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消息 近日,学校植物保护学院朱书生教授团队在Plant Communications 上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农林复合系统下种间化感互作诱发植物抗病的研究论文,“Interspecific Allelopathic Interaction Primes Direct and Indirect Resistance of Neighbor Plant in Agroforestry System”。
该文利用红松-人参这一农林复合系统为模型研究发现,红松松针淋溶物中含有的化合物2-茨醇(endo-borneol)不仅能直接激活人参防御相关途径产生诱导抗性,还能通过诱导根系分泌特殊代谢物募集有益微生物来诱导系统抗性。2-茨醇在高浓度(10-100 mg/L)下对病原菌(Alternaria panax)的生长表现出剂量依赖性的抑制效果,且对人参产生诱导抗性和募集有益微生物的能力更强。本文从物种间化感互作的角度揭示了林下生物多样性系统中药用植物病害发生轻的化学生态学原理,为林下中药材的生态种植提供了理论支撑。
云南农业大学朱书生教授,朱有勇院士和黄惠川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云南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吉星昱及云南农业大学叶辰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云南农业大学杨敏教授、刘屹湘教授,西南林业大学何霞红教授等指导并参与了相关工作,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的孙文松研究员、龙宝参茸有限公司的孙立夫董事长以及兰河峪林场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并协助开展田间试验。
相关知识
植物免疫研究与抗病虫绿色防控:进展、机遇与挑战
Plant Communications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以稻瘟病为例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食性昆虫与寄主的互作机制、假说与证据
植物的免疫系统与诱导抗性研究,植物保护论文.docx
浙江大学王蒙岑组综述植物发病机制:走向对微生物组的多维理解
多对多互适应:水稻抗性基因与白叶枯病基因的“军备竞赛”
植物的免疫系统与诱导抗性研究,植物保护论文
“十四·五”重大病虫害防控综合技术研发实施展望
中国植物系统和进化生物学研究进展
网址: 学校作物多样性与病害生态控制团队解析农林复合系统中植物间化感互作诱发的植物抗性效应和机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93079.html
上一篇: 农业微生物资源团队总结植物益生菌 |
下一篇: 病原菌如何影响植物免疫?科学家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