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熏香图
《金瓶梅》“提刑官引奏朝仪”一回中,宋徽宗受文武百官朝拜贺冬,帝宫里“紫扉黄阁,宅鼎内缥缥缈缈沉檀齐爇” 。
“宋御史萦求八仙鼎”一回,在西门庆家的聚景堂中,宋御史看到有一只流金铜鼎,“屏风前安着一座八仙棒桃的鎏金鼎,约数尺高,甚是做得奇巧。见炉
内焚着沉檀香,烟从龟、鹤、鹿口中吐出,只顾近前观看,夸奖不已”。
问西门庆:“这副鼎造得好!。”
西门庆见宋御史赞不绝口,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后来忍痛割爱将此鼎送给了他。
“西门庆踏雪访爱月”一回中,西门庆去郑爱月处,“回到房中,丫环向前挂起锦幔,款设鸳枕,展放鲛鮹,薰热香球……”
我国是一个香的国度。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馨香的民族,诚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所说:“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中华传统香疗法,是采用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组成各种方剂,制成各种剂型和香品,以供人们食用或使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美化生活、洁净
环境,陶治性情目的的一种奇特疗法,它是中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
《金瓶梅》中众多香疗
《金瓶梅》是描述晚明时期民间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很多很多香疗法的内容。
1.薰香法和焚香法
薰香法和焚香法是传统香疗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各种香药调合成香韵各别的各种香剂。
如印香、线香、盘香、香饼、香丸等剂型,通过焚烧、薰、燃香品,逸散出具有各种不同特色的香韵,发挥其净化空气、除臭清新、驱虫辟秽、解毒祛邪之功
用,同时通过鼻闻香气,起到调畅气机、怡悦精神等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洁净环境的目的。
在古代上至皇帝权贵,中至豪门富户,下至平民百姓,莫不为之。
宋徽宗宫里的宝鼎肯定要比西门庆家八仙鼎更加雄奇威严,美轮美奂。鼎是比较大型焚香金属器具,香料则被制成未,饼状燃焚。
比鼎小的金属焚香器具是香炉,又称薰炉,有的也可用陶瓷烧制。 香炉可以做成多种不同的造型。
在“书童儿因宠揽事”一回中,西门庆书房中,“桌儿上安放古铜炉,鎏金仙鹤”。
书中还提到“香焚睡鸭”、“香袅金猊”(狻猊即狮子)。
把香炉铸成动物形状,又称“香兽”,其空中可以燃香,使烟自口出,优美可爱。
如宋朝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
在如今的北京故宫大殿中,大型的金属香炉也是有的。据记载,香炉始于汉朝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洞天清录集·古钟鼎彝器
辨》)。
博山香炉,炉盖雕镂成山形,上有羽人、走兽等形象,底有一盘。当时香炉多作为御物、赐品。
1968年,河北满汉中山群王刘胜墓出土一件错金博山炉,炉身上部和炉盖都刻铸出层峦叠嶂的群山,点缀以猎人和走兽,绘以绚丽的色彩,流畅的图纹,华
贵高雅,堪称国宝。
《金瓶梅》书中,妓女郑爱月儿家里,就有博山炉,西门庆初访郑爱月家时,进入房中,“旁设神红小几,几上博山小篆,霭沉檀香”。
博山香炉
另外一种焚香器具为香球。
“吴月娘扫雪烹茶”一回中,潘金莲和孟玉楼到李瓶儿房中来,她还没起床。“
金莲就舒进手去被窝里,摸见薰被的银香球,说道:李大姐生了蛋这里。”后来,为了保佑官哥儿,李瓶儿捐银子印《陀罗经》布施,便拿出这只银球来,
贲四拿去称了,十五两重(古秤为十六两一斤)。
原来香球并不是一个单体球,而是球中另有结构,为多层,大球套小球,相互旋转。球心有置香件,利用重心原理,无论球怎样滚动,燃香都始终保持水平
位,不会倒置翻转而熄灭。
圆圆的香球置入被内,香气氤氲缓慢释出,把被儿薰得幽香迷人。
香球又名“袖炉”、“手炉”、“薰球”,可以置于被中以薰香或取暖。
汉代刘歆《西京杂证》说,香球为长安巧匠丁缓所创制,又名“卧褥香炉”、“被中香炉”。
唐代元稹诗:“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转。爱君心不测,犹讶火长烧。”
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说:“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运,
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香球也并非都是这般小巧玲珑,《金瓶梅》书中写皇帝上朝来了,“香球拨转,帘卷扇开” 。 显然这是一只巨大的香球,它往往用银链悬挂在殿前,每当
朝观,太监早早燃了香,转动它,香气四散。
明代香笼
再另一种香薰被褥用的是薰笼。
“春梅毁骂申二姐”一回中,奶妈如意儿伺候西门庆,“原来另预备着一床儿铺盖与西门庆睡,都是绫绢被褥,扣花枕头,在薰笼上薰的暖烘烘的”。
书中还有“香薰鸳被,款剔银灯。”;“妇人早已床炕上铺的厚厚的被褥,被里薰的喷鼻香”;“来昭妻一丈青又早房里收拾干净床炕,帐幔褥被都是现成
的,安息沉香薰的喷鼻香”。
这里提到由香料是安息沉香,是安息香和沉香混合香。
薰笼是金属制成的镂空透气的笼罩器,或用竹篾编织成笼罩,放置在香炉划炭盆上边,用来取暖和烘薰衣服、被褥。
《金瓶梅》书中,还有一种小型的薰笼。
“妆丫环金莲市爱”一回中,潘金莲来到西厢房,“瞧了瞧旁边桌上,放着烘砚瓦的铜丝火笼儿,随手取过来,叫:”李大姐,那边香几儿上牙盒里盛的,
甜香饼儿,你取些来与我。一面揭开了,拿几个在火炉内。一面夹在裆里,拿裙子裹的严严的,且薰爇身上“。
这天是正月初九,天气寒冷。这个火笼儿放在桌上,可见不是放在地上的烤火盆。甜香饼儿也不是吃的,而是用于薰的香饼。
火上烘烤着一块砚台状的瓦片,香饼投到瓦上,加热融化,香气氤氲开来,金莲罩在裙子底下,连肌肤带衣裙,全身香透。
书中,西门庆的小厮书童也是“那小郎口噙香茶桂花饼,身上薰的喷鼻香”,也是用了这个招术。
这薰香的火笼子,铜丝是固定支架,又是提手,放在桌上支撑火笼隔热,不会烫坏桌面;烤火时又保护衣裙,不会落入火中。
在“郑月儿卖俏透密意”一回中,妓女郑爱月儿躺在西门庆怀里,“他便一手拿着铜丝火笼儿,内烧着沉速香饼儿,将袖口笼着薰爇身上”。
爱月儿手扶铜丝火笼儿,把一缕香烟顺着袖筒牵入体内。她用的是沉速香饼儿。
明代香球
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也用不同薰香方法,如用柱香和香篆。
在“西门庆摔死雪狮子”一回中,“爱月儿便叫丫环把酒桌抬过一边,与西门庆脱靴,打发先上床睡,炷了香,放在薰笼内,他便就往后边更衣澡牝去
了”。
此时是八月初一,热天不适宜放置香球,也不需烤火,薰香方法不采用火炉上烧瓦片,瓦片上搁香饼只炷香,直接把香点燃,放在薰笼内,让香本身燃烧。
薰香的是整个室内 。
”潘金莲花园看蘑菇”一回中,六月初三,大热天,潘金莲“床上收拾衾枕,赶了蚊子,放下纱帐子,小篆内炷了香” 。
小篆是一种香炉,体积很小,方便移动,适合卧室薰香。 篆香是一种印成篆体字形的香,蜿蜒曲折,一端点燃顺序而至,缓慢烧至未端,一般采用吉祥
字样,如寿、春、福等。 这种燃烧篆香的香炉就称香篆。
香篆又称“香范”、“香印”,用金属、木料及其他材料雕镂制成各种款式的香印。
书中也有棒香,如“金莲窍听藏春坞”一回中,西门庆约定宋惠莲到藏春坞过夜,宋惠莲随后进来,“于是袖中取出两个棒儿香,灯上点着,插在地下” 。
书中还有,书童早晨起床“在书房床地平上插棒儿香”。
春梅为潘金莲上坟,“来到坟前插了香,拜了四拜”。在“吴月娘扫雪烹茶”一回中,吴月娘“逢七焚香拜半”对天祷告,西门庆雪夜里从妓院回来,悄悄
进了院门,“只见丫环小玉放桌儿,少顷,吴月娘整衣出房,向天井内满炉炷了香,望空深深礼拜”。
又“三个姑子来到,盘膝坐在炕上,众人俱各坐了,挤了一屋里人,听他宣卷,月娘洗手炷了香”。
可见,当时人们在室内常薰香,可以驱除潮湿,减少蚊蝇,提高情趣。
在祭拜亡灵或拜天祷告,宣讲佛经时也都要焚香,以纯净心灵。
棒香图
“西门庆大哭李瓶儿”一回中,李瓶儿患血崩症,下体流血,卧床多日,房间内难免有腥秽气味。李瓶儿叫迎春在旁薰爇芸香,以掩盖不良气味,驱赶恶
臭。
《金瓶梅》中,除上述焚香原料大多是沉香、木香、芸香、檀香、安息香等植物类外,书中还有珍贵的动物类香料,如李瓶儿家中“金炉添兽炭,宝篆爇龙
涎”,指的是用龙涎香。
现代科学阐明,抹香鲸以鱼类为食,有些坚硬鱼骨不能被消化,且要刺伤胃肠道,抹香鲸便分泌一种厚稠的粘性物质包裹鱼骨、慢慢排出体外。
这种排出物在海水里浸泡数年,甚至百年,便成了芳香四溢的龙涎香了。
“桂姐躲在西门宅”一回中,西门庆睡在翡翠轩书房里,“旁边鎏金小篆,焚着一缕龙涎”。
又如“李瓶儿何千户家托梦”一回中,何太监家中“炉上茶煮宅瓶,篆内香焚麝饼”。麝香是动物麝的香囊中的分泌物,干燥固化而成。麝饼以麝香为主要
原料,混合其他香料为辅剂,制成饼状,这也是十分异常珍贵之物。
2.佩香法
佩香法,古代又称“佩容臭”、“佩帏法”,是选取各种香药或中药调合成各种不同香韵的香品,如香囊、荷包、香纸、香珠等,以供人随身佩带, 尤其
是妇女,让品味各异的香气氤氲流布,可以达到解毒祛邪、驱除秽浊、香身爽神的目的。
“来旺儿递解徐州”一回中,妇人(宋惠莲)将所佩的白银条纱挑线四条穗子的香袋儿——里面装着松柏儿,挑着“冬夏长青”;玫瑰花蕊并交趾排草,挑着
“娇香美爱”八个字,把与西门庆令攥了。
“玳安嬉游蝴蝶卷”一回中,玳安和琴童来到蝴蝶巷坊子里,玳安赶走了正睡在炕上的酒工,玳安搂着赛儿,琴童儿搂着金儿,便掴混嬉弄起来。
玳安看见赛儿带着银红纱香袋儿,就拿袖中汗巾儿两个换了。
香囊除香身爽神外,古人佩香囊还追求情调,在男女间交流传递,成了表情达意的媒介物。
《金瓶梅》中,就有潘金莲与陈经济偷情送香囊描写。一日,四月天气,潘金莲将自己袖的方银丝汗巾儿,裹着一个玉色纱挑香袋儿,里面装安息香、排
草、玫瑰花瓣儿,并一缕头发,又着些松柏儿,一面挑着“松柏长青”,一面是“人面桃花”八字,封的停当,要与经济。
书中男女赠送,佩戴香囊描述颇多,如韩爱儿也送陈经济锦绣鸳鸯香囊,并带入他的棺材中。
宋惠莲送西门庆香囊,王六儿也送过西门庆香囊,潘金莲还送香囊给小厮琴童,玉箫向书童讨香囊等。
佩香囊的习俗,至今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仍有存在。
香囊
3.服香法
服香法即食用香品,常采用各种不同的香药与各种功能的中药相配伍,制成香汤、香丸、香茶、香饼、含香丸等剂型,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养生、怡情、香
口、避秽作用。
香饼请阅“八、《 金瓶梅》中的食事,古代的口香糖——香茶桂花饼”一节,香茶请阅“八、《 金瓶梅》中的食事,《金瓶梅》中的茶”一节,在此不再赘
述。
4.抹香法
抹香法又称涂香法,为日用香品,即类似现代化妆品。
采用各种香药与各种功能的中药相配伍,再加入辅料,调合成各类化妆用品,有保护皮肤,美化容颜、舒畅心情等作用。
“潘金莲兰汤午战”一回中,因潘金莲偷听到西门庆在翡翠轩夸奖李瓶儿身上白净, 就暗暗将茉莉花蕊儿,搅酥油定粉,把身上都搽遍了, 搽得白腻光滑,异香
可掬, 以夺其宠。
这茉莉酥油定粉也是潘金莲的一大发明。
5.浴香法
浴香法,古称澡豆法,又称香浴法。
采取各种不同香药与其他中药配伍,加入赋形剂,制成如香肥皂、香浴剂、香发剂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作为洗面、洗牙、洗发、洗澡等之用,具有洁身香
体、润肤爽神作用。
“李瓶儿私语翡翠轩”一回中,西门庆在花园内避暑,令丫头端洗脸水,拿茉莉花肥皂来。 潘金莲还讥讽他,用茉莉花肥皂洗脸,难怪他的脸洗得比别人的
屁股还白。
过去,有人以为肥皂是“泊来品”,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人还叫肥皂为“洋皂”。
其实,中国人早就会制作和使用肥皂了。 宋朝庄季裕的《鸡肋篇》中就介绍了肥皂制作方法,用皂荚果煮熟、捣烂,加香料、白面,拌匀搓成丸,为肥
皂果,干后贮藏,随时使用。
澡豆沐浴图
香疗法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薰燎、艾爇和酿制香酒等记载。
据《说文解字》所述,殷商以前,先民们就会采集郁金等多种香花,发酵酿制香酒,而且这种酒专用于祀祖敬神和重大宴会上。这便是香疗法的起源。
周代已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
屈原的《离骚》、《九歌》记述了战国时期人们使用香疗法的风尚。
秦汉以来,特别丝绸之路开通,西域的香药源源不断输入中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传统香疗法。
人们妆饰香膏,佩带香囊,居处薰香、焚香、沏品香茶,沐浴香汤,调服香药,凡此等等,几乎无处离不开“香”。
近年来,一门研究气味与健康关系的边缘学科——气味医学诞生了。
专家们研究指出,万物皆有气味,散布在空气中的物质微粒、分子、离子或原子,进入人体的口、鼻、刺激嗅觉神经或味觉神经,产生感受,这种感受就叫
气味。
这种感受又富有感情色彩,令人快感的气味,称为香味;令人不快的气味为臭味。感受香的气味,产生欢悦的感觉,对人类健康是有益的。
正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所谓:“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
使用芳香药正是借其清气之正,鼓舞人体正气,辟除秽浊邪气,从而达到保健防病的目的。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香疗的机理
目前发现的有香物质大约有40多万种,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气味有益的香物质称为香料,而可用于防病治病,与医疗保健有关的香物质,称为香药。
中医认为,芳香气味,通过口、鼻、皮毛等空窍,在心、肺、脾、胃等脏腑功能作用下,达到平衡气血,和调五脏、振奋精神的目的。
现代医学经研究分析,气味分子通过呼吸道粘膜吸收后,能促进人体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气味分子能刺激人体嗅觉细胞,通过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活动,调节全身新陈代谢,平衡植物神经功能,达到生理和心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科学家在实验中证实,气味和人的情绪之所以会有如此直接关系,原因之一在于嗅觉是动物生活发展的第一知觉,而且还是唯一的一种直
接触及脑部的知觉。
而其他包括视觉在内的知觉在将信息传达到脑部情绪区之前都是经过思考区的其他细胞,而由鼻发出的嗅觉信息却可以直接到达脑情绪中心。
因此,传统的香疗法可以防病治病、怡养身心、驱邪消毒、净化环境。
《金瓶梅》一书中描述的故事,确切地证实了传统香疗法的作用和价值。
《金瓶梅》插图
本文获作者授权在本公众号首发,转发请注明。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浩阳 对 形状:抗压疗法的评价
孽海之花 丑恶之花——也谈《金瓶梅》的美学价值
AROMATHERAPY芳香疗法
金瓶梅赏析,古代姑娘们为什么都爱泡花瓣浴?
金瓶梅丨古代姑娘们为什么都爱泡花瓣浴?
金瓶梅 丨 古代姑娘们为什么都爱泡花瓣浴?
奇特酌天然治病法
鲜花疗法风行古巴
美艳奇特的紫葳科植物
基于园艺疗法的植物色彩疗法探究
网址: 严忠浩 |《金瓶梅》中的医事:奇特的香疗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11546.html
上一篇: 中药师教你在家巧制香熏,辟温祛秽 |
下一篇: 芳疗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