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环境知觉理论与园林THE ENVIRONMENT PERCEPTION TERORY CONTENTSParT 1苏州留园PART上海大观园 兀PART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8号与苏焖拙政园、北京瓯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简介历史沿革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俗称“刘园”。后代园主取其谐音,故名“留园”。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年12月,留园列入《世园内布局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咯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西区以水池为中心,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东区是以五峰仙馆为主体的建筑庭院组合,多个小空间交汇组合,门户重重,景观变化丰富,是园林建筑空间组合艺术的精华。东部的林泉耆硕之馆、冠云楼、冠云台、待云庵等一组建筑群围成庭院,院中有水池,池北为冠云峰。冠云峰系北宋宫廷征集遗物,为苏州各园湖石峰中最高者,左右立瑞云、岫云二峰。 分析格式塔知觉理论”在留园中的应用格式塔知觉理论强调“有组织的整体”1.园林建筑中强调图底分明,留园中随处可见的树木和如玉石般的水面,衬托出了白墙黑瓦的园亭。使得游人第一眼在偌大的庭院中就可以注意到园中的建筑园中建筑方正的外形,区别开了无形的湖水和杂乱的树木定了其主要的地位,树,水,建筑构成园林的主体,层在园中成为盛齐划一的图形,吸引了游客的注意,提高了游客对建筑主体的感知。3单个突兀假在复杂的建筑环境中凸显出来,小的假山对比大的建筑,又尤其引人注目。 分析“生态知觉理论”在留园中的应用态知觉理论强调环境的提供,是凭本能就发现的,不要花費太多的时间去处理信息。环境对象要具有明确的意义,向周围的人们展示它的功能意义,使人们可以利用。图中的休息广场,亭子,明确的被赋予了“供人休息”的意义一是人们自主的判断。就算本来这里的意义不是供人休憩,事实也变成了如此。这说明这里就是需要一个让人可以停脚歇息的地方,这是由环境决定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更多的是对现有环境的功能加以发现利用游客看到假山,想去攀登,但是假山周围有护栏,或者假山在湖中央,游客就不会再有这种想接近的想发,因为他们发现坏境不允许。假山奇石就是该远观而不可亵玩。空间的限定使人们对环境有了不同的认知,而当这种环境已经确定,有什么环境就会发生什么样的行为,这并不是人们可以随随便便可以改变的 分析“概率知觉理论”在留园中的应用所谓概率知觉理论,主要是强调“视觉的直觉作用”,个人在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个人所生活的时空的局限性,不可能对所有的环境取样故我们对环境的判断也不会是绝对正确的,仅是种慨率估计。1.留园中有很多十分狭小的人口,窗洞口。人的判断可能第一反应是,洞口后面的环境也与洞口一样狭小。但是当人们越过洞口,可能发现后面的空间与其所想的不同,可能会很开敞当然进去之后也可能发现确实如其所想。反反复复,这种不定性就会对游人的兴趣起到一定的维持作用。 分析“概率知觉理论”在留园中的应用2留园利用墙与建筑的组合,树木的掩映和道路的迂回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已形成小中见大的效果,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由于人的不同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场所。个人都自己的知觉占据绝对的主动,为了应付从环到达我们的感觉线索的的不定性和不个人必需建立对环境加以判断的全部有关的概率论点,这些概论点往往需要从环境中的感觉线索取样得到。当环境变得不定,周围的线索资料不足,人们对环境的判断变得不定,这就恰好运用了园林环境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定的复杂性,则极大激起了游客的兴趣和好奇心更有吸引力。的空间层次创造多变的建筑氛围,这正是“概率知觉理论”的体现 上海大观园PART上海青浦区青商公路701号上海大观园是梁友松根据中国清代名著《红楼梦》的描写设计而成的大型仿古园林 简介历史沿革1958年,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曾在淀山湖南岸的淀峰、西岑征地0.4万平方米辟建苗圃,后因国家经济困难,1961~1962年间苗圃撤销,退地还农。大观园仿古建筑群前后施工7年,于1988年10月15日全部竣工。全区于1988年10月20日全部对外开放,初名上海淀山湖风景区,1985年1月更名上海淀山湖大观园游
相关知识
园林绿地规划设计.ppt
从环境美学到城市美学
环境美学的理论思路及其关键词论析
河南绿化园林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和原则
室外环境园林花卉的应用形式.ppt
花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ppt课件.ppt
《园艺疗法的理论与实践》.ppt
园林照明设计.ppt
阿诺德·伯林特 | 《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美学与环境
园林花卉的分类和命名教学课件PPT
网址: 环境知觉觉理论和园林.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62452.html
上一篇: 浅谈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方法 |
下一篇: 色彩调和理论与植物景观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