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又称细菌性微斑病。细菌性斑疹病又称细菌性叶斑病、黑秆病,可为害叶、茎、花、叶柄和果实等多个部位。叶片染病,产生深褐色至黑色斑点,四周常具黄色晕圈。叶柄和茎染病,产生黑色圆形斑点,水渍状,发病后期,小病斑逐步扩大连片,呈边缘不明显的大块黑斑,上有白色菌脓。幼嫩绿果染病,为深褐色小圆点,散生在果面上,稍高于果皮,但中心不凹陷,果实变红时,果面上的小绿点也不转红。果实近成熟时,围绕斑点的组织仍保持较长时间绿色,别于其他细菌斑点病。
一、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发病规律:
病菌在种子上、病残体及土壤里越冬,播种带菌种子,幼苗即染病。病苗定植后开始传入大田,并通过雨水飞溅或整枝、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或再侵染。潮湿、冷凉条件和低温多雨及喷灌有利发病。通常病情的扩展,叶面需保温24小时,在采用喷灌技术的干旱地区易发病,滴灌或沟灌地区发病轻。
细菌性斑疹病病原属于细菌,而细菌性病害的发生,需要有一定的湿度,即在有水滴、水膜及高空气湿度等覆盖或充润伤口时才能侵入。进入9月份,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棚内相对湿度增大,果面以及叶片很容易出现结露现象,这就为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另外,当前菜农进行的整枝打杈操作造成的伤口,也成了细菌侵入的通道。
随着气温继续降低,闭棚时间延长,棚内湿度增大,细菌性斑疹病将有加重趋势,另外,软腐病、细菌性髓部坏死等其它细菌性病害的发生也会提上日程。提醒菜农,采取措施早防范。
二、番茄细菌性斑疹病防治方法
1、浇水后及时通风,避免叶片和果面结露
细菌可以靠两端的鞭毛在水中游泳,在有水滴、水膜及高空气湿度等覆盖或充润伤口时进行侵入,并靠水的流动进行传播。目前,白天棚内温度较高,棚内湿度较小,但是浇水后,棚内湿度增加剧烈,所以要及时排湿。浇水可选择晴天上午,通过及时放风,避免棚内出现高温高湿,预防病害发生。同时也要避免浇水时把细菌性病害传播开来。在干旱地区采用滴灌或沟灌,尽可能避免喷灌。
2、减少伤口的出现
自然孔口、伤口等是细菌的侵染入口,生产中菜农应尽量少给植株造成伤口,尤其是连阴天时尽量不要从事打叶、落蔓等操作。放风时也应避免风速太大,以免蔬菜枝叶因摇摆、摩擦产生过多伤口。另外,要采取措施加速伤口的风干和愈合,力避伤口见水。
3、提前用药
有些细菌种类容易入侵维管束,并能沿着维管束、茎秆、枝蔓,叶脉向其它部位移动传播,而药物尤其是铜制剂很难进入植株内部,所以有时喷药很难迅速见效。建议菜农要赶在发病之前或初期进行喷药预防。前期预防可使用铜制剂,如王铜、碱式硫酸铜、喹啉酮等。对于已经染病的植株,应先去除病灶,如将发病叶柄、幼果摘除,同时喷施噻枯唑+噻唑锌或噻菌铜+噻枯唑等药剂防治,防止病害传播。发病初期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5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等,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参考文献:
【1】https://www./insects/show-834.html
【2】http://www./Disease/60.html
相关知识
一种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防治方法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防治方法?
【作物病害】番茄常见细菌性病害的症状与防治
【技术】番茄最难治的细菌性病害汇总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识别与防治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
番茄常见细菌性病害识别与防治.doc
植物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番茄常见细菌性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病害】小心!近期番茄斑点病频发,抓紧防治!
网址: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症状及其防治措施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92676.html
上一篇: 茄子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方法 |
下一篇: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