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很多家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医务人员的感谢。为此,复旦儿科风险控制与行风建设办公室,特推出 “感谢有你,医患同心” 栏目,让我们透过一封封表扬信、一面面锦旗、一幅幅牌匾,感受这医患同心,共同战胜疾病的力量;感受这医患间最真挚的情感!正是家长们质朴的感谢、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成就了儿科人的执着与坚守!
近日,我院收到一封来自朱先生(化名)的感谢信,感谢的对象是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简称PICU)的张震宇医生,感谢他在小朋友住院期间专业的治疗,耐心的解释,真诚的鼓励。
01、病危
2019年冬,7岁的小茹(化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峰值达39.7℃,小茹的父母丝毫不敢轻视,带着小茹在当地医院就诊,医院作了退热等对症处理。两天之后,小茹的病情并未有明显好转,体温仍有波动,热度峰值依然居高不下,再次就诊后,确诊为流行性感冒(乙型),加用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小茹出现了呕吐、抽搐等症状。考虑病情危重,家长带着小茹往当地上级医院就诊,经诊断,罹患流行性感冒的小茹,病情已经进展合并“坏死性脑炎”!情况紧急,孩子被迅速收治入院,进入PICU,予以呼吸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然而,小茹的父母仍然没有盼到孩子病情好转的消息,小茹的病情仍然在持续进展恶化,孩子反复抽搐。看着深受病痛折磨的小茹,朱先生一家最终决定到上海大医院求治。伴随着120急促的警笛声,小茹跨省数百公里,紧急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因病情危重,被迅速安排直收PICU。
02、转机
在转入我院PICU后,一系列综合性救治措施立即展开,严密监护随即跟上。病房探视的间隙里,望着病床上的小茹,朱先生一家虽是有了一些希望,却仍是忧心忡忡,不知所往。要知道重症流感的死亡率可并不低,小茹的病情又如此危重,等待着这可爱女孩的前路又会是怎样呢?焦急、忧虑、悲伤挂在家长的脸上,也同样印在了作为主管医生的张震宇的眼里。面对这样一个陷入悲伤、踟蹰不前的家庭,张医生在专注于治疗的同时,更愿意花时间为家属详细解释治疗方案、充分告知病情。他细致入微的观察着家长的心理,通过一次次的疏导,鼓励着家属正向看待病情,积极参与治疗,努力坚持,切实帮小朋友渡过难关,重获新生。正是张医生对病人耐心细致,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待患者如亲人,和蔼的态度,贴心的话语让家属得到了久违的宽慰。
03、痊愈
经过七天的精心救治,小茹终于撤下了呼吸机,可以自主呼吸了!又过了五天,小茹病情稳定,达到了出院的标准。与入院时,病情危在旦夕、前途未知相比,如今女孩的脸上再次泛起了笑容,一家人更是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对未来的希望。朱先生一家也始终记得张医生在小茹治疗期间予以他们一家人的帮助,临近出院时,为张医生送上一份感谢。
“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源于十九世纪美国首家肺结核病疗养院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不正是张震宇医生医者仁心的最好诠释吗?
张震宇
张震宇,男,上海市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中国儿童脑死亡判定委员会脑干诱发电位技术专家组成员,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基础生命支持(BLS)培训导师。
2009年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工作,2018年晋升为主治医师。他主要从事儿童危重症临床工作,对于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儿童呼吸道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塑性支气管炎等)、儿童神经危重症(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病毒性脑炎等)、儿童严重脓毒血症等相关疾病的监护及治疗。参与多项儿童神经危重症临床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过多篇中文核心期刊。
张震宇在培训
原标题:《“用心呵护患儿,暖心关爱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