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的要求,现将我省拟推荐申报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2个项目予以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若对拟推荐项目有异议,可在2017年1月8日前,以书面形式直接送交海南省科技厅。异议要签署真实姓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65329449 地址:海口市海府路89号 邮编:570203
2016年12月29日
拟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
一、项目名称:
抗类风湿关节炎1.1类新药艾拉莫德及其制剂的研发与产业化
推荐单位意见:
由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制的国家1.1类新药“艾拉莫德”,系国际原始创新并全球首上市的新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也是我国近20年批准上市的唯一口服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其化合物晶型等6个发明专利确保了该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研究表明本品是目前唯一通过口服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重建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
为了改善其强静电效应,增强其溶解性,独创了带水球磨的微粒化生产工艺。特有的微粉化工艺和处方的独特性,提高了本品的生物利用度,明显优于此后日本富山公司制造上市的同类产品。
艾拉莫德于2011年11月上市,截止2016年10月底实现销售收入7.27亿元,上交税收1.29亿元,实现利润2.10亿元。
艾拉莫德片科技创新有重大突破,技术经济指标已经达到同类产品领先水平,技术创新对提高市场竞争力作用较大,市场需求旺盛,具有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推进了行业科技进步。本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入“863计划”和“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并于2014年获得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
对照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主要针对滑膜、软骨及手、脚、膝部骨骼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该疾病发病率为0.36%,如治疗不及时,将引起关节变形,进而导致残废,使患者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临床上急需更安全有效的药物。艾拉莫德是由先声药业、天津药物研究院和江苏先声产研联合、并在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和国家火炬计划的支持下开发的、在全球首家上市的新型口服治疗RA的1.1类创新药,它具有疗效确切,起效快、安全性高的特点。本品于2011年8月由CFDA在全球率先批准上市,是我国近20年批准上市的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口服治疗RA的创新药物,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获准上市的5个1.1类新药之一。
自2000年开始,研发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其合成工艺、制剂制备工艺,以及药物晶型的比较研究,获得与核心技术相关的6个授权发明专利并形成以下科技创新点:
①创造性地研发出独有的合成工艺,显著提高了收得率并降低了杂质含量。
技术创新突破制约,研发出独创的甲酰化、高效还原和环合反应工艺,革除了原采用层析柱等合成工艺,使收率由27%提高至68%以上;进而对工艺杂质、降解杂质、基因毒杂质等杂质谱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优化,使艾拉莫德纯度高达99.8%,单个杂质小于0.05%,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
②研究发现了艾拉莫德的最佳晶型用于制剂工业化生产
采用乙腈、二甲基甲酰胺等6种有机溶剂进行艾拉莫德晶型研究,得到了5种晶型。分别对5种晶型药物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最终选择了依次以乙腈和乙醇进行重结晶为最佳晶型,该晶型不仅稳定性好,药效高,而且解决了有机溶媒残留问题,保证了药品效能的最佳发挥,为达成全球首上市提供了基础保障。
③对艾拉莫德制剂的制备工艺进行技术攻关,突破原料药的物料特性对制剂生产带来的技术瓶颈,保证了新药全球首上市并大规模产业化。
为了改善艾拉莫德的强静电效应,增强其溶解特性,独创溶剂化球磨的微粒化生产工艺,设计改造了专用粉碎设备对制剂原料进行微粉化并设计了独特的处方,提高了本品的生物利用度,实现了产业化。
④在全球率先确证了艾拉莫德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特征
通过对本品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临床方案的大胆创新设计,在全球率先确证艾拉莫德是新型DMARDs药物,进而研究证明是目前唯一能促进骨细胞分裂、促进骨重建、阻断骨细胞流失的口服药物。
该新药2011年11月上市以来,深得医患好评,目前已进入日本和亚太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指南》,有700多家医院及关联药店、数十万患者使用。截止2016年10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27亿元,上交税收1.29亿元,实现利润2.10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艾拉莫德的研发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列入“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荣获2014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
客观评价:
1.获得国家新药证书与药品注册批件:
通过12年的研究,艾得辛(艾拉莫德片)于2011年8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新药注册批准,取得了1.1类《新药证书》及《药品注册批件》。
①1.1类新药艾拉莫德原料药的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国药证字H20110034、国药准字H20110083
②1.1类新药艾拉莫德片的新药证书和注册注册批件: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③2016年6月取得了《药品再注册批件》(批件号2016R000307、2016R000291)
2.发明专利的申请及授权:
本研究成果先后申请了6项有关本品的化学合成、药物晶型和制剂的中国发明专利,均获得授权。
①中国发明专利:一种制备艾拉莫德固体制剂的工艺及其固体制剂,专利号:ZL 03 1 21088.0;
②中国发明专利:艾拉莫德结晶形态及其组合物,专利号:ZL 2005 1 0015340.2;
③一种艾拉莫德类似物及其分离方法,专利号:ZL 2009 1 0025605.5;
④艾拉莫德结晶形态及期组合物,专利号:ZL2010 1 0236615.6;
⑤艾拉莫德结晶形态及期组合物,专利号:ZL 2010 1 0236636.8;
⑥艾拉莫德结晶形态及期组合物,专利号:ZL 2010 1 0236651.2;
3.制订了两项国家标准: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制订了2项国家药品标准,获得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核准颁布。
①1.1类新药艾拉莫德原料药的药标准:YBH02792011
②1.1类新药艾拉莫德片的注册标准:YBH02792012
4.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立项与验收:
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省、市级项目立项的支持,并通过了验收。
①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课题编号:2005AA001250)
②国家“十一五”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编号2009ZX09301-008-N-07)
③国家“十二五”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1.1类抗类风湿关节炎新药艾拉莫德片Ⅳ期临床试验课题”(课题编号:2012ZX09104-103)
④国家火炬计划产业示范项目“1.1类新药艾拉莫德片”(项目编号:2013GH021476)的支持立项
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投资[2014]1381号”“国家1.1类新药艾拉莫德片(艾得辛®)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5.权威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评价:
艾拉莫德获得国家批准上市以后,研发团队委托南京大学“医学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对艾拉莫德的作用机理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确证艾拉莫德可有效治疗小鼠CIA(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其作用方式除一定程度地抑制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外,主要系通过抑制Th17(辅助性T细胞17)炎性环境下FLSs(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活化来实现的,表明艾拉莫德是明显有别于传统DMARDs药物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是一个新型有效的DMARDs药物。出具了《结题报告》。研究结果发表于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3,191:4969-4978
6.国外同行评述:
本品的重要作用机制为替代已有疗法做出贡献,被 《Nature Review》 高度评价,认为该药会成为目前替代RA治疗“金标准”的甲氨蝶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带来希望,是一种新型的DMARDs药物。
7.权威媒体报道:
艾拉莫德作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并批准上市的消息,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综合频道(2011-8-20)新闻联播中介绍。
8.所获荣誉:
①艾拉德片的专利于2014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中国专利优秀奖”;
②荣获2014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推广应用情况:先声药业有限公司于2011年8月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艾拉莫德原料及片剂的新药证书及药品生产批件,2011年10月组织生产,2011年11月上市销售,深得医患好评,目前有七百多家医院和关联药店、数十万患者使用本品。主要应用单位应用情况如下: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的起止
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应用情况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艾拉莫德原料及片剂的生产
2011年10月-至今
罗兴洪
13701586368
迄今为止,共生产艾拉莫德原料125批次,生产艾拉莫德片191批次。
江苏省人民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4月-至今
张缪佳 18651889533
迄今为止,治疗1800多位患者
安徽省立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4月-至今
厉小梅
13866795533
迄今为止,治疗了800位以上患者
烟台毓璜顶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5月-至今
汤艳春
15910035109
迄今为止,治疗了3000位以上患者
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5月-至今
何东仪
15800300800
迄今为止,治疗了3000位以上患者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3年3月-至今
史晓飞
13663884080
迄今为止,治疗了600位以上患者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3年10月-至今
陈艳飞
13919218345
迄今为止,治疗了350位以上患者
河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3年3月-至今
王济华
13503830016
迄今为止,治疗了500位以上患者
北京世纪坛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12月-至今
赵棉松
15301378605
迄今为止,治疗了1000位以上患者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2月-至今
蔡小燕
13503080062
迄今为止,治疗了400位以上患者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1月-至今
沈海丽
13919329146
迄今为止,治疗了800位以上患者
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10月-至今
张岩
15829015988
迄今为止,治疗了200位以上患者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3月-至今
魏强华
13386259798
迄今为止,治疗了1200位以上患者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3月-至今
谭军
18052811317
迄今为止,治疗了180位以上患者
邯郸市中心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3月-至今
李俊芳
15803301967
迄今为止,治疗了450位以上患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艾拉莫德片
2012年5月-至今
茅建春
18917763231
迄今为止,治疗了600位以上患者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发明专利
一种制备古拉替莫(注:即艾拉莫德)固体制剂的工艺及其固体制剂
中国
ZL 03121088.0
2008-05-14
第396543号
天津药物研究院;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张晓东、刘伍林、梅林雨、王平保等
有效
发明专利
一种艾拉莫德类似物及其分离方法
中国
ZL 200910025605.5
2011-04-13
第761715号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先声药业有限公公司
张浩波、李微、张斐、李小敏等
有效
发明专利
艾拉莫德结晶形态及其组合物
中国
ZL 200510015340.2
2011-05-04
第773267号
天津药物研究院;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梅林雨梁忠信、王杏林、高晶等
有效
发明专利
艾拉莫德微粉化及口服速释制剂
中国
ZL200510015103.6
2010-5-12
第617786号
天津药物研究院
王杏林、高晶、梅林雨等
有效
发明专利
艾拉莫德口服双层控释制剂
中国
ZL200610014448.4
2011-10-19
第853139号
天津药物研究院
王杏林、高晶、梅林雨等
有效
发明专利
艾拉莫德结晶形态及其组合物
中国
ZL 201010236636.8
2012-05-23
第956612号
天津药物研究院;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梅林雨、梁忠信、王杏林、高晶等
有效
发明专利
艾拉莫德结晶形态及其组合物
中国
ZL 201010236615.6
2012-05-23
第956907号
天津药物研究院;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梅林雨梁忠信、王杏林、高晶等
有效
发明专利
艾拉莫德结晶形态及其组合物
中国
ZL 201010236651.2
2012-05-23
第949254号
天津药物研究院;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梅林雨梁忠信、王杏林、高晶等
有效
外观设计专利
包装盒(艾得辛-艾拉莫德片)
中国
ZL 201230001612.4
2012-06-13
第1959172号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朱征
有效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
姓名
性别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新性贡献
1
任晋生
男
董事长
教授级高级经济师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①作为企业负责人,对项目立项及研发全过程、产业化总决策;
②研发资源总协调。协调各种资源,推进本研发的开展;
③全面协调产业化生产的车间设计、协调按新版GMP进行认证,协调安排本品的生产。
④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稳定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新工艺,总收率68%以上,产品含量99.5%以上,单一杂质在0.1%以下。三废处理达标。
2
梅林雨
男
副研究员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①临床前药学研究总负责人,进行艾拉莫德选题、合成路线研究,优化了以4-氯-3-硝基苯甲醚(茴香醚)为起始原料,制备艾拉莫德工艺路线;
②针对艾拉莫德晶型研究,以第一发明人发明了4篇专利,并授权。以第三发明人发明了3篇艾拉莫德制剂工艺专利,并授权;
③按Ⅰ类新药的要求完成了原料药的合成工艺考察工作,指导企业完成艾拉莫德中试生产工作;
④组织艾拉莫德临床前研究申报资料撰写。
3
刘昌孝
男
工程院院士/研究员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①承担了本项目的临床前药理学(药效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安全性研究)研究总负责工作;
②试验证明本品的主要作用机制为能够有效地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2/IL-6/IL-8/TNF等),且有弱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作用,同时又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③指导申报临床研究文件的准备和新药申报等工作。
4
汤立达
男
院长
研究员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①作为国家重点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本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
②参与试验设计,证明本品的主要作用机制为能够有效地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2/IL-6/IL-8/TNF等),且有弱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作用,同时又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③进一步试验证明本品能阻断骨细胞的流失,促进成骨细胞分化。
5
殷晓进
男
高级副总裁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①首先提出对艾拉莫德按照创新药进行立项研究与开发,并全面负责组织与合作单位的共同研发工作,从提出立项到获批上市自始至终全面负责艾拉莫德的研发工作历时12年,为艾拉莫德的成功上市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②在Ⅱ期临床研究中,大胆提出了采用零剂量(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策略,以验证艾拉莫德作为DMARDs药物的临床作用特点,为最终临床研究结果确证艾拉莫德是一种新型的缓解病情的RA治疗药物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6
王杏林
女
室主任
研究员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①承担了本项目的临床前质量研究,指导艾拉莫德原料中试生产质量控制研究,撰写申报资料;
②第一发明人发明了2篇艾拉莫德制剂工艺专利,并授权;
③对艾拉莫德晶型研究,以第三发明人发明了4篇专利,并授权;
④为了改善艾拉莫德的强静电效应,增强其溶解特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独创溶剂化球磨的微粒化生产工艺,并设计改造了专用粉碎设备对制剂原料进行微粉化处理。
7
李小敏
女
副院长
工程师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①研发执行负责人/专业协调/注册执行;
②质量研究负责人;
③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种艾拉莫德类似物及其分离方法(专利号:ZL 200910025605.5)。
8
张晓东
男
副研究员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①承担了本项目的临床前制剂研究工作,撰写申报资料;
②以第一发明人发明了1篇艾拉莫德制剂工艺专利,并授权。一种制备古拉替莫(注:即艾拉莫德)固体制剂的工艺及其固体制剂(专利号: ZL 03121088.0)。
9
罗兴洪
男
总经理
主任药师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①成果产业化执行负责人;
②协调产业化生产的车间设计、参与设备选型与购买、组织按新版GMP进行认证,组织生产;
③负责本品的医保纳入、药品价格制定与备案、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产业化工作。
10
高 晶
女
副研究员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①承担了本项目的药效、药代研究工作,撰写申报资料;
②建立了大鼠关节炎动物模型,为完成艾拉莫德药理工作奠定基础。完成了药理学研究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工作;
③针对艾拉莫德晶型研究,以第四发明人发明了4篇专利,并授权;
④以第三发明人发明了2篇艾拉莫德制剂工艺专利,并授权。
11
丁 磊
男
合成室主任
高级工程师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①原料药合成工艺负责人;
②负责艾拉莫德原料药的工艺研究,优化并确定了各步工艺参数,确定了各步中间体的控制标准,确定了原料药晶型;成功组织实施了艾拉莫德的中试和产业化生产,原料药质量达到质量标准;
③完成申报生产资料中工艺相关部分的撰写,迎接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织的现场动态核查,保证了艾拉莫德原料药的顺利生产;
④顺利完成申报要求的杂质研究和制备,完善质量标准提供。
12
王平保
男
副院长
研究员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①承担了本项目的临床前组织、管理工作;
②组织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对艾拉莫德片进行了Ⅲ期临床研究。
13
李 薇
女
分析室主任
工程师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原料及制剂质量标准研究执行负责人
14
张宗鹏
男
总经理
研究员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项目的临床前评价的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并参与安全性评价试验的研究工作。
15
许亦群
男
工程师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负责组织实施Ⅰ、Ⅱ、、Ⅲ期临床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艾拉莫德为先声药业联合开发成功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风湿病的新分子实体新药。艾拉莫德片主要作用机制为能够有效地抑制炎性细胞因子(IL-2/IL-6/IL-8/TNF等),且有弱环氧合酶-2(COX-2)选择性抑制作用,同时又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严格的Ⅰ、Ⅱ、Ⅲ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起效较快、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艾得辛是目前唯一通过口服可以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促进骨重建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该产品毒副作用很小,价廉物美,能够替代进口产品。
1.确定本品的立项研发、并组织实施。
2.该成果研发过程总负责及研发方案制定、各项技术实施方案的协调,主要工艺过程的决策、新药注册过程的技术答辩、制定本品的国家质量标准;
3.承担国家新药重大专项课题、申报并获得国家“863”引导计划课题和“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并组织实施完成了课题研究。
4.从中试放大到产业化生产,接受并完成了新药申报的现场考核,获得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5.按2010版GMP的要求,设计并建设新的车间,完成设备的选型和购买、完成新版GMP认证,顺利完成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了艾拉莫德的产业化。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艾拉莫德是天津药物研究院与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风湿病的新分子实体新药。艾拉莫德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其作用机理有别于现有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艾拉莫德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药表现出的快速有效,使其应用于对其他DMARDs治疗无效的患者。与传统药物相比,安全性更好。
天津药物研究院发明了以4-氯-3-硝基苯甲醚(茴香醚)为起始原料,制备得到艾拉莫德新工艺,对本品有关物质进行了研究,建立中间体监控和质量标准,多批中试研究的总收率在68%以上,产品含量99.5%以上,有关物质总量均控制在0.5%以下,单一杂质在0.1%以下。2004年3月 获得临床批件。
2011年8月本品获新药证书(国药证字H20110034)和药品注册批件(2011S00603),成为全球首家上市新药。艾拉莫德的上市对于治疗和控制风湿性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防治风湿性疾病工作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抗风湿药物研制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1.进行艾拉莫德选题、合成路线研究,优化了以4-氯-3-硝基苯甲醚(茴香醚)为起始原料,制备艾拉莫德工艺路线。按Ⅰ类新药的要求完成了原料药的合成工艺考察工作,协助完成艾拉莫德试生产工作。
2.负责艾拉莫德原料药的工艺研究,优化并确定了各步工艺参数,确定了各步中间体的控制标准,确定了原料药晶型;成功组织实施了艾拉莫德的中试和产业化生产,原料药质量达到质量标准;
3.负责组织实施并完成Ⅰ、Ⅱ、、Ⅲ期临床研究,目前又负责本品的四期临床研究。
4.完成申报生产资料的撰写,迎接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织的现场动态核查,保证了艾拉莫德原料药的顺利生产;
5.负责本品的医保、物价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
6.组织本品的学术推广和市场销售,将本品顺利推向市场,以造福更为广大的患者。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先声药业有限公司与天津药物研究院、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作为共同完成单位完成了本项成果。
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为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业务上负责为母公司提供新药研发及药品销售功能。先声药业有限公司于2004年与天津药物研究院签署了《关于合作研发新药T-614(即艾拉莫德)的合同书》(见附件),天津药物研究院负责完成了临床前系统研究,获得临床研究批件。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了本项目的立项、与天津药物研究院谈定合作协议,并负责组织完成了临床I、II、III期试验,以及生产用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委托有关单位完成了新药作用特点与机制的进一步研究等。先声药业有限公司负责完成了为申报生产所需要的全部原料药及制剂的工艺研究、大规模制备工艺开发、质量标准研究,并完成了新药申报的现场考核,以及本品的新版GMP认证等产业化工作。先声药业还负责申报并获得批准立项了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课题,以及2013年度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负责申报并获得批准了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验收通过后被列为科技部重大专项的重大新药研究标志性成果。
按照成果主要完成单位所签署合同约定及内部协议,以及对本成果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所做出的关键贡献,确定了主要完成人排序:本成果第一、九完成人同属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第二、三、四、六、八、十、十二、十四同属天津药物研究院;第五、七、九、十一、十三、十五同属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
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
序号
合作
方式
合作者
合作时间
合作成果
证明材料
备注
1
共同立项/产业合作
任晋生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项目总负责
2
共同立项/共同知识产权
梅林雨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艾拉莫德结晶形态及其组合物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ZL 2005 1 0015340.2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药学研究
3
共同立项/产业合作
刘昌孝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药理研究
4
共同立项/产业合作
汤立达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研发协调
5
共同立项/产业合作
殷晓进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研发总负责
6
共同知识产权
王杏林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艾拉莫德结晶形态及其组合物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ZL 2010 1 0236615.6
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质量研究
7
产业合作/共同知识产权
李小敏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一种艾拉莫德类似类及其分离方法
ZL 2009 1 0025605.5
注册负责
8
产业合作/共同知识产权
张晓东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一种制备古拉替莫固体制剂的工艺及其固体制剂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ZL 03 1 21088.0
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工艺研究
9
产业合作
罗兴洪
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产业化
10
产业合作/共同知识产权
高 晶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艾拉莫德结晶形态及其组合物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ZL 2005 1 0015340.2
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药效研究
11
产业合作
丁 磊
2002年1月至2013年1月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原料合成
12
产业合作
王平保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一种制备古拉替莫固体制剂的工艺及其固体制剂
ZL 03 1 21088.0
临床前研究
13
产业合作/共同知识产权
李 薇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一种艾拉莫德类似类及其分离方法
ZL 2009 1 0025605.5
质量标准
14
产业合作
张宗鹏
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药理学研究
15
产业合作
许亦群
2003年1月至2013年1月
艾拉莫德(片)新药证书和注册批件
国药证字H20110035、国药准字H20110084
临床研究
二、项目名称:
香蕉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升级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
推荐单位意见
成果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所牵头,联合广西农科院生物所,广东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等四省9家单位共同完成的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集成创新与推广项目。项目历经20余年,研发推广一批关键技术,使香蕉从落后生产状态,发展成为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的高效产业。
成果选育并推广了巴西蕉和桂蕉6号两个当家品种,占全国种植面积的75%以上;选育出广粉1号、金粉1号等特色新品种7个,粉蕉新品种已成为我国粉蕉的主栽品种;研发种芽遴选、病毒检测、培养基配方、变异苗控制、“袋培养”和“暗培养”等14项技术。构建世界规模最大的香蕉组培苗繁育体系,年均推广组培苗1.2亿株,占全国组培苗市场约70%,并有部分出口到东盟多国;其中,“袋培养”技术显著提高种苗生产和运输效率,“暗培养”技术大幅节本增效,这两项专利技术引发了组培苗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建立香蕉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一套香蕉果实养护、采收与保鲜贮运技术体系,实现高档香蕉国产化,开展战略发展研究,显著促进我国香蕉产业升级。
项目简介
香蕉是世界贸易的大宗水果,在鲜果贸易中排名第一。我国是香蕉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消费量在全球排名第一。香蕉栽培品种多为三倍体,无法进行杂交育种,其它育种技术尚不成熟,导致高产优质主栽品种缺乏,同时,产业中还存在种苗繁殖效率低、生产技术落后等瓶颈问题。因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组织国内相关科研单位及企业,在科技项目支持下,历经20多年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并将其进行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香蕉产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创新点1.创新利用收集的种质资源,选育出桂蕉6号、巴西蕉2个香蕉主栽品种和广粉1号等6个特色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国香蕉种植面积80%,显著提高我国香蕉产业的良种覆盖率。创新利用收集的302份核心种质资源,通过体细胞诱变、芽变选种、多代纯化等方法,分别从引自澳大利亚的GB6-3和Nanicao种质材料选育出桂蕉6号和巴西蕉两个优良的主栽品种,平均产量分别比亲本高14.3%和12.9%,约占全国植蕉面积75%;从其它核心种质材料中选育出6个特色新品种,约占全国植蕉面积5%,其中广粉1号和金粉1号占全国粉蕉面积90%。
创新点2:国内首创了香蕉组培苗“袋培养”、“暗培养”和病毒检测三项革新技术,优化了组培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种苗繁殖效率2000倍,构建国际领先的香蕉组培苗繁育技术体系,建成世界最大的组培苗生产基地,占全国组培苗市场70%。袋培养技术,实现了轻简化生产、运输,提高了综合效率约3倍;暗培养技术,采用自然弱光替代人工光源,不但省电约0.01度/株,而且还提高空间利用率约3倍;组培苗病毒检测技术,通过多重PCR检测病毒,及时淘汰带病毒的种芽和种苗,使发病率由92.5%降至1%以下;以这三项组培苗生产革新技术为依托,优化组培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组培苗繁殖效率2000倍,构建国际领先的香蕉组培苗繁育技术体系,建成世界最大的组培苗生产基地,占全国组培苗市场70%。
创新点3.研发了香蕉防寒关键技术,实现香蕉种植区域北移约100万亩;研发高效施肥、病虫害防控、果实养护、无伤采收和保鲜贮运核心技术,创建了香蕉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使优质果率提高到90%。抗寒技术使冬季寒害发生时,寒害发生率由96%降至5.7%,促进植蕉区安全北扩,收获期提早60~65天;高效施肥技术实现节水40%,节省劳力40%,节省化肥48公斤/亩;保鲜贮运技术延长保鲜期40天,延长货架期3天,减少采后损失25%;果实养护技术和无伤采收技术显著改善香蕉品质,减少损伤,节省劳力,使优质果率提高到90%。
选育的新品种累计推广7419万亩,占我国香蕉面积80%;建成世界最大的香蕉组培苗生产基地,累计推广组培苗24亿株,国内市场占有率70%,并远销东盟多国;建立了全产业链香蕉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使全国香蕉种植面积由1995年的307万亩发展到2015年的646万亩,单产从980公斤/亩提高到2248公斤/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国产香蕉自给率由86%提高到96%;实现累计综合产值2832亿元,近三年新增利润360亿元。项目实施期间,获省部级奖励18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专利10件,制定香蕉生产标准6项,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86篇。
客观评价
(一)同行专家评价
由李玉院士为组长的科技成果评价专家组认为:“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香蕉组培繁育技术上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广西省科技成果鉴定意见:“项目选育出香蕉新品种—威廉斯B6,形成一套组培工厂化繁育核心技术,居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海南省科技成果鉴定意见:“项目从香蕉果实中筛选出了85个基因序列,并对各种功能进行分析研究,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二)奖励部门评价
1、“香蕉组培苗技术产业化及推广”获2006年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特等奖。
2、“香蕉优质高产技术集成与推广”获2009年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奖特等奖。
3、“优质高效香蕉新品种组培繁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获2004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4、“香蕉新品种桂蕉6号的选育与产业化”获2012年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5、发明专利“一种应用聚丙烯薄膜袋作组织培养包装容器的组织培养方法”获2001年中国专利优秀奖。
(三)应用部门评价
1、中国果品流通协会香蕉分会评价:①项目使香蕉从珍稀果品变成大众化水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包括新疆、西藏和东北等地都有大量国产香蕉销售;②成功抵御跨国公司对我国香蕉市场冲击。使国产蕉自给率由2001年的86%提高到2015年的96%;③支撑我国香蕉企业走出国门。每年提供2000多万株组培苗,以及整套栽培技术,支持中国企业在缅甸、老挝等邻国种植香蕉,面积已达50万亩。目前北方市场的国产蕉,基本上是巴西蕉或桂蕉6号两个品种。
2、广西香蕉协会评价:会员基本选种桂蕉6号和巴西蕉两个品种的组培苗,以及水肥一体化、无伤采收、纸箱包装和天地膜抗寒等技术。传统蕉园病毒病发病率达到90%以上,使用脱毒组培苗的蕉园,发病率一般在1%以下。
3、海南香蕉协会评价:会员喜欢种植巴西蕉和桂蕉6号两个品种,因产量高品质好,且组培苗成活率高,配合高效生产技术使果实保鲜期在40天,货架期延长3天。
4、广西金穗农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评价:我公司是农业部香蕉产业升级计划的示范单位。全部种植桂蕉6号和巴西蕉组培苗,使用抗寒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生产技术,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支撑我公司在10年里生产规模扩大了30倍。
(四)社会评价
1、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评价:在全国香蕉产业升级计划带动下,香蕉产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平均产量1.7吨/亩,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示范点产量3吨/亩以上,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2、查新报告结论:项目委托单位(合作单位)选育了巴西蕉(曾用名巴西种)和桂蕉6号(曾用名威廉斯B6)两大主栽品种,广粉1号、金粉1号、银粉1号、桂蕉1号、大丰1号和巴贝多等一批优良性状各异的香蕉特色新品种;仅见项目合作单位研究报道了香蕉组培苗的防变异技术;仅见项目委托单位(合作单位)建立了单种、两种和三种病毒的检测技术;合作单位完成的“香蕉产业升级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项目”,建设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采收索道与包装生产线,实现香蕉从采收到包装的全过程不落地操作。
3、桂蕉6号、金粉1号、银粉1号、桂蕉1号、广粉1号、大丰1号等6个品种通过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4、巴西蕉、巴贝多、桂蕉6号、金粉1号、大丰1号等5个品种被农业部列为热带南亚热带作物主推品种。
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历经20多年,选育出巴西蕉、桂蕉6号2个主栽品种和广粉1号等6个特色品种;在南宁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香蕉组培苗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农户、创办香蕉协会和香蕉合作社等多种模式,在全国各产蕉区建立81个香蕉产业升级示范基地,推广选育的8个优良新品种、优质组培苗和先进生产配套技术,并采用多种形式培训技术骨干、蕉农和种植大户2.6万人次。累计推广选育的新品种7419万亩,约占我国香蕉种植面积80%,其中巴西蕉和桂蕉6号约占75%;累计推广优质组培苗24亿株,占全国香蕉种苗市场70%;项目使全国香蕉种植面积由1995年的307万亩发展到2015年的646万亩,单产从980公斤/亩提高到2248公斤/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国产香蕉自给率由86%提高到96%;实现累计综合产值2832亿元,近三年新增利润360亿元。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
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发明专利
一种应用聚丙烯薄膜袋作组织培养包装容器的组织培养方法
中国
ZL95114206.2
2000.07.07
57967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许林兵,杨护,徐少峰,曾惜水,黄秉智
未缴费失效专利
发明专利
香蕉组织培养的暗培养方法
中国
ZL201210248030.5
2014.07.09
1438460
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
林贵美,邹瑜,李小泉,牟海飞,叶翠娟,韩晓华
有效专利
发明专利
香蕉贮运保鲜方法
中国
ZL00114144.9
2002.11.06
95463
华南农业大学
陈维信、苏美霞、吴振先、朱剑云、唐超汉、颜景贵
未缴费失效专利
发明专利
香蕉果实特异高效表达的启动子及其植物表达载体
中国
ZL200410092468.4
2006.10.11
287949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徐碧玉,金志强,刘歌,刘菊华
未缴费失效专利
发明专利
一种高效香蕉离体快繁新方法
中国
ZL200610142661.3
2009.02.25
473357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张建斌,徐碧玉,金志强,杨小亮,贾彩红,刘菊华,王家保,谭光兰
有效专利
发明专利
一种防治香蕉褐缘灰斑病的农药
中国
ZL200710166606.2
2012.12.19
1104556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张欣、谢艺贤、张辉强、蒲金基、漆艳香
未缴费失效专利
发明专利
一种山地香蕉生产中的无伤处理方法
中国
ZL201310119402.9
2014.04.16
1385359
河口云山农业科技公司、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尹可锁、常仕代、李迅东、陈伟强、郑毅、王良岗、代兴洪
有效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适用于在香蕉假茎施用固体肥的打孔工具
中国
ZL201220518301.X
2013.04.10
2832172
河口云山农业科技公司、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尹可锁、常仕代、陈伟强、郑毅、吴家强、李迅东
未缴费失效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香蕉包装前的清洗保鲜处理移动平台
中国
ZL201420233687.9
2014.09.03
378541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河口云山农业科技公司
尹可锁、常仕代、李迅东、段玉云、杨韶松、陈涛、郭志祥、陶祥、番华彩、代兴洪
有效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香蕉无伤采收及水肥灌溉的设施
中国
ZL 201320171254.0
2013.08.28
3130650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河口云山农业科技公司
尹可锁、常仕代、李迅东、陈伟强、郑毅、李福忠、杨韶松
未缴费失效专利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
姓名
技术职称
行政职务
工作单位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1
张锡炎
研究员
无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项目主持人。
1. 主持香蕉优良品种“新巴西”的试验与示范,选育并推广“巴西蕉”新品种。(创新点1)
3.参与组培苗繁育技术创新,及组培苗技术的产业化及推广(创新点2)
4.主持香蕉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创新点3)
5.主持香蕉产业升级技术与关键技术产业化示范,建立一批行业组织(创新点3)
无
2.
邹瑜
研究员
无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1.主持“金粉1号”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工作,使金粉1号成为粉蕉的主栽品种之一(创新点1)
2.参与香蕉新品种“桂蕉6号”“桂蕉1号”“银粉1号”的选育与推广应用工作,实现了桂蕉6号品种的产业化,成为我国香蕉产业的主栽品种之一(创新点1)
3.参与开展香蕉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并参与建立了一套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为香蕉组培苗产业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创新点2)
4.参与开展香蕉防寒及产期调节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参与香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显著提高香蕉防寒水平及栽培管理水平(创新点3)
无
3
黄秉智
研究员
无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1 主持选育广粉1号、大丰1号香蕉新品种(创新点1)
2.参与研发聚丙烯薄膜为包装容器的“瓶改袋”组培快繁专利技术,获得国家优秀专利奖,目前我国所有组培厂家广泛应用,参与建立组培厂,年生产香蕉组培苗近1000万株,对种苗生产节本快繁作出了巨大贡献(创新点2)
3.建立了"香蕉科研单位+组培厂家+假植育苗户+蕉农"紧密合作的产业协作发展模式,有效解决香蕉良种选育、种苗生产、香蕉栽培等产前、产中、产后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我国香蕉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9年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4
李小泉
副研究员
无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1.、 主持选育广粉1号、大丰1号香蕉新品种(创新点1)
2.参与研发聚丙烯薄膜为包装容器的“瓶改袋”组培快繁专利技术,获得国家优秀专利奖,目前我国所有组培厂家广泛应用,参与建立组培厂,年生产香蕉组培苗近1000万株,对种苗生产节本快繁作出了巨大贡献(创新点2)
3.建立了"香蕉科研单位+组培厂家+假植育苗户+蕉农"紧密合作的产业协作发展模式,有效解决香蕉良种选育、种苗生产、香蕉栽培等产前、产中、产后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我国香蕉产业的快速发展
无
5
金志强
研究员
站长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
1.主持开展功能基因挖掘与应用技术研究,为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做出突出贡献,并为香蕉新品种选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创新点1)
2.参与香蕉组培快繁技术创新,为香蕉种苗的推广应用做出贡献(创新点2)
无
6
李华平
教授
农学院院长
华南农业大学
主持香蕉病毒病研究,首次建立香蕉病毒检测体系,开发出了BBTV、CMV、BSV三种病毒的一次性检测试剂盒,实现了香蕉种苗病毒快速检测并首次获得了抗黄瓜花叶病的转基因香蕉植株(创新点2)
无
7
魏守兴
研究员
无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1、主持认定新品种巴贝多,参与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和保护关键技术和标准研究,制定行业标准“香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NY/T-1689-2009”,参与巴西蕉品种及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创新点1);
2、主持农业部 “香蕉节水节肥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儋州综合试验站”,参与香蕉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为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做出突出贡献(创新点3);
无
8
许林兵
研究员
无
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
1.参与选育广粉1号、大丰1号香蕉新品种(创新点1)
2.主持研发聚丙烯薄膜为包装容器的“瓶改袋”组培快繁专利技术,获得国家优秀专利奖,目前我国所有组培厂家广泛应用,参与建立组培厂,年生产香蕉组培苗近1000万株,对种苗生产节本快繁作出了巨大贡献(创新点2)
3.参与建立了"香蕉科研单位+组培厂家+假植育苗户+蕉农"紧密合作的产业协作发展模式,有效解决香蕉良种选育、种苗生产、香蕉栽培等产前、产中、产后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我国香蕉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五)
9
林贵美
研究员
无
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
1.主持香蕉新品种“桂蕉6号”的选育与推广应用工作,实现了桂蕉6号品种的产业化,成为我国香蕉产业的主栽品种之一;参与“桂蕉1号”“银粉1号”“金粉1号”新品种的选育。(创新点1)
2.主持开展香蕉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并建立了一套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为香蕉组培苗产业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创新点2)
3. 主持开展香蕉防寒及产期调节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参与香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显著提高香蕉防寒水平及栽培管理水平(创新点3)
无
10
陈维信
教授
无
华南农业大学
主持研发出香蕉采后处理与贮运保鲜技术,发明专利《香蕉贮运保鲜方法》于2002年11月6日获授权,国内外发表香蕉采后保鲜论文4篇
2012年
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11
牟海飞
副研究员
无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1.参与香蕉新品种“桂蕉6号”“桂蕉1号”“银粉1号”“金粉1号”选育与推广应用工作(创新点1)
2.参与开展香蕉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并参与建立了一套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为香蕉组培苗产业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创新点2)
2.主持开展香蕉防寒及产期调节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参与香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显著提高香蕉防寒水平及栽培管理水平(创新点3)
无
12
谢艺贤
研究员
无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1.. 参与开展香蕉黑心病研究、褐缘黑斑病、黑星病等病害研究(创新点3)
2.参与香蕉优质高产技术的集成应用与推广(创新点3)
无
13
杨护
研究员
无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1.参与广粉1号、大丰1号香蕉新品种的选育(创新点1)
2.参与研发 “瓶改袋”组培快繁专利技术及组培苗的推广应用工作(创新点2)
1999年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四)
14
陈业渊
研究员
所长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1、主持开展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和保护关键技术和标准研究”(2003 DIA3N022),制定行业标准“香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NY/T-1689-2009”(创新点1);
2、开展香蕉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主编《香蕉周年生产技术》(创新点3);
无
15
李迅东
副研究员
无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1. 参与开展果实养护技术的试验与示范,推动果实养护技术在云南的应用(创新点3)
2.云南开展索道采收技术的试验示范,为山地索道采收技术的推广做出贡献(创新点3)
无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排名
单位名称
创新推广贡献
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项目主持单位,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做出重大贡献。
1. 主持本项目的相关研究课题,负责组织实施和执行;
2. 主持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选育出“巴西蕉”主栽品种,并通过组培苗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促进新品种的推广。
3. 主持开展香蕉香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功能基因研究,为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
4. 主持香蕉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建立香蕉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其中花果综合养护技术和采收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果实商品价值,减少机械损伤,提高果实品质;
5. 主持开展香蕉组织化、产业化研究,并率先全国建立一批行业组织,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的经营水平,促进了产业的全面升级。
2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项目参与单位,在项目开展的香蕉品种选育、组培工厂化关键技术的改进优化、香蕉寒害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推广应用的各项研究中,负责制定总体及详细的实施方案,组织全面实施。
1.开展香蕉品种—桂蕉6号、桂蕉1号、金粉1号、银粉1号,并获审定。
2.创新升级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香蕉组培工厂化技术体系,年产能达8328.3万株。
3.研究集成和应用桂蕉6号配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4.创新和运行“组培公司+育苗基地+示范基地+种植户(公司)”的推广模式,实现了项目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对今后的香蕉品种选育、组培苗扩大应用、栽培水平和效益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5.创新应用新技术于广西香蕉的防寒越冬、灾后生产恢复和产期调节,促进香蕉种植业的稳定,对香蕉栽培制度的革新、产业的升级,对创造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做出突出的贡献。
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本项目参加单位,负责项目的新品种选育、香蕉组培苗快速繁殖、高产优质高效益栽培技术等研究及推广,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做出重大贡献。
1、主持了本项目的部分相关研究课题,负责组织实施和执行;
2、建立了“国家果树种质广州香蕉圃”,并开展香蕉的选育种工作,选育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广粉1号粉蕉’、‘大丰1号香蕉’等香蕉新品种;
3、独创了聚丙烯薄膜为包装容器的“瓶改袋”组培快繁专利技术,获得国家优秀专利奖,目前我国所有组培厂家广泛应用,对种苗生产节本快繁作出了巨大贡献;
4、建立了组培厂,年生产香蕉组培苗近1000万株,并开展香蕉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以及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有香蕉当年种当年收技术,香蕉低压喷灌技术,香蕉间套种技术的研究等;
5、建立了"香蕉科研单位+组培厂家+假植育苗户+蕉农"紧密合作的产业协作发展模式,有效解决香蕉良种选育、种苗生产、香蕉栽培等产前、产中、产后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我国香蕉产业的快速发展。
4
华南农业大学
项目参加单位,负责项目香蕉病毒病及贮运保鲜技术的研发创新与推广应用,为香蕉病毒检测体系的建立和贮运保鲜技术的产业化做出创造性贡献。
1. 对香蕉病毒病害的病原和株系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揭示香蕉束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香蕉线条病毒种类和优势株系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高效、稳定、灵敏和实用性强三种病毒的一次性检测试剂盒和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并在我国试管苗厂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2. 建立香蕉贮运保鲜技术体系为我国香蕉果实保鲜技术的进步做出突出重要贡献。
5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项目的参加单位,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新品种选育、节水节肥技术研发与示范、产业布局规划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1.主持认定新品种巴贝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和保护关键技术和标准研究”制定行业标准“香蕉种质资源描述规范 NY/T-1689-2009”,撰写《热带、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热带、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质量控制规范》、《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数据标准》、《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离体快繁技术规程》、《海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等;
3、开展香蕉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主持“香蕉节水节肥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儋州综合试验站”,主编《香蕉周年生产技术》;
4、为农业部撰写《我国香蕉产业发展研究》、《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香蕉区域布局规划》,为香蕉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6
广西植物组培苗有限公司
项目参加单位,在项目开展的香蕉品种选育、组培工厂化关键技术的改进优化、开展香蕉寒害领域的一系列研究、推广应用的各项研究中,负责制定总体及详细的实施方案,组织全面实施。
1.应用芽变育种方法,育成综合性状优良、优势突出的优质高产香蕉品种—桂蕉6号、桂蕉1号、金粉1号、银粉1号,并获审定。
2.创新升级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香蕉组培工厂化技术体系,年产能达8328.3万株。
3.创新和运行“组培公司+育苗基地+示范基地+种植户(公司)”的推广模式,实现了项目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对今后的香蕉品种选育、组培苗扩大应用、栽培水平和效益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4.主持香蕉防寒研究与创新,集成为综合新技术应用于广西香蕉的防寒越冬、灾后生产恢复和产期调节,提高香蕉的抗寒水平。
7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
项目参加单位,主要开展香蕉香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与功能基因研究,为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参与种苗繁育技术的创新,为香蕉组培苗技术推广与应用起到重要作用。
8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项目参与单位,负责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对本项目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做出重要贡献。
9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作为本项目主要参与单位之一,承担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中的“高原山地香蕉栽培岗位”与“红河综合试验站”任务,负责高原山地香蕉标准化、轻简化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技术集成、研发和应用推广任务,对高原山地香蕉栽培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做出重大贡献。
1.集成和研发了一套山地香蕉轻简化栽培与无伤采收实用技术。主要包括山地香蕉水肥一体化、茎杆实用固体缓释肥“钉子肥”和无伤采收等轻简化技术;
开展项目综合技术的试验示范,为综合栽培技术在云南的推广应用做出重要贡献。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一)、合作方式及合作时间
1、产业链分工与合作(1990-2014年)
金志强、黄秉智负责种质资源收集和功能基因分离,张锡炎、林贵美、黄秉智、邹瑜、李小泉、魏守兴、许林兵、牟海飞、陈业渊、杨护等负责新品种选育和组培苗生产与推广,李华平负责组培苗病毒检测,张锡炎、李华平、魏守兴、许林兵、谢艺贤、陈业渊、李迅东负责标准化栽培与综合植保,陈维信负责采后保鲜。
2、 项目分工合作
(1)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香蕉标准化种植技术研究”(2006-2010年):张锡炎是首席专家,金志强、李华平、魏守兴、陈维信是团队专家。
(2)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2008年至今):张锡炎是首席科学家,林贵美、金志强、李华平、陈维信、谢艺贤、李小泉是岗位科学家;邹瑜、魏守兴、李迅东是综合试验站站长;黄秉智、牟海飞是团队专家(十一五体系编号:nycytx-33、十二五体系编号:CARS-32)。
(3)农业部948香蕉(滚动)项目(2005-2007年):张锡炎是首席专家,许林兵、陈维信是团队专家。
3、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香蕉组培苗技术产业化与推广(1990-2013年):林贵美、邹瑜、李小泉、牟海飞属同一课题组,是广西主力专家;杨护、黄秉智、许林兵属同一课题组,是广东的主力专家;张锡炎、陈业渊、魏守兴为同一课题完成人,是海南的主力专家。
(二)、主要成果产出
选育巴西蕉和桂蕉6号等新品种8个,获授权专利10项,获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优秀专利奖1项。
相关知识
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2023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
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项目奖初审结果公示通知(公示期已结束)
关于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
关于对拟提名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术”项目的再次公示
31项不合格,福建公示省科学技术奖受理情况—新闻—科学网
2017年度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拟奖项目公示
花卉界两项成果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关于我校成果拟申报第十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的公示
花卉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应用
武汉大学关于参与“复杂环境长大隧道隐蔽缺陷精准检测、智能识别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应用”项目提名“2024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信息公示
网址: 海南省科技厅拟推荐2017年度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79656.html
上一篇: 草莓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的可行性调查 |
下一篇: 第三节组培育苗工厂的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