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7-585
燕麦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
作者:陈新; 吴斌; 张宗文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Bioversity-CAAS农业生物多样性中心; 北京100081; 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东亚办事处; 北京100081
摘要:为客观评价燕麦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利用加权隶属函数法分析了81份燕麦种质材料在7个试验点的株高等7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差异,以加权隶属函数值(D值)构建基因型×环境的GGE双标图,分析裸燕麦、皮燕麦在不同试验点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主穗粒重是裸燕麦材料在所有试验点中变异程度最大的性状,有效分蘖数是皮燕麦中变异程度最大的性状,其余5个性状的变异程度与皮裸性几乎无关;加权隶属函数法结合GGE双标图在对燕麦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时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坝莜三号、73014-336、二莜麦、Bauntebue、坝燕一号等材料可用于实际生产,其中的坝莜三号、坝燕一号已是当下河北等地区的主栽品种;晋8609-1、LY03-02、二秋莜麦、64燕麦、品16、Banner、LY01-12等可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
586-598
大麦主栽品种亲缘系数和对叶斑病的抗性分析
作者:郭焕强; 王文峰; 姚全杰; 孙丹; 姚小波; 王翠玲; 田世富; 包海柱; 王凤涛; 冯晶; 蔺瑞明; 徐世昌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93;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 拉萨850032;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 哈尔滨150086;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兰州730070;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所; 呼和浩特010031
摘要:为明确我国大麦主栽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叶斑病的抗性来源,采用亲缘系数(COP,coefficient of parentage)分析方法对155个主栽大麦品种的遗传系谱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其中79个供试大麦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分别接种2个强毒性菌株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显示,155个品种聚为6个类群,有亲缘关系的品种占全部品种14.77%。在品种间组成的11935个组合中,1763个组合间存在亲缘关系,其COP值变化范围在0~0.7500之间,亲缘系数总和为157.5867,平均值为0.0132。根据系谱分析发现了不同育种单位所育品种的核心亲本,并追溯其主要的祖先亲本。此外,通过对叶斑病的抗性鉴定,发现大多数供试的大麦品种感叶斑病,高抗品种主要集中在垦啤麦系列品种和蒙啤麦3号,部分华大麦和驻大麦系列的品种在苗期或成株期中抗叶斑病。系谱分析及抗性鉴定结果揭示了我国大麦叶斑病抗性基因存在不同来源,分析结果有利于提高抗叶斑病基因筛选效率和缩小筛选范围,也将促进抗叶斑病新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599-606
基于SSR标记的陆地棉早熟相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赵树琪; 梁冰; 李黎贝; 庞朝友; 宿俊吉; 宋美珍; 魏恒玲; 王寒涛; 范术丽; 喻树迅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阳455000
摘要:丰富的遗传变异对于提高作物的环境适应性和遗传改良进度至关重要。为了解我国早熟陆地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136对SSR引物对186份陆地棉材料(96份早熟陆地棉材料和90份中、晚熟陆地棉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等位基因变异355个,平均2.61个。在早熟棉材料中,有134对多态性SSR引物扩增出341个条带,平均2.54个;中、晚熟材料中有133对多态性SSR引物,扩增出345个条带,平均2.59个。早熟棉材料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Ne)、基因型多样性(H')分别为0.684、3.994和1.361;中、晚熟棉材料的PIC、Ne、H'分别为0.668、3.852和1.343。早熟棉材料和中、晚熟棉材料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分别在0.349~0.935和0.270~0.907之间,平均为0.635、0.666。遗传相似性系数总体平均值接近,但早熟棉变化范围较中、晚熟棉小。用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可将186份材料分成2个类群。总体上来看,供试材料遗传相似性系数较高,说明我国陆地棉早熟相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本研究结果为早熟棉育种亲本选配,早熟棉种质创新提供依据。
607-615
基于表型与分子数据的斑茅核心种质构建
作者:毛钧; 刘新龙; 苏火生; 陆鑫; 林秀琴; 蔡青; 范源洪 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开远661699;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昆明650223
摘要: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L.)是重要的"甘蔗复合群"野生资源,在我国分布广泛,但目前尚未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得到很好的利用。本研究以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来自全国9省区的147份斑茅无性系为原始种质,首先基于表型数据筛选58份材料构建了斑茅初级核心种质,然后基于SSR和AFLP分子标记数据筛选16份材料构建斑茅微核心种质,分别占原始种质的39.46%和10.88%。通过表型与分子遗传多样性参数的比较分析,验证了斑茅核心种质具有较好代表性。最后对甘蔗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中斑茅核心种质的构建方法和利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甘蔗复合群"野生类群核心种质的构建及创新利用提供参考,促进资源研究工作重心由数量保存型向创新利用型转变。
616-624
北京市华北落叶松优树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董明亮; 高嘉玥; 孙文婷; 范英明; 袁定昌; 张金凤 单位: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树木花卉育种与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100083;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北京100013
摘要: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北京市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个群体的220棵优树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20对SSR引物共检测到8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2~8个不等,平均4.05个。群体观测和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429和0.440,Shannon信息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0.756和0.380。5个群体中,百花山和云蒙山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雾灵山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AMOVA分析结果显示,2.6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间,剩余97.35%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遗传分化系数仅为0.023,表明北京市华北落叶松优树群体遗传分化程度很低。基于Nei's遗传距离可以将5个群体划分为3个类群,四海镇和雾灵山归为第Ⅰ类,松山归为第Ⅱ类,百花山和云蒙山归为第Ⅲ类。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与上述聚类分析结果大体一致。以上研究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遗传多样性评价和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625-636
三年桐EST-SSR标记的开发与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贾宝光; 林青; 谭晓风; 李泽; 龙洪旭; 向晖; 张琳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培育与保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济林育种与栽培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经济林培育与利用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以三年桐品种对年桐发育中的种子为材料,构建c DNA文库,获得3202个原始EST序列,经过去除冗余和低质量序列后,获得1047条非冗余单一序列,利用MISA软件从其中的173个非冗余EST序列中搜索得到212个SSR位点。其中,二核苷酸重复类型为主导(68.39%),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类型(25.94%),其优势基元为AG/CT(43.87%)、AT/AT(19.34%)和AGC/GCT(5.66%)。针对可设计引物的68个序列进行EST-SSR引物设计,结合PCR扩增和数据分析,鉴定出14对多态性标记,用该14对引物对169份三年桐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共得到41个等位基因(Na),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93个等位基因,期望杂合度(He)变幅为0.08~0.63,平均值为0.33,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08~0.56,平均值为0.3,表明14对EST-SSR标记多态性较高,能较好地反映三年桐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三年桐种质资源按群体进行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群体间的相似度变幅为0.9604~0.9986,遗传距离变幅为0.0022~0.0404,表明三年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亲缘关系较近。对169份三年桐种质资源个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源的遗传关系缺乏明显的地理结构。
637-648
山西省干旱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分析
作者:穆志新; 郝晓鹏; 秦慧彬; 李萌; 王燕; 畅建武; 乔治军 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黄土高原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杂粮种质资源发掘与遗传改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太原030031
摘要:本研究对山西省干旱地区右玉县、阳曲县、隰县、临县、石楼县、繁峙县、灵丘县、五台县、浑源县、武乡县、五寨县和兴县12个县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了普查和数据分析。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完成了12个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表的编制,分析了1981年到2010年30年来普查县气候及植被变化趋势,并阐述了普查县大宗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和大面积种植品种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结果为干旱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提供了参考。
649-654
极危植物中甸刺玫的分布及种群数量动态
作者:周玉泉; 苏群; 张颢; 李树发; 唐开学; 蹇洪英 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国家观赏园艺工程技术中心; 昆明650205; 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昆明650500;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昆明650500
摘要:中甸刺玫是云南香格里拉特有的极危植物和著名的高山花卉。通过对其分布及种群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绘制了中甸刺玫的地理分布图及基于株高和冠幅的年龄结构图,编制了相应的种群静态生命表并绘制了相应的存活曲线。结果表明,除人工引种保存的69株个体外,中甸刺玫自然分布在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沿硕多岗河的狭长型地带内,现有自然分布点44个,植株562株,其中幼苗61株。大多数分布地点仅有1至几株成年植株,几乎没有更新。个体数多的分布点中植株的表型变异较大,花型、瓣性和花色等丰富。中甸刺玫Ⅱ龄级至Ⅴ龄级的个体数较多,幼苗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年龄结构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但长远来说处于衰退状态。中甸刺玫的死亡率随着龄级的增加而增加,株高结构中存活数在Ⅱ龄级最高,冠幅结构中存活数则在Ⅲ龄级最高,随着龄级的增加存活数降低。
655-662
15份多花黑麦草优良引进种质的表型变异分析
作者:孙铭; 符开欣; 范彦; 张新全; 张成林; 郭志慧; 汪霞; 马啸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成都611130;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 重庆400080
摘要: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是世界栽培牧草中的优良禾本科牧草。为更好地利用多花黑麦草种质资源,本研究对引自国外的15份多花黑麦草种质的15个形态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5份材料间存在较大变异,除单株干重外,其余性状在供试材料间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变异系数范围为10.28%~39.15%,变异系数平均值为19.49%,从小到大依次为小穗数〈小穗长〈株高〈分蘖数〈千粒重〈花序长〈倒二叶长〈小花数〈茎粗〈第一节间长〈倒二叶宽〈旗叶宽〈旗叶长〈单株干重〈单株鲜重。主成分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4.51%,第1主成分以株高为主要特征;第2主成分以旗叶和倒二叶长、宽为主要特征;第3主成分以花序长和小花数为主要特征;第4主成分以千粒重为主要特征;第5主成分以产草量为主要特征。15份种质材料经基于欧氏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被划分为3大类,类别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其中第2类因其植株高大、叶片宽大的特点,具备选育高产种质的潜力。
663-670
基于EST-SSR分子标记的青海高原以礼草属主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任建东; 李凤珍; 许媛君; 王晓醒; 马晓岗 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西宁810016; 青海大学环境工程学院; 西宁810016;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 西宁810016
摘要:利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青海高原以礼草属3个物种的21份材料进行遗传相关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97对引物中有50对引物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共扩增出103条条带,各个引物的扩增条带数范围为1~5,每个位点的平均变异数2.06。Popgene pc软件分析表明:梭罗草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62.14%,h=0.2345),糙毛以礼草次之(PP=58.25%,h=0.2211),大颖草最低(PP=44.66%,h=0.1687);梭罗草和大颖草的遗传距离最小,遗传相似性程度最高,糙毛以礼草与梭罗草和大颖草的遗传距离均较远。梭罗草居群中玛多梭罗草与其他居群遗传距离相对较远,糙毛以礼草居群中克图尼哈糙毛以礼草与其他居群遗传距离相对较远,大颖草居群中克图尼哈大颖草与其他居群遗传距离相对较远。NTSYS2.10e聚类结果为21个居群可聚为3个组群,梭罗草组群10个;糙毛以礼草组群7个;大颖草组群4个。本研究可进一步为拓宽小麦族植物的遗传基础、野生基因资源利用及研究物种分布规律提供科学参考。
671-682
烤烟SSR标记多样性及与致香物质的关联分析
作者:王国平; 李艳丽; 罗成刚; 任民; 曹建敏; 张玉; 冯全福; 常爱霞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青岛266100; 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济南雪茄烟制造中心; 济南250104
摘要:了解烤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寻找与烤烟致香物质含量关联的分子标记,挖掘高致香物质含量的优异等位变异与种质,对香气品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检测了山东和四川2个生态区60份烤烟种质中76种致香物质的含量;筛选覆盖全基因组的1914个SSR标记,利用得到的390对多态性引物扩增供试群体。用基于Nei's(1983)遗传距离的邻接法(Neighor-joining,NJ)进行聚类分析。在分析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关联分析,并进一步发掘极显著关联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和种质。结果检测到928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2.38个等位变异,变化范围为2~5个。PIC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41~0.733,平均值0.332。这说明供试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将该群体划分为2个亚群,划分结果体现了烤烟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群体结构分析与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共有56个SSR标记位点与41种致香物质同时在2个生态区显著关联(P〈0.05)。共5个标记与6个性状在2个生态区极显著关联(P〈0.01),6种致香物质为草酸、肉豆蔻酸、2,4-庚二烯醛、芳樟醇、a-松油醇和gamma-壬内酯,关联标记分别为PT50662、PT60191、PT52263、PT60597、PT60597和PT52722。关联位点表型解释率为12.54%~42.20%。进一步分析发掘了14种致香物质的优异等位变异,并筛选出含增效等位变异较多的种质:净叶黄、抗9201、单育二号、满屋香、金星6007、秦烟95等。这对香气品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亲本材料选配等奠定了基础。
683-689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Ledeb.) M.Roem.)植物学性状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作者:闫鹏; 韩立群; 梅闯; 刁永强; 许正; 张学超; 马凯; 艾沙江·买买提; 王继勋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农业部新疆地区果树科学观测实验站; 乌鲁木齐830091;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林业科学院; 伊宁835000;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科学院; 伊宁835000
摘要:为加强野苹果种质资源利用与研究,促进野苹果研究工作,以3年来调查收集的新疆野苹果(赛威士苹果)的129个单株资源为材料,对单果重、果实纵横经、叶片大小等12个数量性状和叶片颜色、叶尖类型等5个质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叶片颜色、叶尖类型、叶姿、叶缘、叶面状态5个质量性状分布频率较集中;单果重、果实纵横经、叶柄长、叶片长宽、可溶性固形物、干周、树高均存在较大变异,变异系数幅度为16%~51%。各性状多样性指数也较大,均值为1.9264,叶片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7359;果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525。新疆野苹果资源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于果实相关性状的多样性指数高,且变异幅度大,表明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新疆野苹果资源的重要特征。
690-695
薏苡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研制
作者:赖运平; 张浙峰; 王丽容; 王莉花; 余毅 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成都)分中心; 成都610066;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成都611130;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昆明650233
摘要:植物新品种满足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合称DUS)是授予品种权的前提条件之一。DUS测试指南是开展DUS测试的技术依据。本文详细介绍了薏苡DUS测试指南的研制过程,包括适用范围、繁殖材料的要求、测试性状的选择、性状表达状态和相应代码的确定、标准品种的筛选、DUS判定标准和技术问卷的设计等。薏苡指南的研制对促进中国薏苡新品种保护,鼓励品种创新及加强品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696-700
小麦品系19HRWSN-76的抗叶锈性研究
作者:师令智; 朱琳; 任志宽; 康占海; 李星; 刘大群 单位:河北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保定071001
摘要:小麦叶锈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主要病害之一,CIMMYT品系19HRWSN-76高抗小麦叶锈病,以该品系与感病品系郑州5389杂交得到F2群体,利用叶锈菌生理小种FHJP对F2群体接菌鉴定,结果显示群体的抗感比例符合3∶1的理论比值,推测19HR WSN-76的抗叶锈性由一对显型基因控制,暂命名为Lr HR76。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对F2群体进行分子标记检测,位于3DL的SSR标记barc71与该抗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3.0 c M。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杂志基因挖掘701-709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鉴定及其品质效应研究进展
作者:刘会云; 刘畅; 王坤杨; 杜丽璞; 王轲; 佘茂云; 叶兴国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国家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 北京10008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合肥230031
摘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s)是小麦子粒贮藏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组成、搭配、表达水平及含量决定面团弹性和面包加工品质。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HMW-GS编码基因的克隆、分子特征、分子标记开发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并综述了不同HMW-GS与面粉加工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HMW-GS基因遗传转化、微量配粉和突变体培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聚合优质亚基,培育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和明确各个HMW-GS基因的品质效应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关知识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方向学术团队
上海市资源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实验室
遗传操作在植物育种上应用的局限及前景
沈阳农业大学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团队
十年磨一剑:花卉遗传育种团队育出食药用百合新品种
切花菊杂交F1代观赏性状的遗传分析资源
喜讯!长江师范学院花卉遗传育种团队育出食药用百合新品种
生物技术在花卉植物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报春花属植物的育种研究进展
二代测序技术和叶绿体基因组在菊花系统学分类和遗传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网址: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6296.html
上一篇: 梅花新种在浙江农林大开放!这位教 |
下一篇: 林木三倍体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