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竟然是野生滇牡丹

竟然是野生滇牡丹

6月9日,从大哨经过,顺便又进了竹园村委会大麦坡村附近这片林海。这片以退耕还林为主形成的华山松林海,你某时某刻进去,都不会让你失望,或有不辜负你的美景任你赏,或有丰富的宝藏在等你探索和认知。以拾菌子的名誉转了一小片地盘,就让我惊喜不断,收获多多。

菌子遍地都是,只不过大多是华皮菌、松根菌,这两种菌子无毒性,可以食用,只是口感不好,专业的、业余的捡菌人一般都嫌弃看不起眼,所以才遍地都是,“名贵”的早就被捡走了。特有的“松毛蛋”也还有,不过已进入扫尾阶段,雨水多了以后,这种埋在松毛下浅土层里的菌子品质也就大打了折扣。不过我还是要了一小部分品质较好的华皮菌、松根菌,接连几年了,我都机缘巧合地在这片山上捡这两种菌子,用干辣椒、蒜片、花椒炸出来,炒米饭、煮面条吃,口感大大改善,也还可以。

盛夏时节,正是植物旺长期,这里本来就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你看,我只是在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转了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认识了以下几种宝物。

1.寸金草。贴近地皮,20、30公分高,正在开淡紫色小花的草本植物,扬扬洒洒一地都是。对,就是以多而密集引起我关注的,后通过识别才知道是寸金草(这片区域信号不好,时有时无,都是先拍下图片,回来后才用“拍照识花”软件识别的)。

中间寸金草又名寸金草,麻布草(昆明)、山夏枯草(昆明)、灯笼草(云南维西)、莲台夏枯草(云南曲靖),多年生草本,唇形科风轮菜属。寸金草辛、微苦、凉。云南用全草入药,治牙痛、小儿疳积、风湿跌打、消肿活血,煎水服可退烧,其籽可壮阳。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记:秋季采收,洗净晒干。高约33厘米,茎丛生,斜举或近直立,方形,上下面密被白色绵毛。单叶对生,卵形至三角状阔卵形,缘有锯齿,上有皱纹。轮伞花序生于茎的上部,每轮有花十数朵,花冠2唇形,淡红紫色,花冠管劲直,上唇直立,下唇扩展,远超出花萼。

分布区域为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2.夏枯草。我当时是拿寸金草去问,有个人讲是夏枯草,结果旁边一人顺手从地上现拔了一棵起来,告诉我们他手上的才是真正的夏枯草。

夏枯草,名声可大啦,但其实,我之前也是纸上谈兵,光是看过图片,没有见识过现实版的植株,这下才见了庐山真面目,算是对上了号。

说寸金草是夏枯草的同志,其实已经猜得八九不离十了。一是乍看植株有点点像,二是它们都同属唇形科,寸金草是风轮菜属,夏枯草是夏枯草属,有近亲缘关系,三是寸金草的别名中,就有叫山夏枯草、莲台夏枯草的。

像不像顶着个“牙刷头”

夏枯草的别名还有:麦穗夏枯草、铁线夏枯草、麦夏枯等,多年生草本植物。

相关资料记载:冬至后生,三、四月(以前古籍用的是农历)花,四月采之,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即枯,故有是名。时珍曰:原野间甚多,其茎微芳,叶对节生,似旋复叶而长大,有细齿,背白多纹。茎端作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色小花。嫩苗瀹过,浸去苦味,油盐拌之可食。

夏枯草耐寒,适应性强,很少有病虫害,有清火明目之功效,治目赤肿痛、头痛等。这就对了,这片林区是我们滇源境内所谓的高寒山区,海拔最高处2848米。去年出现雾凇那天我去观赏,气温降至-8℃。

3.菊三七。只是看见一丛,蓬蓬勃勃,精精神神,像刚好长到一个人的青壮年时期,朝气而有力量,非常吸引眼球,是什么植物不知道,先拍下图片再说。

先是问了几位当地人,一位大哥非常肯定地说是“水三七”,一位说的我记不得了。回家后用“拍照识花”识别,显示“菊三七”。还有资料显示是菊科土三七属呢。

还真是跟三七有关呀!专门请教原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刘所长(也是三七研究专家),告诉我是菊科菊三七属,外用可以拔毒消肿,具有三七部分功效,不是正品三七,因而叫水三七也不错。

菊三七植株可高达150厘米甚至更高,根粗大成块状,纤维状根茎直立、中空,基部木质,多分枝。叶片长圆状椭圆形,羽状深裂,顶裂片大。分布于中国、尼泊尔、泰国和日本。

全草入药,具治跌打损伤、止痛消肿、活血化瘀、消炎止血、抗癌防癌、治妇科诸病的功效。《滇南本草》名“土三七”,活血作用,药用历史悠久,为云南民间用药。在《中药大辞典》中,根,名“菊三七”;茎叶名“三七草”。

令我吃惊的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看到一名为“魅力草药”的公众号里明明白白写着“本品图片分别拍摄于昆明周边梁王山和黄龙箐”。这就不得不让我感慨缘分的奥妙无穷了,因为我拍到植株的此地,正是我们盘龙区滇源境内的梁王山山脉(不是澄江、呈贡那里的梁王山),而周边也有一个村子叫黄龙潭。村委会高书记讲,咋不是呢,我们村子周边及山上都多呢,以前嫩植株还割来喂猪,也知道有人挖来包跌打损伤处,现在没以前多见了。我们两个是否也是属于你踩过我踩过山,我走过你走过的路?

图片来自“魅力中药”公众号

4.空心泡。只是被还沾着雨水的清新小白花吸引,就蹲下来拍了分布在一小片区域的几棵小植株,凭外观我能判断到是蔷薇科,回来后识别为“空心泡”,这又是一个惊喜。因为几天前我才在一个名“小山草木记”(因为看一本从市图书馆借到的《草木清欢》而结缘的名为小山的作者打理的一个公众号)看过一篇名为《童年滋味,江南常见“覆盆子”9种》,其中就有一种为空心泡,并重点介绍了与容易混淆的蓬蘽的区别:蓬蘽一般三小叶,偶有五小叶。而有五有七小叶的,一般是空心泡。

空心泡,还叫蔷薇莓,蔷薇科悬钩子属落叶灌木(我拍到的植株不大)。白花红果,艳丽悦目,果可食,根叶可药用。“聚合果成熟后与花托分离,空心”。

以前没太用心去留意,这时联系起来回想,其实就在这片区域内,果子成熟的时间段我是碰到过的,顺手扯过几个吃,也只是试探性地尝了一下,酸酸甜甜的小红浆果好看又好吃,不像是有毒的样子呀。但是这种植物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坝区从来没有见过、吃过,根本不认识。坝区常见的有结黑果的“锁莓”,结黄果的(枝杆粉白)“黄钉铛”。

再过两个月左右,现正在开花的空心泡大概就成熟了,到时计划跑一趟,专门去看空心泡和扯果子吃。

图片来自“小山草木记”公众号

5.野生滇牡丹。最后说说野生滇牡丹,我真的是想把它作为“压轴戏”般郑重地来介绍。在认识野生滇牡丹的过程中,也是好事多磨和弯弯绕绕。

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就在这片区域内见过这种植株了,零零星星的分布着,当时身边的人都说是野生芍药,这么多来年,我也只是停留在知道我们滇源这片宝山内有野生芍药,好像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一样,2018年7月份也见到一株并拍了图片。

2018年7月10日拍到一株

再就是这次,只觉眼前一亮,因为我看到的是一个小群落,好几十株的一片。赶紧拍了植株的图片,还有几个小花苞和正在开的花朵(家园子里的4月就轰轰烈烈地开过完了)。花色黄中带绿,黄绿各半,不偏不倚的样子。

刚好也有中所村种植牡丹芍药的能手在,还好我多嘴问了一下,他告诉我的是野牡丹,否定了我以前的认识,我还不信任地让他再看再确定,他肯定地说就是牡丹。牡丹芍药我家里也在种,来自山东荷泽的多个品种,牡丹木本,芍药草本,从植株上就很明显好分辨,我看这个野生牡丹的植株,叶子部分看起来更像芍药,还有先入为主的思想,没去仔细观察,也就真没被分辨出来。

接下来的学习和各种求证,才越来越觉得我真的是发现宝了。

首先一直以为的野芍药确定是野生滇牡丹无疑(又问了两位专家)。

而野生滇牡丹,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是中华牡丹园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和云南最有特色的花卉之一。分布于云南中部至西北部,长在深山,人们知之甚少。目前在禄劝(2016年发现卓干山零星分布)、香格里拉、梁王山均有发现。但资料上说的梁王山是位于澄江、呈贡两县那里,并已在那里开发有梁王山现代农业公园,对野生滇牡丹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和开展利用”。而我们滇源境内这个也叫梁王山山脉(两个梁王山的渊源我再另作研究)区域内发现的滇牡丹,没有相关资料显示,好像没在被发现之列一样。

我4月底跑过一趟禄劝的马鹿塘干塘子村,当时就感觉那里的植被和物产跟我们这片退耕还林区域差不多(整齐的松林,还吃到了松毛蛋,腌制得非常好的火腿),看起来非常亲切。而这片区域,也早已素有“小香格里拉”“小中甸”之称。相似的海拔、气候、植被,长有相同的野生滇牡丹就不奇怪了。

野生滇牡丹耐寒耐旱,生态适应性强,蕴含栽培品种中少有的黄色花系基因资源,有观赏、药用、食用价值,我想更有研究和保护的价值吧(诸君不能因为知情而去搞破坏哟,手断了后果自负,我们都是舍不得动它们一根毫毛的)。

6.蕨和半夏。这片区域内蕨类植物也特别多,有食用蕨菜那种,但我当天拍到的是这片区域也多而普遍的另外一个品种,植株聚合,颜色翠绿鲜亮,非常有型,倒是适合做盆景,软件识别为“夹果蕨”,我也不敢确定,等稍后一些再去看有无夹果蕨明显的特征。半夏在我们滇源境内较普遍,我们小时候走到村子外围去找猪草,也偶会遇到并拔来喂猪。

半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相关知识

40个野生滇牡丹群体的花粉形态研究
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现状及保护建议 | 科技导报
祖辈级野生牡丹,被宣布“告急”!
九大野生牡丹品种都有哪些而又是怎么分类的
野生滇重楼驯化栽培技术的难点解析
牡丹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
滇山茶:花油双绝甲天下
牡丹的资源分布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花卉人工驯化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牡丹的历史起源

网址: 竟然是野生滇牡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0100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菏泽人在四川发现新的野生牡丹品种
下一篇: 牡丹泛素延伸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