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08015
课程英文名称 Botany geography
学时数:36+36(理论+实验) 学分数:2+0.5 (理论+实验)
适用层次和专业:地理科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植物地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课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开设,是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植物地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类群、植物类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主要植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的科学。主要学习:植物类群及其分类知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植物区系;植物种群和群落;植物群落的类型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等内容。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植物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在农林牧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应用,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新成就和新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胜任地理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植物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环境学、城市规划等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既有一定的植物地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有关学科的科学研究的人才。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各章节学时分配
理论部分:
绪论(2学时)
主要知识点: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植物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植物地理科学发展简史;当代植物地理学发展趋势。
主要内容:
植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植物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植物地理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当代植物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
学习植物地理学的要求和方法
第一章 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分类与植物系统进化
主要知识点:植物分类原则、单位和命名;植物界的大类群;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
第二节 植物进化与地球环境
主要知识点:菌藻植物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地球-生命耦合系统。
第二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主要知识点:环境的概念与类型;生态因子概念及分类,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植物的生态适应。
第二节光照条件
主要知识点:光合固碳途径与植物适应类群;光强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可见光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其他光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光周期与植物繁殖适应,光周期与植物营养生长适应。
第三节 温度条件
主要知识点:植物生命活动与温度条件;低温胁迫与植物适应,高温胁迫与植物适应;温度节律与植物物候节律。
第四节水分条件
主要知识点:水分对陆生植物的生态作用;水生植物;适应陆地水分条件的生态类群;渍水土壤和水体的生态作用。
第五节营养条件
主要知识点:氮和矿质元素营养条件;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的特点;极端营养条件与植物适应;碳素的生理生态作用。
第六节 生物条件(自学)
主要知识点:动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与适应类型;植物之间的生态作用与相互适应。
第七节 地形条件(自学)
主要知识点:山区地形的影响;小地形的生态影响。
第八节 风、火、雪(自学)
主要知识点:风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火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雪的生态作用。
第九节 植物生活型和适应策略
主要知识点:植物的生活型;植物的生活史和适应策略。
第三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区系基本概念
主要知识点:植物区系;植物分布区
第二节 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主要知识点:植物分布区的科、属、种的分布区;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
第三节 植物区系分析
主要知识点:科、属、种数目的统计和分析;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世界植物分区简介;世界植物区系时空演变;中国植物区系组成、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中国植物分区;岛屿隔离的影响;岛屿面积差异的影响;岛屿年龄的影响;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验证与应用。
第四节 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自学)
主要知识点:栽培植物的起源,栽培植物起源中心,栽培植物扩散,栽培植物野生种的系的保护与利用;生物入侵。
第四章 植物群落(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主要知识点: 植物的生活型组成特征;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
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主要知识点: 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植物种群特征;群落成员型。
第三节 植物群落功能
主要知识点: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的空间差异及其时间变化;植物群落内的物质循环。
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动态
主要知识点:植物群落的波动、演替及其相互关系;植物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演替过程中植物间关系及其演替顶级。
第五节 植物群落的分类
主要知识点:关于植物群落性质;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植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群丛的命名,植物群落的分类单位;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植物群落排序。
第六节 植被图(自学)
主要知识点:植被图的概念、重要意义及其类型;植被图的制图过程。
第七节 植物和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自学)
主要知识点:基本原则;指示作用分析;生态种组及其指示意义。
第五章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分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热带的植被类型
主要知识点:热带雨林的气候特征、土壤特征,热带雨林类型和分布,热带雨林利用与保护;季雨林的气候特征、土壤特征,季雨林的主要群落的特征,季雨林的分布和区域差异;稀树草原类型,稀树草原群落的特征,稀树草原分布利用与保护;红树林的生境特点,红树林的群落特征,红树林的利用与保护。
第二节 亚热带的植被类型
主要知识点: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征,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常绿阔叶林的分类与分布;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竹林;常绿硬叶林的环境特征,常绿硬叶林的分布,常绿硬叶林的利用与保护;荒漠的环境特征,荒漠的植被特征,荒漠类型的区域特征及其利用与保护。
第三节 温带的植被类型
主要知识点:夏绿阔叶林的环境条件,夏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世界各地的夏绿阔叶林的概况;寒温性针叶林的环境特征,寒温性针叶林的一般特征,寒温性针叶林的利用与保护;草原的环境特征,草原的环境特征,世界各地的草原的概况及其利用与保护。
第四节 寒带的植被类型
主要知识点:苔原植被的一般特征,苔原植被的地区特征及其利用与保护
第五节 隐域性植被
主要知识点:草甸植物的基本类群、类型、结构和季节动态;沼泽的类型及其保护与利用;水生植被。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主要知识点:全球分布规律;地带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类型及其生态意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植被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主要知识点:垂直带谱定义;垂直分布规律;垂直分布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主要知识点: 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中国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规律;中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分析;中国植被区划的意义、原则、依据及其单位。
第四节 人与植被(自学)
主要知识点:人对自然植被的影响;中国人工植被分类、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利弊。
实验部分:
实验一 高等植物形态解剖 1 (8学时)
主要内容:观察根、茎、叶的形态解剖特征
教学要求:通过根茎叶的形态解剖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等植物形态解剖知识和专业术语,要求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二 高等植物形态解剖2 (24学时)
主要内容:花、果实的形态解剖特征。
教学要求:通过花、果实的形态解剖知识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等植物形态解剖知识和专业术语,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基本学会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实验三 腊叶植物标本制作(4学时)
主要内容:制作腊叶植物标本。
教学要求:通过实验,学会制作腊叶植物标本 。要求撰写实验报告,每人交一份制作好的腊叶标本。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分类基础知识,植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群落结构、功能、动态与分类,世界各地的植被类型及分布规律。要求学生能把理论知识与多种生产实践活动密切配合,解决农林牧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四、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组成部分,与其联系紧密的学科有:土壤地理学、水文地貌、气象气候等学科,与这些学科互为基础课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十分密切,也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的基础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授课与讨论
2.多媒体课件演示
3.自学讨论与交流
4.实验教学
5.野外实习
六、学时分配表
理论部分:
章
学 时 分 配
合计
讲课
习题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绪论
2
1
4
2
8
3
6
1
1
4
6
5
8
6
2
1
1
总计
36
2
2
38
实验部分:
实验项目
实验性质
学时
高等植物形态解剖1 根、茎、叶
验证性实验
8
高等植物形态解剖2花、果实
综合性试验
24
高等植物腊叶植物标本制作
设计性试验
4
总学时
36
七、成绩考核方式
考试形式: 采取平时考查成绩(包括作业、实验)与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其中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70%。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答题时间:110分钟
3.考试内容的比例
植物类群与环境: 约占10%
植物区系: 约占20%
植物种群和群落: 约占20%
植物类型及分布: 约占30%
综合应用分析问题:约占20%
4.题型构成
①名词解释:约15%
②选择题:约10%
②填空题:约20%
④问答题;约25%
⑤论述题及分析题:约30%
5.教研室集体评卷
八、推荐教材与学习资源
1.推荐教材:
武吉华,张绅.植物地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学习资源:
(1)阎传海.植物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武吉华,张绅.植物地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云南植物研究增刊, 1991,IV: 1-139.
大纲修订人:董东平
大纲审定人:董东平
制订日期:2014.10
相关知识
《植物地理学》教学大纲
《园林植物识别技术》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花卉园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干花与压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doc
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
《花卉学》课程教学大纲CourseOutline.PDF
《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羽毛球课程教学大纲
园艺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花卉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网址: 《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95938.html
上一篇: 植物地理学总复习 |
下一篇: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