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件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件

6.3.5 RNAi技术及其应用
RNAi(RNA interference ,RNA干扰)技术: 利用双链小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细胞内同源 mRNA从而阻断靶基因的表达,使细胞胞出现 靶基因缺失的表型。 dsRNA :双链 RNA ; siRNA : short interfering RNA,小分子干扰RNA。 RNAi作用机制示意图:图6-24。
* 现代遗传学:从基因序列出发,推测表型, 从而推导出该基因功能。 基因敲除:又称为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 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 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造,具有专一性强、染色 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1、完全基因敲除
完全基因敲除:通过同源重组法完全消除细胞 或动物个体中的靶基因活性。 一般采用取代型或插入型载体在ES细胞中根据 正负双向选择原理进行完全基因敲除。 图6-9;图6-10。
第六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下)
——基因功能研究技术
本章主要介绍研究基因功能的各种分子生物学技 术和方法,比如通过这些方法研究: ( 1 )单个或多个基因在生物体的某些特定发育阶 段或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模式; ( 2 )某基因缺失后生物体表型变化 分析该基因 功能; (3)蛋白质相互作用认识信号转导通路等。
6.3.1 酵母单杂交系统(yeast one-hybrid system) 20世纪90年代发展,用于研究蛋白质—DNA相 互作用。在酵母细胞内研究真核生物DNA—蛋 白质相互作用,并通过DNA文库直接获得靶序 列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

பைடு நூலகம்
用途:研究DNA-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筛选转录调控因子。
方法:通过从文库中选择或筛选与靶蛋白 相互作用的新蛋白来实现
真核生物的转录因子大多是由两个结构 上分开、功能上独立的结构域组成的。如 GAL4 的 N 端 1-147aa 是 DNA 结合域( BD ), 其C端768-881aa是转录激活域(AD)。一般 情况下, BD 能与 GAL4 效应基因启动子上游 的特定 DNA 区段( UAS )相结合, AD 则推 动了转录起始。
2、条件型基因敲除
条件型基因敲除:通过定位重组系统实现特定 时间和空间的基因敲除。
对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基因,完全基因敲除使有 关基因功能的研究无法开展。 Cre/LoxP和FLP/FRT系统,具有可调节性。
图6-11。
图6-11 条件型基因敲除策略
图6-12 基因敲除 的主要技术 策略与步骤
6.3 蛋白质及RNA相互作用技术
图6-17 酵母双杂交技术原理示意图
6.3.3 体外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
1、Far Western 印迹技术 2、GST融合蛋白沉淀技术 3、蛋白质芯片技术 4、等离子表面共振技术
5、免疫共沉淀技术
6.3.4 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 ——FRET技术
将蛋白质标上荧光探针,当蛋白质间不发 生相互作用时,其相对距离较大,无荧光共振 能量转移( FRET )现象;而蛋白质发生相互 作用时,其相对距离缩小,FRET发生(图6-23 )。
若把某一生物体内全部基因分别点到 DNA 微 列阵或者基因芯片上,再用不同发育阶段的 cDNA与之杂交,就能了解某些基因对特定生 长发育阶段的重要性。
基因芯片还可用于进行基因诊 断。先建立正常人特定组织、器官 的基因芯片,给出标准杂交信号图, 用可疑病人的 cDNA 做探针与之杂 交,检哪些基因的表达受抑制或激 活。
图6-15 酵母单杂交的基因原理示意图
图6-16 从拟南芥cDNA文库中筛选与 顺式元件DRE结合的转录因子示意图
6.3.2 酵母双杂交系统
酵母双杂技术主要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的 相互作用。 酵母双杂系统利用了真核生物转录调控因 子的组件式结构特征:DNA结合结构域;转录 激活结构域。
酵母双杂原理示意图:图6-17。
图6-24 RNAi作用机制图解
6.4 基因芯片及数据分析
基因芯片( gene chip )或又称为 DNA 微列阵 (DNA microarray)技术:能够同时监测大量 靶基因表达的实验手段,迅速准确地在基因组 水平上阐棕不同生物组织或细胞中各种转录本 的变化规律。
用机械手把已知或未知的 DNA 片段点到玻片 或其它载体上并使之固定,用不同细胞周期 发育阶段的cDNA作探针系统性地研究细胞中 任何时期特异表达的基因。
选择性剪接一般分为:平衡剪接,5’ 选择性剪接, 3’选项择性剪接,外显子遗漏和相互排斥性剪接。 如6-2。
发现新的可变剪接体( splice variant),确 定每个异构体(isoform)的独特功能和生物学意 义并阐明其调节机制,是功能基因组时代的一个 重要特征。
BTLAs(BTLA splice variant)
6.1.4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
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常用于研究某个(些) 氨基酸残基对蛋白质的结构、催化活性以及结 合配体能力的影响,也可用于改造DNA调控元 件特征序列,修饰表达载体,引入新的酶切位 点等。
主要采用PCR法:重叠延伸技术和大引物诱变 法。
6.2 基因敲除技术
6.2.1 基本原理
*经典遗传学:从表型出发,研究基因型。
BTLA剪接体基因的结构分析
RT-PCR法克隆人BTLA编码区基因电泳结果
BTLAs编码的异构体蛋白BTLAi序列分析及其预测
异构体BTLAi(BTLA isoform)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及其结构分析
BTLAi和BTLA跨膜预测
BTLA和BTLAi的跨膜螺旋段预测结果
A: BTLAi; B: BTLA
6.6 其它分子生物学技术
凝胶滞缓实验(EMSA):是体外分析DNA与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凝胶电泳技术。 基本原理是蛋白质与DNA结合后将大增加相对 分子质量,没有结合蛋白的DNA片段跑得快, 而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的DNA由于受到阻滞而 跑得慢。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的DNA 序列插入到噬菌体外壳蛋白结构基因的适当位 置,使外源基因随外壳蛋白的表达而表达,同 时,外源蛋白随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到噬菌 体表面的生物技术。
融合蛋白BTLAs-DsRed2和BTLAs-DsRed2的 在转染细胞膜上表达的检测
图3.5 流式细胞术检测HVEM-Fc融合蛋白和单抗MIH26与基因转染细胞结合的结果
激光共聚焦观察DsRed2和GFP在转染细胞的分布
6.1.3 原位杂交技术
原位杂交是用标记的核酸探针,经过放射 自显影或放射检测体系,在组织、细胞、间期 核及染色体上对核酸进行定位和相对定量的一 种方法。 RNA原位杂交:在mRNA水平上,用标记 的探针与固定的组织切片反应后进行显色反应, 从而对该基因的表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CATG GTAC CATG GTAC CATG GTAC CATG GTAC CATG GTAC CATG
A B
A
B
A
CATG GTAC
B PCR扩增,锚定酶酶切
GTAC 连接,形成多联体 CATG GTAC 克隆,测序
CATG GTAC
计算机数据分析
6.1.2 RNA的选择性剪接技术
RNA选择性剪接是指用不同的剪接方式从一 个mRNA前体产生不同的mRNA剪接体的过程。
荧光原位杂交(FISH)
荧 光 原 位 杂 交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放 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 放射性分子细胞遗传技术。FISH的基本原理是 首先对寡核苷酸探针进行特殊的修饰和标记, 然后用原位杂交法与靶染色体或 DNA上特定的 序列结合,再通过与荧光素分子相偶联的单克 隆抗体来确定该DNA序列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6.1 基因表达研究技术
6.1.1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 SAGE )是一种 以DNA序列测定为基础定量分析全基因组表达 模式的技术。
SAGE的操作过程如下图或书中图6-1所示。
mRNA
生物素酰化的Oligo-dT引导合成 cDNA双链 AAAAAA TTTTTT 锚定酶(设为Nla)酶切,磁珠吸附 AAAAAA TTTTTT 分成两池,加入接头A,B AAAAAA TTTTTT AAAAAA TTTTTT 标签酶酶切,释放标签,末端补平 CATG GTAC 平端连接

特点:可识别稳定结合于DNA上的蛋白
质,通过筛选 DNA 文库,直接获得靶序
列相互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

原理:
将已知的特定顺式作用元件构建到带 有报告基因最基本启动子 (pmin) 的上游, 然后编码待测转录因子 cDNA 与已知酵母 转录激活结构域(AD)融合表达载体导入酵 母细胞,该基因产物如果能够与顺式作用 元件相结合,就能激活Pmin启动子,使报 告基因得到表达。
被展示的多肽或蛋白可以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 结构和生物活性,以利于靶分子的识别和结合。 因而可用于筛选目的蛋白。 图6-36
图6-36 噬箘体展示技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
蛋白质磷酸化技术

底物蛋白磷酸化和蛋白激酶活性检测 蛋白质分离、SDS-PAGE、体外磷酸化 反应(图6-38)
图6-38 蛋白激酶体外磷酸化活性分析

相关知识

花发育分子生物学课件.ppt
分子生物学(第2版)
植物遗传学课件
合肥市农业生态园现代观赏花卉示范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课件
山东农业大学花儿烂漫—记生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团队的女教师
第四章 植物病毒ppt课件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作用(精选5篇)
科学网—关于中医药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物理学家向分子生物学的转移及其影响

网址: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9579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植物所在复杂花瓣发育的分子机制研
下一篇: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