤表面进入土壤等现象引入引入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再过渡到病害循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简述传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
2、简答病原生物侵入途径。
本章为理论课。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八章 植物传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重点阐述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使学生掌握植物传染性病害的病害循环(病害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害越冬和越夏和病原物的传播),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传染性病害的病害循环中病害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害越冬和越夏及病原物的传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补充更新: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病害的侵染循环。
难点:病害的侵染循环。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从容易理解的、常见的生活中现象如植物的生长规律引入引入病害循环。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试述侵染循环的主要环节。
2、简述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以及传播途径。
本章为理论课。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九章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寄主与病原间的互作关系;掌握病原的致病性及致病机制、死体寄生物和活体寄生物。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微生物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和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补充更新: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致病机制。
难点:致病机制。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通过介绍病原物的寄生性——侵略者的特性及侵略的途径来讲解致病机制。
作业:
1.简答致病机制;
2. 试举例说明活体寄生与死体寄生的病原物有哪些不同的致病特点?
本章为理论课。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十章 植物抗病性(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植物抗病性的概念、类别和植物的病理变化,为在实际中有目的地利用植物的抗病性防治病害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抗病性基本概念、分类及植物的病理变化等。
补充更新:抗病性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植物的病理变化。
难点:植物的病理变化。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通过介绍寄主的抗病性——抵抗侵略者的特性讲解抗病性概念及植物的病理变化。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举例说明植物被病原物侵染后所发生的主要生理变化。
2、植物抗病性有不同的分类办法,你认为哪种办法最能反映抗病性的本质?
本章为理论课。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十章 植物抗病性(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的抗病机制,为在实际中有目的地诱发、培育和利用植物的抗病性防治病害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抗病性机制(包括被动抗病性、主动抗病性机制、植物避病和耐病机制)。
补充更新:抗病性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抗病机制。
难点:抗病机制。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通过介绍寄主的抗病性——抵抗侵略者的特性讲解抗病机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试比较植物被动抗病性因素与主动抗病性因素的异同。
3、为什么说植物保卫素是重要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4、试说明诱发抗病性的特点和可能的机制。
本章为理论课。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十一章 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流行学和预测预报的基础知识,为今后学习植物病害流行学,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病害的调查、植物病害的流行学类型、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及植物病害的预测。
补充更新: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掌握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严重度的分级方法。
难点:病情指数的计算方法及严重度的分级方法。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通过介绍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来讲解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试举例比较多循环病害和单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
2.举例说明植物病害的季节流行曲线有哪些类型?
3.简述植物病害预测依据和预测的类型。
4.什么是传病中心?传病中心在病害流行中有哪些作用?
本章为理论课。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授植物病害的诊断的意义、程序、柯赫氏法则、诊断要点;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诊断,为今后植物病害诊断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植物病害的诊断的意义、程序、柯赫氏法则、诊断要点。
补充更新:植物病害诊断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植物病害诊断的程序、柯赫氏法则和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难点: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通过介绍人的病害流程引入植物病害有诊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诊断病害?
2.简答柯赫氏法则的主要内容。
本章为理论课。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章 节
第十二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二)(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主要讲授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理论、防治原理、和主要防治措施(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品种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今后植物病害防治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讲授综合防治理论、防治原理、和主要防治措施(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品种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
补充更新:植物病害防治最新研究进展。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综合防治理论和主要防治措施。
难点:主要防治措施。
教学设计
调控对策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作业:
1.简述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和基本任务。
2.如何利用抗病品种来防治植物病害?
3.分别举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实例,并说明其可能的防病机制。
本章为理论课。
课后补遗
下一节课就该次课重点内容重复或提问以便加深理解和记忆。
相关知识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简介
普通植物病理学.ppt
普通植物病理学—智慧树网
普通植物病理学概要.ppt
卓越计划背景下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课件:普通植物病理学.ppt
普通植物病理学入门定稿.ppt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资料.pdf
考研专业课《普通植物病理学》考研初试复试历年真题及答案合集+笔记资料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一章 绪论
网址: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案201805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92273.html
上一篇: 植物为何会得病毒性感冒 |
下一篇: 《马铃薯花叶病》word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