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引子:优秀的交互设计对人认知世界的影响

引子:优秀的交互设计对人认知世界的影响

这是一篇短小的文章,重复叙述着一些已经众所周知的观点。更多的是抛出观点,引起讨论,探寻路径。

Analog时代的工具 是一个近乎单向的使用体验,用户(控制)—— 工具(达成)—— 目的。在不需要工具的时候,它在工具箱里。只会在物理上占据一定的储藏空间,在需要的时候,会从记忆中蹦出来,“oh,我有这个东西”,然后通过寻找、使用,体现它的价值。

在这里,工具箱也不会突然发个提醒说:“我想你了,你快来看我”。而只有是“我”想念这个工具了,于是我拿出来,抚摸、把玩、擦拭。自然很多的人的工具箱也是在某个橱柜的角落。

手机,应该是一个这样子工具箱的角色。

Photo by jesse orrico on Unsplash

一个集合了通话、写信、听歌、冲浪等等功能的终端。收集了Mp3、BP机、大哥大、万维网浏览器、公交卡、日历本、计步器、GPS导航仪、指南针、打字机、计算器、电子词典、PSP等设备的工具箱。

单纯的工具箱不会让人上瘾,除非你本身就喜欢这一类的东西,但是因为手机成为“四次元的工具箱”,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个“工具箱”里找到属于自己要的东西,那这就让这个设备会上瘾了么?

不仅仅如此

Photo by Szabo Viktor on Unsplash

举个例子:苹果的FaceID。为什么TouchID的下一步进化不是屏下指纹,而是FaceID?是因为Face id 的存在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体验上与安全上接近甚至要超过指纹的解锁、验证方式,并且苹果还利用了这个硬件,提供了比如Animoji头套、注视识别常亮屏幕等等的功能。当然反过来讲,硬件只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表达。如果手机设备想要更好的认识用户,那最棒的方式就是让手机可以“认出”用户。不单单是谁的手指在触摸手机,而是谁在看手机。锁屏界面的通知选择性展示,就是其中最棒的一个场景案例。

优秀的“直觉设计”“共情设计”背后,可以提供一个优秀的舒适的使用体验。但从另一个角度,它更容易让人上瘾,产生情感依赖。这就像有一个相处起来很舒服的朋友,一点一点的被他惊喜,感受到关怀,然后就产生了感情。

Photo by Joshua Sortino on Unsplash

这不仅仅是苹果背后强大的生态圈的作用,通过各种互联,将设备之间连结。还有来自各种App大数据画像,“个性化推荐”的助推。

Photo by Brad Pouncey on Unsplash

这是一个很隐性的问题,大家通过“屏幕使用时间”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手机使用时间其实是很长的,一天中数小时的时间全部都在看这一块玻璃。并且有很多次都是打开手机刷了几次,然后就关上屏幕,亦或是在等电梯、红绿灯等碎片化场景下,时常打开社交媒体进行轻度的浏览。

Photo by Jizhidexiaohailang on Unsplash

在疫情期间,过多的、易于接收的媒体信息,已经足以让人体会到信息焦虑,以前通过收音机、电视机、报纸的方式去接收内容,但当你关闭电视机,收纳起报纸,这些文字不再会喃喃细语,会留下安静的空气和一些思绪的余波。但数码设备的通知会不断刺激,告诉你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不管是国家大事、社会新闻,还是隔壁的那个邻居朋友买了什么新的设备、去了什么馆子。

正是因为更加开放和即时的社交互联网,让人更容易接触到一些新的欲望,这些在大数据筛选下,投喂给用户的欲望,很多时候,通过产生焦虑的方式,让接收者觉得,没有这个东西,就会被淘汰,会被时代抛弃等等。并利用这一点来让用户去消费——只要你拥有了这个东西,你就可以解决你现在的苦恼与焦虑。(这就好像就是你现在在看的这篇文章一样,作者都会带着自己的目的性去讲述,但是这个限度在哪里?初衷又如何?)

Photo by Christopher Ott on Unsplash

这时候,手机还是工具么?

手机是一个可以“共情的人”么

手机需要如此多的感知能力么?

手机需要通知不断的告诉我世界在发生什么么?

换个角度

这个世界可以随时打扰我么?

我们的微信好友可以随时联系我么?

我的电话、短信可以随时联系到我么?

Photo by Prateek Katyal on Unsplash

微信与QQ最大的不同在于,微信是24H在线,而QQ有在线/隐身/离线的区别。当然软件背后自然有自己所处时代的特殊性,移动设备的普及+高速网络的基础,塑造了没有“离线”的现代。

过分多的吸引与反馈,与不可能下线的这一个特性,会让我们产生情感依赖,让我们被迫“爱上”了手机。*它削弱了设备本有的工具属性,偏离了“更易用的工具”这个目标。*

这就好像是很多电影里描述的人工智能,一开始帮助人类去进行一些活动,后来转变成为控制人类,限制人类的思考行为。当然这本身的逻辑与剧本就足够的人类本身。

那“良好的共情”与“更好用的工具”的界限在哪里?

好用但是不沉迷?

良好的生态让人沉迷与商业的可持续发展平衡之处在哪里?

我这些天把自己的手机里所有的通知取消了,以前我通过手机静音的方式,但我发现我需要更进一步。所以我就取消了所有的通知,包括应用程序图标的通知角标。只保留了基础的电话短信公交卡之类的“必要”通知显示。

在设计里面一直都有一种极高的人体工学倾向。而人真的需要么?需要多少。手机是否需要有通知?

黑莓的通知灯 与苹果的亮屏幕 到后来的AOD

这是一个越发的倾向于变成平面化的过程。

现在的设计,仿佛就像花店里的玫瑰 一支上没有任何的杂叶 刺 只是有一朵花。它象征的一种完美主义,一种人类对自然的不断征服欲重塑。我们愈发的对自然的一切不能忍受,希望自己有呼风唤雨的能力。

我想表达的观点,已经做了表达,但是请你保持一种质疑的观点,选择性接受与批判这些观点,产生属于自己的看法,通过自己的一些尝试,来验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希望大家在下面可以多多留言,分享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一些实践,我们一起来探寻可能。

初稿时间:2021/01/30

在稿时间:2021/06/27

相关知识

植物和水对环境陶艺设计的影响
环境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AI交互数字人:赋能文旅景区用丰富的“花活”留住更多游客
花卉对人的好处多
【科普创作评论】用自然影像传播科学——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创作谈
观花植物与观叶植物在园艺治疗中对轻中度认知症老人情绪影响的对比研究
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表征的影响(11页)
室内装饰塑料花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影响
免费 |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科普活动
安杰玛国际SPA会所 颠覆你对芳香疗法的认知

网址: 引子:优秀的交互设计对人认知世界的影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289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金十数据早餐
下一篇: 一份福特汽车在华坚持二十余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