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流芳千百代 犹记宋式花

流芳千百代 犹记宋式花

文 Article / 九月September Jiang 图 Pictures / 本刊编辑部

插花,在古代称为“瓶花”、“瓶供”,以折自然之枝条、花草插入花器,表现其姿态的美感以示对美好对生命的尊重。中国插花艺术历史悠久,至隋唐时期已发展至兴盛,并形成了以丰满华丽为特征的宫廷插花。到了宋朝,随着当时社会国富民安和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插花艺术发展至全盛时代,并在中国插花艺术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记载,当时的宋朝,可以没有烟火,但不能没有花。《墨庄漫录》中记载:“西京(今洛阳)牡丹闻名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花卉展览)。宴集之所,以花为屏障,至梁、栋、柱、拱,以筒储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宋人张鉴在《赏心乐事》中记录一年燕游次序,竟有大半是观花,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暮春时节当街售卖的花近三十种之多,“买者纷然”。归家则“置瓶插花”,花器从碾玉瓶、玻璃瓶、青铜器、官窑器到日常器用,以助花姿风韵;又或制作“花馔”,蜜渍梅花、广寒糕、雪霞羹种种,遍尝花之百味,演绎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用心。而宋人对花品、花性拟人化的品鉴妙喻,更塑造了花的人文品格,影响后世。

可以说,上至皇室贵胄、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在宋朝人的生活里,插花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生活时尚。

宋,李嵩,《花篮图》

民风尚花

宋代生活史学者吴钩曾说:“我觉得,恐怕再没有一个时代的居民比宋朝人更热爱鲜花了。”在宋朝,每年春天都会举办“花朝节”,“花朝”即为“花的生日”,在花朝节这天,宋人们携三五好友,一起外出踏青、种花、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文人们也因此留下了诸多诗句,描绘花朝节的热闹景象。比如《梦粱录》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花朝节诗敏出门赏花时,往往万人空巷。又如王镃的《涌金门》云:“涌金门外看花朝,步去船归不见遥。一派笙歌来水上,鹭鸶飞过第三桥。”以清新明快之语描绘了一幅人们同乐逍遥,有声有色的花朝泛舟游春图。

宋人对花的热爱,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宋朝,不论男女,不分贵贱,上至君主、士大夫,下至市井小民,都以簪花为时尚,“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以往以宋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当中,也不乏此类例子,《水浒传》就是典型的代表,剧中男子真的是带着花的,看黑旋风李逵,虽然长了一副凶煞模样,一头乱遭的头发,但是头上却带了两朵花。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曾经写过:“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可见宋朝的皇帝和贵族多爱戴花。

繁花有市

因宋人爱花,在宋代,自然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花卉产业链。先是种植,宋代很多地方都以盛产花卉著称,如洛阳、彭州的牡丹,扬州的芍药,成都碧鸡坊的海棠,皆闻名全国。久而久之,一些农民便将花作为商品,种植后出卖,以求温饱,甚至出现了一些专以种花或售卖花材为生的所谓“花户”。花户多了,便自然而然的在各地形成了定期举行的花市。如文彦博写洛阳的花市:“去年春夜游花市,今日重来事宛然。列肆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交驰翠碦新罗绮,迎献芳樽细管弦。人道洛阳为乐国,醉归恍若梦钧天。”还有扬州的花市“开明桥之间,春月有花市焉”。赵抃《成都古今记》载,成都“二月花市”,不少文人作品中都言及托人到产地购花的事。不仅如此,很多宋代的画作中也有对花市花店的描绘,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画了两处卖鲜花的小摊,一个在城内“孙羊正店”门口,一个在城门外的路边。旁边有市民正在买花。

不仅如此,宋朝各地的花户们,在花材保鲜技术研究方面发明了许多既简便实用又科学的方法和配方,有些方法至今仍具现实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如延长花卉保鲜期之法,宋人温革《琐碎录》说:“牡丹、芍药摘下,烧其柄,先置瓶中,后入水,夜以水洒地,铺芦席,又用水洒之,铺花于其上,次日再入瓶,如此可留数日。”苏轼《格物粗谈》说:“荷花以乱发缠折处,泥封其窍,先入瓶底,后灌水,不令入窍,则多存数日。”周密《癸辛杂识》说,“凡折花枝,捶碎柄,用盐筑,令实柄下满足,插花瓶中,不用水浸,自能开花作叶,不可晓也。”

不仅如此,到了宋代,插花的花器,如花瓶、画盆已经是专门的造型,和日用器皿区别开来,各大窑口几乎都有生产专门用于插花的花器。当时的插花既有自由、惬意的竹筒插花,也有发古幽思的用商周鼎彝作花器的插花。插花容器的制作与改良,继五代发明占景盘后,宋朝又发明了三十一孔花盆、六孔花瓶、十九孔花插等,可视作现代插花用的“剑山”的原型,可见当时对花枝的插置布局已有一定艺术构思。同时,宋人对花架也十分考究,这大大促进了陶瓷、漆雕、术器等工艺的发展。

现代中华花艺

文人插花

宋代插花,往往表达着人的内心哲思。一主(枝)两副(枝),三五客枝,寥寥数枝便可插就一盆赏心悦目的插花作品,尽精微而致广大。或许是这个原因,许多文人雅士避士退隐时,往往寄情于花草,静观万物,感悟时光变迁,正好契合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中国文人插花的风格便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而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插花风格,与当时宋朝文化崇尚简朴、素雅不无关系。

因此,插花在宋代不仅是融于生活的艺术,文人士大夫更是将插花的修为上升到极致。插花不仅追求怡情娱乐,更注重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在构图中,讲究线条美,常以各类树材枝条,如松、竹、梅、茶花等无花或者小花的枝干作为主枝(天)来插制,以杜鹃、君子兰、牡丹等大花、艳花作为副枝(地),以萱草、栀子、石榴等小花、果实为客(人),让整盆花看起来像是依然在大自然中生长的那样,看起来既是所有的花都在一起自然生长,又突出了“清”、“疏”,形成清丽疏朗而自然的风格。

很多宋代的文人墨客也都以插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南宋高翥有诗,“檐铃奏曲响珊珊,尽日重门不启关。多插瓶花供宴坐,为渠消受一春闲。”苏辙的《戏题菊花》:“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花插酒壶。杨万里的《赋瓶里梅花:“胆样银瓶玉样梅,此枝折得未全开。为怜落莫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有些风雅的文人出游,也要携带桌几,“列炉焚香、置瓶插花,以供清赏。”

宋代的风雅,就从这一花一叶中显露无疑。(编辑:九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流芳千百代 犹记宋式花
鲜花花圈的制作方法 – 手机爱问
花的古诗词鉴赏
【网络中国节·端午】癸卯端午诗词作品选
千灯湖崛起记:从农田厂房到绿色生态景观
宋仲基、千玗嬉确定合作新剧《MY YOUTH》,重拾初恋滋味!
申城公园9月花展、活动预告
中华诗词·梅振才集
福州“古琴之魅”艺术展“琴韵流芳”
从实践价值出发推进宋韵文化研究

网址: 流芳千百代 犹记宋式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666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日本上野农场:北海道七大庭院之一
下一篇: 高密:打造特色花卉产业链 助推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