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校园植物景观设计探源:景观设计专业大学排名
来源:职场范文网 时间:2019-07-11 03:49:12
【内容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校园景观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校园的园林建筑、绿化环境、生活设施、教学设备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组合,皆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在校园景观中,植物景观是唯一一个有生命的景观。探求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渊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 校园植物景观 发展历史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校园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氛围和育人气氛,给人一种精神感召,从而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还可以提升高等学校的形象和价值,推进教育和研究项目,展示环境设计的原则和理念。而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植物景观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植物景观是集美学、生态学及文化学等多种学科以及经济发展的综合体,而高校校园植物景观随着大学的产生一直到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国外高等学校及其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
公元前3—4世纪,世界第一所大学诞生于埃伯拉古城(现在叙利亚境内)。至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腊诞生了较为正式的大学教育,当时古希腊的学者如柏拉图、苏格拉底等,把年轻人聚在一起,教他们人生的智慧,于是诞生了哲学系。当时的教育场所是在各种公共场合进行的,如广场、作坊、市场、街道、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甚至浴场都是施教的地点。而这些公共场合的植物景观都是一些依附于建筑(神庙)的圣林,即在建筑四周植树造林,这些圣林所采用的树木与私家庭园不同,多用绿荫树而不用果树,主要树种有棕榈树、槲树、悬铃木。随着体育场(gymnasium)的发展,体育场由一棵树也没有的场所发展成场内种上洋梧桐遮荫直至发展成公园或公共庭园(public garden)。因为体育场的发展附带了公园的性质,导致这些场所里人声鼎沸而喧闹,因而,柏拉图首先将他公元前386年创办的柏拉图学园移至自己的私人庭园中。其后提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os)也将其创办的学园移至他的私人庭园,并在其辞世后将该园捐赠给了他的学校。因此,此时的学校校园及其植物景观是以私人庭园的植物景观为蓝本。而那时古希腊私人庭园的植物景观是以种植果树和蔬菜为主,是生产色彩很浓的实用园。另外还种植一些月桂树、桃金娘、牡荆等装饰性树种,却无花卉栽培;直至希波战争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栽培才开始盛行,如种植一些蔷薇、紫花地丁、**、百合、番红花、风信子等芳香类植物,同时还在列柱式中庭内种上各种各样的植物。
古罗马时期,高等教育有些是在修辞和医疗学校中进行,另外一些学术研究则在私人场所中进行。如罗马城郊的哈德良离宫及罗马贵族住宅、潘萨住宅等都设有图书室供学习之用。这类私人别墅的庭园景观,在罗马共和时代征服希腊以后,纷纷效法希腊,如著名演说家西赛罗的别墅则在形式上原封不动地将柏拉图的私人庭园“阿卡德弥”体育场移了过来,但是这类罗马别墅庭园中绝无进行体育比赛的设备,庭园中的图书馆、博物馆、瞭望台等建筑被水池、喷泉及瀑布所环绕。庭园内种植得最多的是蔷薇、百合、紫花地丁、水仙属植物、银莲花、唐菖蒲、鸢尾属植物、马鞭草属植物、长春花属植物、番红花等观赏花木以及罗勒属植物、香马郁兰、百里香属之类的芳香型植物和藤蔓类植物常春藤及乔灌木类植物等。此时,罗马已盛行对乔灌木植物进行修剪造型,并将这些造形树木用作花坛的镶边、树篱及其他装饰等。
中世纪早期的高等教育是在修道院中进行的。如法国巴黎大学就起源于岛上的修道院。此时的修道院生活所需的物资由外界的施舍转变为全部在修道院内生产,因此,实用的蔬菜园成为院内不可缺少的东西,另外为了装饰修道院和教堂的祭坛,建造了装饰性的花园,因而,实用型庭园和装饰庭园就组成了修道院庭园,即其中的菜园、药草园是实用庭园,而所谓的回廊式中庭则属装饰性庭园。庭园中两条垂直的园路把庭园分为四个区域,中心设置水盘,用园路划分的四个分区空地上或种草坪,或种花草果树。这时期种植的花卉只考虑它们的实用价值,即药用或食用;而乔灌木,大多数仍然是果树类,其种植方式则是除一些珍稀的外国植物等用盆栽方式外,其余都是单株栽植。因此,直至这一时期,由于高等教育的场所不固定,高等校园的植物景观随高等教育场所的变化而变化。到公元11世纪,西方真正形成规模且较为正规的高等学府有意大利的波隆大学(1158年)、法国的巴黎大学(1170年)、英国的牛津大学(1167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等均采用封闭的庭院模式——古典的修道院模式。人们不将植物作为造园的材料来使用,而是从园艺的角度来观赏植物。如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都是由一片片绿茸茸的草坪与四周环绕的中世纪的土黄色哥特式建筑楼群构成的一座座四方院。建立于14世纪后期的牛津大学新学院,其中心地带就是一个方形庭院,庭院中间为椭圆形的草坪,西边是一座建于14世纪的方形的回廊,周围种植圣栎。植物景观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仅是因为植物本身有生命,还会随着大环境如所在国的景观发展历史的变化而变化。
近代高校的发展始于17世纪德国的Halle大学(1694年)。在欧洲,大学校园Campus的字原为拉丁语,意指一个具有连续不断绿色的场地,且Campus的字意有三个层面,一是界定了绿色场地,二是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的绿色景观结合起来的氛围,三是任何环境中一个相对固定的部分。从其字意我们可以得出,这时的大学就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并且充满绿色,有其特有的环境氛围。进入到19世纪后,高校大多选址在乡村或城郊,因此,优美的自然景观成为校园景观之一。如美国托马斯·杰斐逊规划设计的弗吉尼亚大学校园以一个长约600米、宽约200米的开敞的方形大草坪为焦点,沿草坪东西两侧双排行列式种植上百株洋槐,而草坪的南端则是单列式种植,四周围合建筑物,即沿草坪东西两侧排列一组对称的二层楼高的5个楼阁。自1850年后,建筑后院也开始种植树木。这种校园植物景观格局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
19世纪后半叶,美国景观建筑师欧姆斯特德规划伯克利大学校园时,提出高校的景观是自然的、公园式的,且建筑布局不宜绝对对称,整个校园应洋溢自由民主、健康向上、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而在校园的景观设计时,克利夫兰则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把所有的建筑置于一个开阔的高低起伏的用地上,使人们在各个方位都能欣赏到密西西比河迷人的风景;而水平标高略低于建筑地平的机动车道两侧栽种着大量的本地树木,它们与地形和周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建筑前面形成一个小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