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非花,雾非雾》泄底评及对于叙述性诡计的一些个人思考

《花非花,雾非雾》泄底评及对于叙述性诡计的一些个人思考

非常荣幸这次能够有机会为《花非花,雾非雾》写长评,在这里首先感谢四眉老师的赠书和TO签。早听闻四眉老师是国推圈最早做高校推理协会交流的,是笔者非常敬仰的前辈。也希望现在正致力于重新做这件事的笔者能够接好前辈的接力棒,各大高校推理协会的交流也能更加频繁,为国推贡献更多的优质产出。

回到这本书,既然是为一本叙述性诡计短篇集写评论,再加上笔者是一个叙诡的狂热爱好者,因此在对具体篇目的评论之前笔者想用一些篇幅讲讲自己对于叙诡的一些理解和评判标准。(以下内容为个人观点,不喜请猛喷) 最近看到某校推理社招新考题里有一道简答题:“看推理小说是为了解谜还是被骗?”这个问题如果问一个生活在古典本格黄金时代的读者,想必回答大概率是“为了解谜”。但时至今日,本格推理历经了新本格时期的淬炼,出现了很多不再那么注重公平性,而是更多的以欺骗或者戏耍读者为第一要义,希望读者在看完解答后能大吃一惊甚至恼羞成怒的作品。在这其中,叙述性诡计便是很有代表性的诡计门类之一。而这种戏耍为主解谜为辅的形式也就导致了叙诡自诞生之初便饱受争议,幸而笔者与四眉老师一样属于其忠实拥趸。 那么什么样的叙诡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叙诡呢?笔者的评判标准有如下几条: 1.小说的前半部分(指叙诡未被揭开,读者逐渐被骗的内容)没有过于明显的违和感。叙诡的一大手法是利用“多义”,即某个词或者某句话有多个含义,但由于正常思维或者作者有意的误导,读者往往会理解为A意,然后作者再在最后告诉读者其实应该理解成B意,从而形成一个逆转的效果。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结果:不可能每一处提到这个词或者这句话的地方,用A意和B意都能完美解释——常见情况是,用B意可以完美解释,用A意则勉强能解释得通(这些地方也就是读者能够推出叙诡的重要提示)。既然如此,要想能够骗到读者(至少是比较笨的读者),就需要作者通过巧妙的安排来让这些“勉强解释”显得不那么勉强,不至于使读者看到后的第一反应是“这里如果解释成A意那完全不通啊,是不是我理解错了”,而应该是“怎么感觉怪怪的,但又说不出哪里有问题,还是看看作者后面想玩什么花样吧”。至于更离谱的,用A意能完美解释但B意却是强行解释的“铁树开花”式的反转则更不可取。经典例子就是前段时间被怒喷的剧本杀《驴头马面与我的推理小说》中的几个所谓是“叙诡”的烂梗,不清楚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相关视频了解一下,相信看完之后也会是众口一词的骂声。岔开说一句,现如今叙诡在剧本杀创作中被使用率很高,但优质的却少之又少,令人扼腕。 2.叙诡的揭露不能很生硬。叙诡的揭露可以说是一篇叙诡作品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这部分的巧妙与否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以及书最后的下场hh)。笔者认为比较好的处理方法有两种:一是“一句话逆转”,即在文末用一句话揭露出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个事实往往与前文读者的理解相违背。这种方式对逆转的内容要求较高,要做到能让读者第一时间大吃一惊,翻回去重新看才发现完全合理;二是循序渐进的逆转,即写一段与前文理解有矛盾,让读者感觉摸不着头脑的内容,再慢慢揭示出那个反转后的事实,从而解答读者内心的疑问。这种方式则对作者的情节编排能力和抓住读者关注点的能力有较高要求。从本书中可以看出四眉老师较为习惯采取前一种方式,笔者则更喜欢后一种。在这里提一个短篇,陈浩基老师的《窥伺蓝色的蓝》。这个短篇我非常喜欢,叙诡也非常巧妙,但美中不足的就是这一点没有做好。作者采取了循序渐进式的反转,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某一段突然开始讲和前文完全割裂的内容,在之后才开始慢慢解释原委,这就导致这一部分的阅读体验不佳,十分可惜。 3.逆转后的故事要比逆转前的更有趣或者更震撼,两者产生的效果要有显著差异。这一点非常重要。笔者认为有一部很有名的作品就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便是我孙子武丸的《杀戮之病》。此书全文都在为最后的叙诡反转做铺垫,但是问题在于叙诡揭露后回看全文,就会发现单纯只是“从A换成B”而已(此处微微泄底十分抱歉),读者无法感受到现在的故事比先前理解的故事更有趣或是更震撼。这样的话,叙诡反转的意义也就没有了。 4.如欧阳杼老师在解说中所言的第二点一样,将叙诡和其他推理小说诡计结合起来。这点在笔者这里是加分项,也就是没做到无伤大雅,做到了就是锦上添花。因为以叙诡为核心诡计来撑整个故事并没有问题,只是可能会被说不太像寻常意义上的推理小说。而倘若能够做到这点,那么作品就变成了有叙诡作为升华的推理小说,质量自然更上一层楼。笔者看过的作品中,完美做到这一点的有两个短篇,一是国推作家猫特老师的《倒错的涅墨西斯》(收录于《六度幻想曲》第二届华文推理大奖赛典藏集),二是日本作家大山诚一郎的《少男与少女的密室》(收录于《密室收藏家)。因此这两篇也分别是笔者心目中的国推短篇和日推短篇的TOP1。 以上便是笔者对于叙诡作品的四个评价标准。大家可以发现,上述前三点恰好分别针对了阅读叙诡作品的三个阶段:揭示叙诡前、揭示叙诡时和揭示叙诡后。后面对《花非花,雾非雾》具体篇目的评论,笔者也会参考这三个评价标准。(以下内容完全泄底《花非花,雾非雾》) 《山河》 印在书签上的微小说。没看之前有看过的朋友笑称这篇是全书最佳,看了之后发现确实有东西,完全没想到这么短的篇幅能够撑得起一个完整的叙诡。“主席”“周公”“右臂”“精卫之力”的多重一语双关十分巧妙。最后的一句话反转可谓掷地有声,回看后的诸多讽刺内容更令人回味无穷。 《抢劫》 作者自述是为致敬希区柯克,读的时候也的确读出了一些希区柯克的味道,如此来看致敬得还算成功。本身篇幅不长,故事体量也不大,核诡算不上是叙诡因为并没有误导。主要的反转不算难猜,看到广播银行被抢的新闻的时候基本就出来了。亮点不多但很完整,作为学生时期的练笔作来看没有什么问题。以及或许是文风和书籍用纸的相似性的原因,看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在看《故事会》的既视感。 《戏的圈套》 时间叙诡,误导的是部分故事发生的年代,让读者误以为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这个手法不算新颖,但在此作中运用得比较好。每一幕之间的衔接处理得基本没有违和感,暗示年代的诸多伏笔也埋得恰到好处,不过有个小问题是涉及的专业知识,例如上海的路名、地名,烟的牌子之类的似乎过多了一些。其中笔者认为最巧妙的是奇数章中“上海大世界”“申报”等民国时期的名词只出现在对话中这一点。第七章中对话中称呼人名,旁白中称呼特征如“老者”这一点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故事方面,对民国时期上海的复刻也比较成功,让笔者有了一些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情线也处理得不错,女主的感情经历令人感到唏嘘。整体而言是一篇佳作。 《秋日 落叶 我的灵魂》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致敬了乙一的《夏天 烟火 我的尸体》。文风和写法也有相似之处,都是以死去的“我”为视角讲述“我”死后凶手们(都是两人组)隐藏尸体并隐瞒罪行的故事。不同的是本文由于需要写发生在“我”的尸体所在场所之外的情节(即问心楼内众人进行推理的内容)而搞出了一个可以任意移动并不被人看见的的所谓“我的灵魂”,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叙诡。结尾的无人生还结局和反转有一定的颠覆性,基本托住了前文较长篇幅的内容。然而笔者认为本篇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后记中所写的改稿时添加的着重号,个人感觉有些画蛇添足。加着重号这个手法在另一位国推作家雷钧老师的作品中经常能见到,但笔者一直认为效果并不理想,在读者眼中会产生一种作者在故弄玄虚的感觉,尤其是结尾的反转没有足够令人难以想象到觉得这个着重号很有存在的必要(即没有着重号基本不可能猜到真相)。在笔者看来本篇的反转的确还没有达到这种高度;二是正文里南柯作为侦探进行的推理亮点不多,逻辑和切入点都比较普通,再加上读者已经提前知道了凶手是长风和蔷薇,导致这个部分读起来感觉没什么意思,略显敷衍。总的来说作为一个暗黑故事来看更好一些,毕竟《夏天 烟火 我的尸体》也没有什么推理桥段,更多的是刻画主角形象和发掘人性。 《梦的国度》 坦白说不喜欢这篇。首先剧情不够有趣,就是一个普通的凶手视角记录杀人过程却由于小失误被发现最后伏法的老套故事。其次这篇的叙诡在笔者上文提到的评判标准的第一点和第三点上做的都不够好。叙诡揭露前的最大问题在于“主角讨厌日本人”这个线索的布置用力过猛了。不仅言辞过激(“垃圾”“变态”)且反复多次提及,在文中显得异常突兀,影响阅读体验的同时很容易让读者对这一点产生怀疑;叙诡揭露后的问题则与《杀戮之病》一样,颠覆性和前后差异明显不足,只是单纯地将凶手从中国人变成了韩国人,而凶手是韩国人的情况下整个故事与凶手是中国人时相比并没有产生颠覆性的变化,也没有显著的差异。再加上又采取了“一句话反转”的形式,导致结尾显得很尬。不客气的说,这就属于那种读者看完了会产生撕书欲望的比较烂的叙诡。此外,全文标题《梦的国度》和文中主角梦中的场景似乎也没什么用,只是为了刻画其对女友的怀念而已。 《汉宫春》 首先必须得承认这绝对是一篇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创作的小说,在这里先给作者respect。全文看下来其实更像是一篇有叙诡反转的武侠小说而不能算武侠推理。笔者对武侠知之甚少,因此对文中大量的打斗场景描写不做评论,单说叙诡。文中共有两个叙诡,一个是文中提到的“汴京陷落”的时间叙诡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发生地点叙诡,还有一个是几段间曲的第一人称独白中“我”的身份叙诡。关于后一个,笔者承认被骗到了,甚至在看完全文后都还没反应过来,直到看了后面的解读才恍然大悟,实属愚钝(看到于复北说图藏在马的脖颈里的时候确实愣了一下感觉怪怪的,但没反应过来hh)。回头又看了一下三段间曲感觉还是挺巧妙的,值得夸赞。至于前一个大梗的叙诡,很明显需要大量的相关历史知识支撑才有可能识破。唯二比较明显的提示都集中在了第一页,即程玉旨跪拜的方向是向北以及房间中挂着的郝经的诗句。其中后者这种借用诗句或者其他诸如名人名言或者歌词等的内涵对叙诡进行暗示的手法笔者也曾在一篇作品中用过,也在某本国推长篇中看到过,因此感受颇深(然而看这篇的时候犯懒并没有去查,如果查了可能就一眼破了)。文中借由各个角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令人振奋,激烈的打斗场景也令人阅毕后不禁回味。就叙诡本身质量和叙诡与故事的结合度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全书最佳。只可惜笔者没看过武侠小说,无法对文中内容产生更深的共鸣,实在遗憾。 至于文末的二十首词,笔者每首都仔细读了,但同样不敢妄加评价。只感觉读起来有相当的古风意蕴,看不出来是现代人写的。能做到这一点应该已经是很高水平了吧。 以上就是具体篇目的评论。最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四眉老师的新作,也希望叙诡能被越来越多的推理爱好者所接受,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叙诡作品被创作出来。至于某些剧本杀里的那种烂到不配称为叙诡的梗,还是趁早一边凉快去罢。

相关知识

2018长沙小学一年级古诗词鉴赏:花非花
《花非花》音乐鉴赏.doc
作品点评|钟情于花与非花之间的摄取,缠绵于百花蜕变的创意
花非花(唐代白居易诗作)
“欧风45式插花诡计,笑谈科技花艺新境界”
评《真实:花非花》:历史言说应坚持以人为本
石广智:花非花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花非花》及其演唱技巧
《花钟》评课稿优秀(通用10篇)
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艺术特征

网址: 《花非花,雾非雾》泄底评及对于叙述性诡计的一些个人思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5239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藏海花》演员片酬揭秘:张鲁一9
下一篇: 掌阅书单:这几本悬疑惊悚影视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