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丨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在广西南宁举办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丨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在广西南宁举办

为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024年11月16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广西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在广西南宁举办。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南亚文化遗产联盟、老挝新闻文化旅游部、柬埔寨皇家科学院、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泰国暹罗协会、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国新办国际联络局、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代表、文化领域专家、高校及智库学者、数字科技领域专家、媒体代表、青年代表等100余人参加活动。图片

图/对话会现场

文化遗产是中国—东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本次对话活动以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为主题,重点聚焦并增进中国—东盟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会嘉宾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未来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尤其是青年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要坚持创新发展,将现代技术、理念与传统文化巧妙结合,为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要加强媒体智库赋能,聚焦讲好友好合作生动故事,共同推动形成守护人类文化瑰宝、守望世界文明的浓厚氛围。图片

图/对话会现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视频致辞指出,文化遗产是国际通用语言,彰显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见证着人类精神的辉煌成就。它是联结世代的纽带,也是多元文化的灵感源泉和骄傲之本。中国与东盟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双方共同历史的深厚底蕴,映射出携手开创未来的光明前景。此次活动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对话典范。图片

图/夏泽翰视频致辞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唐正柱致辞介绍,近年来广西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和建设文化旅游强区,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力度,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并与东盟国家签署了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合作框架协议。图片

图/唐正柱致辞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围绕敦煌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案例作主题演讲。他重点介绍了莫高窟的保护、数字化工作及应用、游客管理、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最新进展。他表示,莫高窟保护体系及技术的发展见证了中国从抢救性保护、基础性保护逐步向科学保护过渡的阶段,并逐渐将文物保护研究成果推广至全国及海外。图片

图/苏伯民作主题演讲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黄墨樵,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与发展管理局古迹和考古保护部主任索姆·索帕拉特(SOM Sopharath),北京知名设计师及策展人、无同设计主持设计师吴桐,泰国暹罗协会、东南亚文化遗产联盟代表妮查·帕特拉蒂洛克(Nicha Patradhilok),泰国兰纳民俗艺术总监李清华(Agrindra Li Rajendra),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闫雪梅,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中国研究所文化历史研究室主任陈氏水(TRAN THI THUY)等7位嘉宾作主题分享。黄墨樵分享了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保护故事,重点介绍了故宫文化数字化共享体系建设。他指出,数字故宫是故宫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故宫会持续应用数字技术,肩负使命、守正创新,建设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会客厅。图片

图/黄墨樵作分享

索姆·索帕拉特分享了吴哥窟古迹保护在管理体系建设、国际合作、庙宇修复、古迹挖掘、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经验。他表示,柬中友谊历史悠久,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团队积极为吴哥庙宇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援助,为柬埔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贡献。

图片

图/索姆·索帕拉特作分享吴桐从设计师的视角分享了她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讲述了如何从中轴线的中心——故宫中获得启发,延展出多元的现代化设计产品,并介绍了如何与中外观众进行互动、以大众能理解的方式做好中轴线理念阐释,把“厚重变轻巧、古代变现代、小众变大众”。图片图/吴桐作分享妮查·帕特拉蒂洛克结合东南亚文化遗产联盟、泰国暹罗协会在泰国及东南亚等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作了分享交流,介绍了在文物翻修、数字资源资产保护数据库建设、历史性公共公园发展、以文化遗产保护助力绿色发展等方面的相关经验。图片

图/妮查·帕特拉蒂洛克作分享

李清华以演讲和表演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自然与人文、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人的多种关系,并现场展示了孔剧舞蹈表演。图片

图/李清华演讲

闫雪梅以铜鼓、壮族织锦技艺活化为案例,提出以文化创意为切入点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要兼顾“展示”与“阐释”、“网红”与“长红”、“流量”与“留量”,助力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有“可见度”到有“知名度”,从有“吸引力”到有“影响力”。

图片图/闫雪梅作分享

陈氏水认为地方人民在弘扬文化遗产价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介绍了以越南地方人民为主体保护文化遗产原则进行的相关项目实践,并表示以人民群众为导向的保护策略是一种极具战略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实现文化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图片图/陈氏水作分享

此外,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运营总监何晶,印尼根塔拉研究所战略传播与研究总监陈姝伶(Christine Susanna Tjhin),老挝国立大学国际交流办公室国际合作处主任、《中国与东盟》作者素里耶,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饶江、泰国The Roots Routes创始人西拉达·皮查亚派布恩(Sirada Pichayapaiboon),柬中友好青年之家代表骆明拉(Roth Chanmengla)也从各自的实践出发围绕对话会主题作圆桌交流,重点讨论了青年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过程中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嘉宾们认为,要积极提升年轻人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参与度,积极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等创新呈现文化遗产内涵,鼓励年轻人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中。图片

图/圆桌对话

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是2024中国—东盟图书文化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东南亚文化遗产联盟、泰国暹罗协会、解读中国工作室支持。11月17日至19日,主办方还将以“印迹广西——穿越千年的文化遗产之旅”为主题组织中国—东盟媒体智库联合参访,并在崇左花山岩画现场开展“花山对话”,继续探索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的新路径,共同促进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 出版广角

相关知识

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9月24日至28日在广西南宁举行
台湾花商广西“采蜜” 欲掘金东盟市场——中新网
广西南宁大型孔雀立体花坛
康义出席2024年携手东盟“10+1”统计合作发展论坛 倡议深化统计交流合作 共同提升统计现代化能力
【喜报】1金7银4铜丨我校武术队在中国—东盟武术大赛中载誉而归
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9月24日至28日举行——强化市场服务 推动务实合作
广西花卉苗木产业,商机在东盟
朱瑾花开19载:河南与东盟经贸往来更紧密
文化+大模型、20+示范基地、全城联动……2023融交会看点2.0公布!
广州花都:让历史乡愁、非遗文化、红色基因“活”起来

网址: 从“活”起来到“火”起来丨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主题对话在广西南宁举办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0250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重塑花卉文化内涵 绽放花乡独特魅
下一篇: 崇尚廉洁 弘扬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