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没有几个人啊!我来凑个数!
分子生物学科的发展和相应技术的成熟,的确植物病理学也得到了发展,无论是真菌学,细菌学,还是病毒学等等,都利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进行相关的研究。研究什么基因,包括抗病基因以及该基因自身的作用等。从而又诞生了一个所谓的分子植物病理学。最初的理解是它与宏观植物病理学相对应。可是在分子植物病理学课程上,老师非要说自己这个学科是与植物病理学相平行的,而不是同宏观植物病理学相对应的。到现在为止,我还是没有搞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和国家目前也十分关注农业,中国的农业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去发展,植物病理学科的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永远都不能动摇的。可是,我们现在研究的课题又有多少推广到实际生产中去了,理论固然重要,但是这体现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了吗?大量的资金投入,最终研究的东西无法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我认为该学科要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我们就要自己首先深入到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敢问大家一声,我们平常有多少时间到田间去实地考察过。这就是我想说的。谢谢。
不好意思,我没明白您说的“对应”和“平行”是什么意思,两个平行线就是相互对应吧?管它呢,这不重要。成果和技术的推广需要强大的科学理论为基础,虽然目前我们做得很多都是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基础性的课题,但就国家整体而言这是在积累能量,因为技术不会凭空产生。目前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是建立在科学发达基础上的,所以我们不应该离开理论的基础区间技术的空中楼阁。当然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造就了一批倚”理论“卖“理论”的人,做出的成果毫无创新性,只是在波澜不惊地重复别人的实验。但我想情况会越来越好的,因为网络的力量无穷大!另外,“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的理解是:能创造生产力的东西以科学为基础的所占比例最大,或者说科学具有产生巨大生产力的潜力。科学------技术-------生产力
觉得农林版成立而来的这么多年,每个学科或者不少研究方向都涌现出过一些经典的讨论帖,应该整理一下,作为战友借鉴和继续讨论的基础。
此回帖已被删除
的确,现在就是这个情况,我觉得这种情况确实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其实很多课题在制定的过程中,本来就是照顾了关系户,而不是广泛接受申请,再从中客观找出写的好的,有条件的申请者,更有甚者,是指南都指定人写,完了后再发布,那当然就是他做的东西和他自己写的东西最吻合,想想都荒唐至极。此外,生产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收集和反应,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
记得中国农业大学的韩金声曾说过,“病理基础深如许,植物医生何处寻".现在植病专业的研究生们热衷的是向分子生物学靠拢.可是到了地里又有几人能认出病害来呢.真菌是最主要的病害,所谓的植病专业的硕士博士有几人能从地里采了标本后,分出真菌,并鉴定出来呢.本末倒置!!!可不搞分子生物学,又拿不到课题.整个国家的导向出了问题.
你说的很有道理,我现在是个研究生,毕业作论文,我们这里没有作分子类试验的条件,可是不作分子总觉得写出的论文分量不足,那不出手。
这个题目太大,不知道从何下手!在国内植物病理学主要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大方面:
1 对植物病原的研究
2 对病原与寄主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3 抗病育种。
国内最为缺乏的就是在这些方面的原创性研究,往往是别人做了什么我们接着就找一个相似的东西做做。而且作病原的往往就只做病原,忽视了其他方面,殊不知作植物病理的研究归根结底是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科研相对就没有什么深度了。
我是做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的,大致也是属于植物病理方面的吧,来讲上几句:
我认为我们这块应该注重一下几个方面:
1.广泛分离和鉴定有除草潜力的微生物菌种
2.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病原菌的毒素和其作用机理,特别是作用位点的确定。
3.杂草病原菌毒素的仿生学,通过作用位点的确定,可以找到新型的除草剂类型,还可以直接改变化学基团,以生产环保性除草剂。
我是新来的,许多人开始重视生物多样性对病害的防治,但 做的更多的是水稻稻瘟病的 ,是否有人研究过对病毒病或细菌病的防效呢?
俺是做杂草的生物防治方面的,大体上讲也算属于这个方面的。所以讲讲这方面的研究动态吧:
(1):分离评价杂草病原菌的防治杂草特别是化学除草剂难除的恶性杂草效果。
(2):通过诱变、融合、基因工程来改造杂草专化型病原菌。
(3):分离鉴定杂草病原菌所产生的毒素及其机构
大家好!
我是在读植物病理学的硕士研究生,不知当前这个专业好不好找工作,一般在什么单位工作比较好?请各位给予指导哈!
我也是 今年考上川农水稻所的植物病理 和你有一样的担忧,,,,
不好意思,误闯进来了,我是学中药的,搞不大明白你们的专业术语,只是有点感兴趣,我不知道植物病理学主要的研究方向,但以我的医学知识来理解,万事万物可能都是相通的,植物的病理应和人类的病理是相仿的,可以试试从整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啊。
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相互促进!呵呵:):):):):):):):):):):):):):)
老实说,你的这个选题有点悬?你查到过有关白粉病菌毒素的资料吗?
上面各位对目前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的内容或热点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下面我谈谈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有关地理植物病理学问题:我认为上面的有位朋友讲的很到位,地理植物病理学主要是从地域或空间的角度谈论病害的流行或发生规律,因为每一种地理环境均会生长特定的植物种类或区系,而病原物对寄主有一定的选择性即有一定的寄主范围,因此病害的发生一定有一定的区域性的分布和发生特点,自然病害的防治就会有一定特殊性,揭示病害在该地区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策略和技术就是地理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范畴,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仅见刘红霞和曹克强等对此有陈述,该方面研究我也认为应该深入探讨,就如同我国国家发展区域经济一样,应该研究区域特点制定相关的符合实际特点的策论和技术。这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分枝之一。
关于新型的植物农药——寡糖类的诱抗素有人有研究吗?烦请指点,多谢!
我是做微生物生物防治的,利用异源真菌蛋白控制农作物的病害,只是据报告利用有效微生物技术在不施用农药和化肥的条件下,能够使农作物健康生长,防治病虫害。我们目前才刚刚开始做,至于防治病害的机理我还是没搞清楚。而且我觉得生防本身的效果并不如化学防治见效那么快,所以即使我们之前的基础工作搞好了,那如何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我还不是很确定。
我现在也正在搞真菌毒素的研究,根据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看,不同病原菌的不同种所产生的毒素是不一样的,并且差异很大,同一个病原菌的不同种所产生的毒素就可能分属于蛋白或脂类、酮类等,这就给毒素的提取、纯化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建议还是将菌株纯化分类后再做毒素的提取为好。
看了上面各位大虾的文章,感觉自己也应该写点什么的,自己学习植物病理学快六年了,对植物病理学发展的大概情况也了解一些。下面随便谈一谈我的看法吧,希望和大家一同探讨。
我认为在植物病理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基础研究和实际生产应用两大方面。这其实和我们国家科技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一样。但是我所见到的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现状是现在的基础研究较实际应用研究较多,也可以说是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没有很好的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当然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诸如课题的经费不足以继续进行转化,和其他学科的沟通不是很融洽,宣传力度不够,国家的科技政策等等。
这些都导致目前的植物病理学研究主要专注于微观水平,也就是大家说的很多的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等,但是却忽视了应用生产这一点。其实这一点很好想通的,就是发生再大的病害,只要你加大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次数,用进口药,用新药等一般都可以解决问题的,所以从防治的角度来说,植物病理学显得势单力薄,得不到重视。
诚然,现在的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等学科发展应用很快,分子植物病理学的产生和这些学科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为我们更好的阐述了植物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为进一步防治病害做好了理论准备。比如前一段的SCIENCE上北卡大学的水稻稻瘟菌基因组的完成为真菌病害的研究提供了无比的方便。因此微观的角度研究植物病理学是有很大基础原动力作用的。
但是我们不能只研究机制阿,互作阿而忽略了我们的最终研究目的,那就是对病害进行防治。生物防治的研究可以说是很热点的,其中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同时也是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权威的COOK&baker就说,我们的研究是要防治病害,因此在我们找到生物防治材料防治病害的机理之前我们该不该用这些材料去防治发生严重的植物病害呢?回答是肯定的。我非常赞同他们的观点。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防治,如果已经得到的材料不去实际应用,那样的损失将是巨大的。
当然目前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家都把目光投到微观研究上,因为觉得那样很高深,很神奇,其实大家把传统的东西都丢失的几乎快殆尽了。我们学校研究宏观植物病理学的人已经很少了,主要是大家都觉得比较落后,跟不上生物时代的发展。其实上面的网友也说到了这一点,他们只是称其为地理植物病理学罢了,我觉得后者只是附庸交叉学科热的风雅,没有意思,其实就是宏观植物病理学吗(本人才疏学浅,说得不对请见谅!)
还有要提到的一点就是,植物病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微生物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育种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理学等等,综合性的学科,因此许多研究植物,微生物的学科和我们的研究内容很相似,其实就是研究的主体不同,对象不一样而已,涉及的相关研究过程和植物病理学没有多大的差别。
最后想说的是,在研究植物病理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知道“病害三角”这个原理,一定要讲起贯穿始终,我们才能很好的理解我们研究植物病理的意义。
好了就罗嗦到此,希望大家共同讨论!
哈哈!!学植物病理的,到田里认不出稻瘟病,是中国教学成功的典范。就跟学作物遗传育种的,只知道分子,QTL,克隆,却不知水稻三系配套是什么意思,到了田里,认不出不育系一样,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真有点让人担忧啊
我关注树木(杨树)与枝干病害(溃疡病菌)间的互作,这是目前杨树上的重大生物灾害,危害严重。如果有好的建议,请告知,谢谢!!
有关病害的早期检测问题:我们一般认识病害只有到病害出现症状后才能识别,实际当病原物刚一接触寄主植物就开始在病原与寄主之间的激烈战斗,至于谁占上方就要看他们的斗争结果,因此加强病害早期病原与寄主间的互作研究,进而研究它们的互作规律可能会提出可行性的检测技术并使之应用,避免病害的继续发展,将病害的防治战役提前实施,会大大降低防治成本减少植物药害,保障植物和食品安全,我认为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真正实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
有关目前病理学的研究研究方法问题:上面几位我同意他们的观点,就是应该应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来研究植物病害问题,以前我们的研究主要应用于传统的植物病理学方法研究我们所面临的病害问题,但更多的是对一些病害现象的解释,没有从实质上研究和解决病害的问题,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给我们从事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研究方法,因此多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可以给病理学的研究带来生机,有可能会揭示多年来我们从事普通病理研究人员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有关病原与寄主互作问题:要揭示病害的发生机制,除了从病原-寄主-环境三个方面的病害系统等宏观方面研究病害的发生规律外,但要真正揭示病害的发生机制,需要从微观即分子的角度揭示病害的发生,因为宏观的规律最终都要在微观上体现,从分子上给予揭示,真正揭示病害的发生本质。因此病原与寄主的互作,特别是分子上的互作自然是研究病害发生机制的关键,上面有位谈到这个问题,我很同意他的观点,目前虽然病原与寄主的互作是分子植物病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尽管我国在一些模式植物及其病害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不是很深入,只是实验室的初步研究结果,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只能在可控的环境条件下研究病原与寄主的互作机制,也不容易,如果环境条件的设置不好,也可能会得到许多无意义的结果,甚至会给人错误的导向,至于有位同学认为不考虑环境而谈病原与寄主互作似有“缘木求鱼”我认为有点片面,我们现在不是不考虑环境,而是可控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病原-寄主-环境仍然是一个系统,等积累了很多研究数据后再放宽环境条件可能更科学。
相关知识
植物病理学研究
“第二届植物病理学青年论坛”在我校举行
分子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中国科协举办第25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分子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发展史
科学网—我国首办植物病理学“奥林匹克”
园艺植物病理学(严雪瑞)
【农学】植物病理学专业
植物病理学人才求职招聘信息
网址: 【讨论】植物病理学目前在研究什么?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37547.html
上一篇: 杜玉堂教授为了研究肉芽肿乳腺炎, |
下一篇: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