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新植物学家》封面首次出现汉字形象——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植物生态地理领域取得新进展

《新植物学家》封面首次出现汉字形象——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植物生态地理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封面:中国汉字中栎树为“橡”,意思为强壮、值得信赖、大象般的树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071060)的资助下,北京林业大学杜芳教授等科研人员与法国科学家合作,揭示了植物生态地理特征替代的新机制。研究成果以“混合栎类中的非对称特征替代(Asymmetric character displacement in mixed oak stands)”为题,于2022年6月17日在《新植物学家》(New Phytologist)线上以封面形式报导,以汉字“橡”来传达中国栎类研究者的声音(图)。论文链接: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nph.18311?campaign=wolacceptedarticle。

  经典的生态地理特征地域替代的研究多集中在动物研究领域,研究团队将其拓展到固着生长的植物,提出地理“微同域和微异域”的概念模型,认为地理环境因子和遗传因素均会对物种的性状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是非对称的,而这种非对称的影响应与和物种的进化历史有关,比如演替早期物种应对地理环境的变化较为稳定,而演替晚期物种则能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态资源,性状分化随地理环境变化更明显。研究团队基于在我国广泛分布的两种栎类树种地理分布特征,证明了以上假设并揭示了植物生态地理特征替代的非对称新机制。

  研究团队利用叶性状和分子标记对栎类多样性及分化的持续性研究,检测了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槲栎和槲树在微同、异域种群中的叶性状和遗传分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发现微同域种群中两物种之间存在更大的叶型和遗传分化,而且此分化不依赖于环境,且在演替晚期物种(槲栎)中分化更强,证明由于对地理环境资源的竞争造成的非对称的种间竞争压力是导致非对称特征替代的主要原因。该研究阐明了一种植物特征替代机制,为植物生态地理学综合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关知识

水保学院郭梁青年研究员在植物物候响应气候变化机制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国学者Nature子刊封面文章:首个兰花基因组完整序列
【科研新进展】(42)洪波副教授在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宜性设计领域取得新进展
第九届国际古植物学会议在日本召开
丁建清教授课题组在外来入侵生物适应性及气候变化响应领域取得系列新进展
科学家在蔷薇科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研究中取得进展
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
中国植物考古学成就引世界关注
华南植物园二型花柱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我国学者在探究湿地土壤酶对排水的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网址: 《新植物学家》封面首次出现汉字形象——中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植物生态地理领域取得新进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9593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半日花荒漠群
下一篇: 山西农大农业环境学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