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形意关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c Form and Meaning Relations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1.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体现出了在设计中对符号的应用,不仅满足空间布局和功能上的需求,还通过符号揭示出了园林所隐藏的文化价值与意蕴内涵。
笔者梳理近年文献后发现,对符号学理论的研究主要是理论解读及符码转换等方面。对古典园林在景观中应用的研究主要是造园手法在居住区、商业区的应用。可见探究符号学形意关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应用的文章并不多,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归纳造园手法中的形意方法,探究古典园林如何营造形意兼具、表里互联的中国特有的园林景观(图1)。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符号学
20世纪初,索绪尔和皮尔斯成立了符号学以研究符号的一般理论。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莫里斯将符号学分解为语构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分支。其中,语构学研究符号在整个符号系统中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对事物的关系;语用学研究人们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规律,此理论被运用多领域,强调从语构、语义、语用3个层面对符号开展解析与研究。
2.2. 符号学视角下的园林设计
园林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符号所被人感知和理解,是能指与所指、表征与内涵、编码与解码、逻辑与规则的融合 [1] 。此时在符号学的视角下,园林则可被视作由多种符号依照一定结构规律构成的、用来表述人的思想及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园林中山、水、石、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就可以看作是景观化的符号。其中语义学研究园林设计与其他类设计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在设计体系中的意义;语构学研究园林的协调规则和组织方法;语用学则探讨园林中的情感表达如何被人们所感知解读并加以传承运用,以形成新的符号形式和文化价值 [2] 。
2.3. 符号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园林
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是由所指和能指构成的,其中能指是具体的事物,以符号形式的表征体现在运用过程中;所指则可理解为是一种心理上的概念,指代的是符号的内容以及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基于此,中国古典园林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能指、所指、传递与表达等功能集于一体的综合性符号体系,通过造型形态、色彩光线、比例尺度、选材质感等符号要素,把复杂的造园设计和隐藏的意蕴价值进行内在联系 [3]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符号的能指则可以概括为形式、空间、设计细节以及人的体验等;其符号的所指包括设计背后隐藏的文化价值和意蕴内涵。
3. 中国古典园林的符号学特征
3.1. 形态符号特征
如《说文》所说:“形,象形也。”即形是现实存在、可观可感的真实物体,不仅指形象,还包含表达的方式与方法。映射到中国古典园林中,其形则包括园林外在的形态和特定的形式表达。山、水、石、古建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形式表达重要的构成要素,共同营造了湖光山色、碧波荡漾、浑然天成、古色古香的园林景观。下面依次对叠山、理水、置石和建筑中的形态符号进行分述。
3.1.1. 叠山形态符号
假山理洞是一种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中最为常见的设计形式。山洞依靠洞壁作整体支架以承重,由柱和墙组成。利用平面的符号语言描述假山山洞,可以把柱视作点,墙视作线,而洞视作面。点线面三形一体,形成山体独特的外观形态。
造崖塑壁是一种通过原有地势因地制宜塑造自然形态的设计形式。也就是说,在造型崖壁时,下方堆放的悬岩应选用较小的形态,越到上方越大,选材时要挑选造型形态险峻的立峰或单石,以此更真实地仿照自然崖壁的符号外观。
错峰布峦是一种通过错峰布局形成群山景观的设计形式。尊重山体的自然形态,避免外观呆板枯燥。在设计时要错峰布局,以不稳定的形态体现其险峻、陡峭和惊奇的外观特点,以此来增强其符号识别性 [4] 。
3.1.2. 理水形态符号
“掩”“隔”“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三种理水手法。“掩”:通过池岸变化、建筑布置以及种植草木的方式,把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称之为“掩”。常用于江南私家园林的设计形式中;“隔”:通过修建桥梁或构筑堤岸等方式分割水面,称之为“隔”。常用于面积较大的水域;“破”:通过碎石布置驳岸形式,同时种植草木,打破水体规矩的形态,避免呆板表现和人工迹象,称之为“破”。常用于对规模较小的水体处理 [5] 。
3.1.3. 置石形态符号
(1) 平面组合
两块或三块石头的组合,石组连线不能平行或垂直于视线方向;三块以上的石组排列不能呈直线形式排列放置(图2)。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stone placement plan
图2. 置石平面示意图①
(2) 立面组合
两块石组一高一低,避免形态相同;三块石组由各个石头顶点组成三角形态;三块以上石组采用奇数成群组合。常把多个石块分割成少块石组堆积而成的小石堆 [6] (图3)。
Figure 3. Schematic diagram of stone placement elevation
图3. 置石立面示意图①
3.2. 意境表达特征
如《说文》所说,“意,志也。”即意是情与景、情与境的结合,是内心认知和感知体验的精神境界。意指形式与状态所传递的信息,映射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就是其文化意义的载体,是外在的形式与状态表达出的内在精神情感和意蕴内涵,体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除去造园艺术中对山水草石等具体形态的造型方法,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美学影响下,通过托物言志,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美好意愿结合在一起,逐渐衍生出了富有文化价值的图案纹样;同时古典园林设计中也通过形、影、声、色等抽象的表达方式,借助人的感官体验和心理暗示进行意境的传递与表达。
3.2.1. 细部装饰意境表达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古人将中国传统哲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寄托其间,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设计符号,赋予在园林的细部装饰之中。
(1) 传统纹样意境表达
古典园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几乎都是由自然符号演变而成的。圆形是日月的简化象征符号,给人饱满、充实、活泼、平衡的感觉体验;方形是天地的象征符号,给人以单纯、大方、开阔、舒展的感觉体验;三角是山峦的象征符号,给人安定、庄重、有力、理智的感觉体验。
例如,拟日纹是对太阳的抽象表达,中心象征太阳,四周的涡轮线条象征其散发的光辉,呈现出权重望崇的崇高性,被冠以光明、忠诚、希望等内涵意义,是我国古代人民崇拜太阳的抽象符号表现;云雷纹由连续的形如“回”字的线条构成,首尾相连,无休无止,呈现出绵延不断的连续性,被冠以绵长、富贵、长寿等内涵意义,是我国古代人民敬畏自然的抽象符号表现;水波纹模拟水的流动形态,以圆弧或曲线回旋的形式表达,呈现出婉转流畅的律动性,被冠以吉祥富贵、平安如意等内涵意义,是我国古代人民憧憬生活的抽象符号表现;冰裂纹模拟冰块融化渐裂的形态,呈现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性。被冠以品德高尚、不畏严寒、苦尽甘来等内涵意义,是我国古代人民期盼未来的抽象符号表现;太极八卦纹由太极图和八卦图组合而成,呈现出相互转化、矛盾统一的对立性。被冠以神通广大、震慑邪恶、护卫平安等内涵意义,是我国古代人民信奉传统的抽象符号表现(图4)。
Figure 4. Schematic diagram of garden pattern plane
图4. 园林纹样平面示意图①
(2) 装饰门窗意境表达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洞窗,除了发挥通风采光的基本功能,在增添园林意境、丰富园林文化、营造园林意境的层面也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而门在园林建筑中不仅仅是一个出入口,更是一种深入人心的礼制观念,是中国儒家思想含蓄的体现。因此门窗的图案被视作园林建筑中最有文化价值以及意蕴内涵的装饰细节,常蕴含祈福和宗教内涵。
祈福内涵:园林建筑的门窗图案大多与“福、禄、寿、喜”相关。“福”代表多子多福、香火延续的美好意愿;“禄”代表吉祥如意、富贵安乐的美好意愿;“寿”代表延年益寿、万寿无疆的美好意愿;“喜”代表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的美好意愿。反映了古人的造物理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宗教内涵:园林建筑的门窗图案往往也会暗含着宗教指向 [7] 。如月洞门的形态表达出天圆地方、团圆美满的儒家文化思想;如香炉式、葫芦式、仙桃式的洞门形态表达出恍若仙境、吉祥如意的道家文化思想;如贝叶式、莲花式的洞门形态表达出冰清玉洁、超脱红尘的佛家文化思想。
3.2.2. 声色韵律意境表达
“声”既是园林形态与氛围的纽带,又是符号化的景观。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近借山泉的水声、林中的鸟声,远借山外的钟声、松林的风声。同一元素应用在不同载体上的声也能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体验,例如海浪声传达波澜壮阔之感;山泉声传达奔流不息之感;溪水声传达婉转收敛之感。
“色”既是具象物体的特定认知,又是抽象意蕴的审美表达。在古典园林设计中,色彩搭配同样也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同一物体通过调整色相、明度、纯度、色调以及冷暖关系,也能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江南私家园林以白、黑、灰等冷色调为主要色彩基调,传达幽静秀雅、内敛含蓄的价值内涵(图5);北方皇家园林以褐、红、黄等暖色调为主要色彩基调,传达雄伟华丽、金碧辉煌的价值内涵(图6)。
Figure 5. Suzhou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图5. 苏州拙政园②
4. 符号学视角下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意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可以产生如此生动的气韵意境,最大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借对外在的“形”进行认知解析,以此来达到对内在的“意”进行传达阐述的效果 [8] 。因此可以把其形意关系概括为,“形”是“意”的阐述基础,“意”是“形”的内涵延伸。造园艺术中的符号体系中,方法对应“形”,目的对应“意”,在中国传统统一辩证的理念之下,方法与目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由此可见,“形”与“意”是无法割裂的,中国古典园林是“形”和“意”的综合体。
4.1. 形于意——古典园林中的“以形达意”
园林意境的呈现依赖于景观形态这一物质载体,想要传达深层的“意”,前提是必须确保“形”的存在,并依托于“形”进行意涵阐述。选取载体时,要根据符号的意涵和传达原则选择适当的符号形态。在“意”传达之前,“形”的初始状态呈现出独立性和单薄性,常常采用与“意”的实体表现相似的象形符号。例如,在种植园林草木时,为表达园主高风亮节、坚毅不屈的优良品格,往往选取苍劲挺拔、不畏风寒的松柏进行内涵传达。有了松柏这一形态,才有了传达优良品格的基础;在建筑装饰时,为表达呼风唤雨、神圣吉祥的神教崇拜,往往选取象征威力、正义包容的龙进行内涵传达。有了龙这一形态,才有了传达神教崇拜的基础。
采用巧妙的形态符号表达深层的意蕴内涵。通过对“意”的认知,准确把握图形的特征,通过外在形态和内在意境的结合,将符号抽象化、概念化,完成深层意蕴内涵的有效传达。
4.2. 意于形——古典园林中的“借意赋形”
“理解符号含义是符号学的研究要义。”也就是说,当人们从“意”中领会到所传达的价值内涵,也就意味着他们对于符号本身的“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此时园林景观中的形意关系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由表象到意象,由外在向内在的转化解码的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从低维到高维、从表层向深层进行信息的传达与转译。
例如,园林景观中的舫舟在没有“意”的内涵支撑时,只是一种单纯的建筑形态。正是因为有了“意”的点缀,使舫舟的内涵得到拓展延伸,将其视作士人表达心志、游于山水之间的具象载体,赋予其“形”新的特点,作为表达君子之德、幽隐之乐内涵的物质寄托,使得人们从舫舟这一具象形态看到中国古代“渔隐”观念在“形”中的抽象呈现;园林建筑中的屋顶在没有“意”的内涵支撑时,只是一个单纯的建筑结构。正是因为有了“意”的点缀,使屋顶的内涵得到拓展延伸,将其视作节奏韵律呈现、传统思想象征的具象载体,赋予其“形”新的特点,作为表达尊卑有序、生生不息的内涵的物质寄托,使得人们从屋顶这一具象形态看到中国古代礼制观念和等级制度在“形”中的抽象呈现。
借助意蕴内涵赋予形态符号更具体、更丰富的呈现思路。运用“意”贯穿整个设计之中,将“形”凝炼成具有符号性、识别性的设计元素,对其进行内涵延伸,更好地传达意蕴内涵 [9] 。因此,要想表达古典园林的意蕴内涵,必须借助符号形态来呈现,有了“意”的内涵延伸,“形”才有更具体、更丰富的呈现思路。
5. 结论
中国古典园林不是只有叠山、理水、置石、种植等具象层面的设计需求,更重要的是捕捉其背后所隐藏的意蕴内涵和美学思想。从符号学理论的视角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意关系进行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园林和我国古代思想之间蕴藏的文化含义,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文化与价值内涵。不仅可以丰富园林设计语言,为我国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一套新鲜的理论基础与设计法则,还能通过结合中国文化,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景观。
注释
①图1~4来源:作者自绘
②图5来源:网页引用,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5093181.html
③图6来源:网页引用,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5104667.html
相关知识
设计符号学在室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设计符号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符号学在旅游主题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符号学的服装品牌春节主题橱窗陈列研究
论符号学在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作用
符号学与文学
鄂伦春族“南绰罗花”纹的符号学解读
色彩美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营造
论话语分析与符号学研究
“形意场”视角下的室内花饰艺术研究
网址: 符号学形意关系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62484.html
上一篇: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和案例 |
下一篇: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