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论述了植物地理学所涉及的植物分布及其成因、植物群落、植被地理等内容。全书分6章,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第四章:植物群落,第五章: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分述,第六章: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本书适合用作高等院校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农林科学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上述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和科研与管理人员参考。
引言第一章 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第一节 植物分类与植物系统进化一、植物分类原则、单位和命名(一)物种(二)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三)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四)植物的命名二、植物界的大类群(一)原核生物(二)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三)苔藓和蕨类植物(四)种子植物三、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第二节 植物进化与地球环境一、菌藻植物时代二、蕨类植物时代三、裸子植物时代四、被子植物时代(一)被子植物的发展与地球环境(二)被子植物系统进化的总趋势五、地球-生命耦合系统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第一节 植物区系基本概念第二节 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一、植物分布区的静态特征(一)种分布区(二)属和科的分布区二、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一)物种的形成与分布(二)种分布区的扩展(三)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四)分布区特征与植物系统发育第三节 植物区系分析一、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一)科属种数目统计(二)分布多度分析二、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一)地理成分(二)发生成分(三)迁移成分(四)历史成分(五)生态成分三、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四、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一)世界植物分区简介(二)世界植物区系时空演变五、中国植物区系概述(一)中国植物区系组成(二)中国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三)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六、岛屿植物区系分析(一)岛屿隔离的影响(二)岛屿面积差异的影响(三)岛屿年龄的影响(四)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五)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验证与应用第四节 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一、栽培植物(一)栽培植物起源(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三)栽培植物扩散(四)栽培植物野生种系的保护与利用二、生物入侵第三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第一节 概述一、环境的概念与类型二、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分类(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三、植物的生态适应(一)植物适应的概念(二)生态幅(三)植物内稳态(四)植物耐性限度的调整(五)植物的需求性(六)生态类群与生态型第二节 光照条件一、光合固碳途径与植物适应类群(一)光合作用(二)光合固碳途径与植物适应类群二、光强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一)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二)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三)光强与水生植物分布三、光质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一)可见光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二)其他光的生态影响与植物适应四、光照长短与植物光周期(一)光周期与植物繁殖适应(二)光周期与植物营养生长适应第三节 温度条件一、植物生命活动与温度条件(一)温度对植物生理过程的生态作用(二)温度对植物生长的生态作用(三)植物的需热量二、极端温度的生态影响与植物适应(一)低温胁迫与植物适应(二)高温胁迫与植物适应三、温度节律与植物物候节律(一)温周期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二)植物物候节律第四节 水分条件一、水分对陆生植物的生态作用(一)水分与植物生命活动(二)植物吸水与失水的内外条件二、陆生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与生态类群(一)变水植物(二)恒水植物(三)植物水分生态类群的划分方法三、水生植物(一)水生有花植物(hydrophytes)(二)咸水植物第五节 营养条件一、营养元素与植物吸收(一)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二)矿质营养元素的生理生态作用与植物吸收形式(三)植物吸收矿质营养元素的内外条件二、植物对矿质营养条件的适应类群(一)对土壤养分含量的适应类群(二)对土壤硝态氮含量的适应类群(三)对土壤含钙量的适应类群三、极端营养条件与植物适应(一)富铝化土壤的影响与植物适应(二)盐碱土的影响与植物适应(三)重金属富集的影响与植物适应(四)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影响(五)松沙土和裸露基岩的影响与植物的适应类群四、碳素营养(一)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二)二氧化碳浓度的时空变化及其生态影响第六节 生物条件一、动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一)营养关系(二)传粉关系(三)种子散播关系二、植物之间的生态作用与相互适应(一)营养关系(二)机械性相互关系(三)化学性相互关系(四)资源竞争关系第七节 地形条件一、山区地形的影响二、小地形的生态影响第八节 风、火、雪一、风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一)适宜风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二)极端风的生态影响与植物适应二、火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一)火因子及其生态作用(二)植物对火的适应类群及其特征三、雪的生态作用第九节 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一、植物生活型(一)生活型系统(二)生长型系统(三)综合生活型系统二、植物生活史与适应策略(一)生活史类型(二)生殖策略(三)资源分配策略第四章 植物群落第一节 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一、生活型组成特征二、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一)垂直结构(二)水平结构(三)层片(四)季相结构第二节 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一、植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和区系成分(一)种-面积曲线和种丰富度(二)种的多样性(三)植物区系成分二、植物种群特征(一)种群数量特征(静态)和年龄结构(二)种群动态变化(三)生态位与种群间竞争三、群落成员型第三节 植物群落功能一、植物群落的生物量与第一性生产力(一)植物群落生产力的空间差异(二)植物群落生产力的时间变化二、植物群落内的物质循环第四节 植物群落的动态一、植物群落的波动二、植物群落演替(一)演替和波动的关系(二)演替类型的划分(三)演替的过程(四)演替过程中植物间关系(五)演替顶极第五节 植物群落分类与排序一、关于植物群落性质的争议(一)整体性说(群落分离观点)(二)个别性说(连续性观点)二、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三、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一)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二)群丛的命名(三)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四、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五、植物群落排序(一)植物群落排序的概念(二)梯度分析(三)主分量分析(PCA)(四)对应分析(CA)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五)典范对应分析(CCA)与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第六节 植被图一、植被图的概念(一)植被图的概念(二)植被图的重要意义(三)植被图的类型二、植被制图过程(一)植被制图的一般程序与步骤(二)植被图的系列补充图(三)遥感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四)计算机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七节 植物和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一、基本原则二、指示作用分析(一)植物的指示作用(二)植物群落的指示作用(三)生态种组及其指示意义第五章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分述第一节 热带的植被类型一、热带雨林(一)热带雨林的气候特征(二)热带雨林的土壤特征(三)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四)类型和分布(五)利用与保护二、季雨林(一)热带季雨林的气候与土壤特征(二)季雨林的主要群落特征(三)季雨林的分布和区域差异三、稀树草原(一)稀树草原的类型与环境特征(二)稀树草原群落特征(三)稀树草原的分布(四)利用与保护四、红树林(一)红树林的生境特点(二)红树林的群落特征及生态适应(三)红树林的分布(四)利用与保护第二节 亚热带的植被类型一、常绿阔叶林(一)常绿阔叶林的环境特征(二)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三)常绿阔叶林的分布与类型(四)利用与保护二、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三、暖性针叶林四、竹林五、硬叶常绿林(一)硬叶常绿林的环境(二)植物群落的特征(三)硬叶常绿林的分布(四)利用与保护六、荒漠(一)荒漠的环境特点(二)荒漠植被特征(三)荒漠类型的区域特征(四)利用与保护第三节 温带的植被类型一、夏绿阔叶林(一)夏绿阔叶林的环境条件(二)夏绿阔叶林的群落特征(三)世界各地的夏绿阔叶林概况二、寒温性针叶林(一)寒温性针叶林的环境特征(二)寒温性针叶林的一般特征(三)世界各地的寒温性针叶林概况(四)利用与保护三、草原(一)草原的环境特征(二)草原的一般特征(三)世界各地的草原概况(四)利用与保护第四节 寒带的植被类型一、苔原(一)苔原植被的一般特征(二)苔原植被的地区特征(三)利用与保护第五节 隐域性植被一、草甸(一)草甸植物的基本类群(二)草甸草群的结构和季节动态(三)草甸的类型二、沼泽(一)富(营)养沼泽(二)中(营)养沼泽(三)贫养沼泽(四)利用与保护三、水生植被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一、全球分布规律二、地带群落交错区(一)地带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类型(二)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四、植被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一)Kppen 分类系统及其改良(二)谢良尼诺夫水热指数(三)吉良分类系统(四)Penman 分类系统(五)Thornthwaite 分类系统(六)Holdridge 分类系统(七)Walter 和Lieth 气候图解与植被类型(八)Budyko 分类系统(九)Box 分类系统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一、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二、中国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三、中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分析四、中国植被区划(一)植被区划的意义(二)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三)植被区划的单位第四节 人与植被一、人对自然植被的影响二、中国人工植被及其分布(一)人工植被分类(二)人工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三)人工植被的利与弊结束语参考文献第四版修订后记相关知识
植物地理学总结
《植物地理学》教学大纲
植物地理学总结.doc
福建师范大学《植物地理学》2021
古籍中的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学科介绍与期末复习指导学科介绍
《植物地理学》校外导师进课堂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四版)
棱子芹属的系统演化及植物地理学研究
全国卷高考地理备考:植物地理学(1-2)
网址: 植物地理学(第四版)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95971.html
上一篇: 中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现状与 |
下一篇: 植物地理学精讲.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