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甘菊育苗与栽培技术规程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3550—2019 洋甘菊育苗与栽培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seedling and cultivation of Matricaria chamomilla L. 文稿版次选择 2019 - 12 - 25 发布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1 - 25 实施 发 布DB34/T 3550—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宣城市赐寿植物工厂有限公司、安徽农业大学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宣城市赐寿植物工厂有限公司、安徽农业大学、宣城市宣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艺、余锡寿、邰玉玲、操军、黄世霞、应明。 IDB34/T 3550—2019 洋甘菊育苗与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洋甘菊(Matricaria chamomilla L.)产地环境、整地做畦、育苗与移栽、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洋甘菊育苗与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洋甘菊 Matricaria chamomilla L. 菊科母菊属一至两年生草本。 3.2 舌状花 舌状花为具有舌状花冠的花,合瓣花,花冠下部连合成筒状,上部连合呈扁平舌状。 3.3 头状花序 舌状花集生于一个平坦或隆起的花轴上构成头状花序或舌状花与管状花共同构成头状花序。 4 产地环境 4.1 栽培环境应符合 NY/T 5010 的规定。 4.2 洋甘菊喜阳,适宜种植于光照充足、海拔 500 m 以下的平原、丘陵、岗地。选择沙质壤土地块, 土壤 pH 值在 5.5~8.5 之间。 5 整地做畦 1DB34/T 3550—2019 5.1 5.2 5.3 6 深翻土壤 30 cm 左右,施足底肥。 2 2 底肥施腐熟的农家肥 500 kg~1000 kg/667m 或商品化有机肥 200 kg~300 kg/667m 。 耙细整平成 100 cm~120 cm 宽度的畦,畦沟宽 30 cm,深 25 cm。 育苗与移栽 6.1 播种 6.1.1 春播时间为 2 月底至 3 月初,秋播时间为 9 月中下旬,秋播为主。 6.1.2 将种子与过 30 目筛的细沙以重量 1:10 比例混匀,均匀撒播在浇透水的畦上,播种量 1 kg~ 2 1.2 kg/667m 。 6.1.3 播后覆盖一层细土,以不露种子为宜。 6.1.4 喷雾状水,盖拱棚,保持土壤湿润。 6.2 移栽 6.2.1 6.2.2 6.2.3 6.2.4 7 待幼苗长到 12 cm~15 cm 时开始移栽。 2 春季移栽密度为行距 30 cm,株距 20 cm,约 8000 株~10000 株/667m 。 2 秋季移栽密度为行距 35 cm,株距 25 cm,6000 株~7000 株/667m 。 移栽前定植地浇透水,定植后浇定根水。 田间管理 7.1 水分 自移栽至发出新叶前期间,保持土壤湿润。生长期雨季注意清沟排水,干旱适时补水。 7.2 肥料 2 移栽活棵后 20 天左右追施氮肥 1 次,用量 20 kg~30 kg/667m ,花蕾形成前追施以磷钾肥为主 2 的复合肥 1 次,用量 50 kg/667m ,现蕾后停止施肥。 7.3 除草 小苗移栽后至封行前,应及时人工锄草。 8 病虫害防治 8.1 8.2 9 农药使用应符合 GB/T 8321 的规定。 洋甘菊病虫害较少,病害以白粉病为主,虫害以蚜虫为主。 ——白粉病:发生初期,可喷施 10%多抗霉素 1000~1500 倍液、15%粉锈宁 1000 倍液、2%抗 霉菌素等,交替使用。 ——蚜虫:以生态防治为主,于畦四周设置黄板诱杀蚜虫。 采收与加工 9.1 2 采收DB34/T 3550—2019 秋季播种的采收时间在翌年 4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春季栽种的采收时间在当年 9 月上旬至 10 月下旬。上午 9 时后采收,采集舌状花平展的头状花序。 9.2 产地加工 对采集的头状花序,晒干或烘干,烘干温度前期 60℃左右半小时后,转入 40℃~50℃烘至含水量 8%以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