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情人节与七夕节的一冷一热对比鲜明。那么,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如何正确看待不同的节日?如何扭转畸轻畸重的节日偏好?更深层次的考虑,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自身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广泛的背景下,西方的一些节日和习俗,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已传入中国,几乎在所有社会群体中迅速扩散。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由于洋节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国人对洋节的热情更甚于传统节日。
尤其是西方七夕节在中国的盛行,对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礼俗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以乞巧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习俗,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七夕节面临着生存困境。
曾几何时,西方的情人节已经悄悄渗透到了中国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而且大有越来越狂热之势。
七夕节与牛郎织女
七夕节起源于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我们经常会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的时候,看到牛郎星和织女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天上的情人一年一度的银河会,地上的情人也会甜蜜的去约会。
这个以牛郎和织女的真挚爱情为主线的浪漫故事,不但具有缠绵悱恻的情调,而且有罗曼蒂克的韵味。因为这个缘故,七夕又叫儿女节、乞巧节、情人节、爱情节。
故事中男耕女织、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是大家所向往和追求的。
每年一到七月初七,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系两边牵牛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已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已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姻缘,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七夕民俗主要有:拜星魁、拜织女、穿针乞巧、供奉磨喝乐、晒书晒衣、喜蛛应巧……
拜星魁
拜织女
穿针乞巧
供奉磨喝乐
晒书晒衣
喜蛛应巧
关于七夕节的诗词也有很多,如: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西方情人节的由来
情人节的来由,众说纷纭。比较公认的来历是,传说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一位暴君叫克劳多斯(Claudius)。离暴君的宫殿不远,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庙。修士瓦伦丁(Valentine)就住在这里。
罗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论贫富贵贱,总会群集在他的周围,在祭坛的熊熊圣火前,聆听瓦伦丁的祈祷。
这一时代,古罗马的战事一直连绵不断,暴君克劳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战场,为了保证人们忠于战争,他下令禁止人们于此时结婚,甚至连已订了婚人也马上要解除婚约。许多年轻人就这样告别爱人,满怀悲愤地走向战场。
瓦伦丁对克劳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难过。当一对情侣来到神庙请求他的帮助时,瓦伦丁在神圣的祭坛前为它们悄悄地举行了婚礼。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到这里,在瓦伦丁的帮助下结成伴侣。
消息终于传到了克劳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们冲进神庙,将瓦伦丁从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伦丁在地牢里受尽折磨而死。悲伤的朋友们将他安葬于圣普拉教堂。
为了纪念瓦伦丁,后来的人们把这一天作为“情人节”。所以在英语中,情人节的直译就是“圣瓦伦丁节”。
西方情人节大受追棒
西方情人节在近几年成为很多年轻人热衷的节日,对它的重视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甚至连很多外国人也觉得中国人的情人节过得太疯狂。可以说,过与不过情人节,似乎成了检验一个人是否时尚的反映之一。
与此相对,中国传统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七夕节则日益受到冷落。舶来的节日成了香饽饽,而本土的节日则有意无意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为何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过西方的情人节?
1、西方文化的侵染,使得中国人熟悉和了解了西方的情人节。西方的情人节,不光是在中国,甚至是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节日了。
2、西方节日传入我国,是全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也是现在众多商家疯狂炒作的结果。
3、西方情人节的内容更适合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潮流。像我国的七夕节,其内容有待更新,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的节日。如元宵节也只是吃元宵,赏看焰火,再没其他节目,春节不守夜,十五不观灯,重阳不登高,中秋不赏月。而西方的情人节,火红的玫瑰花,让人心花怒放,即使是一个外表冷漠,不懂浪漫的女人,也会被那一束束火红的玫瑰花所感染。巧克力迷人醇香的味道,是爱情的味道。璀璨无瑕的钻石,更是象征着尊贵与爱情的坚贞不渝。
随着时代的变化,情人节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和丰富,像烛光晚餐、情人约会等等。这些东西,年轻人又怎么会不追捧呢?
中国七夕节备受冷遇
中国的七夕节走向没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现代元素符号。
传统的“七夕节”是有一定的仪式的,主要是祈求得到忠贞爱情与美满家庭。七夕节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如:
“种生”,就是人们把红豆、绿豆、小麦等浸于碗中,等待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求子”;
“彩线”,就是姑娘们以各色彩丝,穿针引线,进行比赛;
“瓜果”,就是茂盛的瓜果架下,少女们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以求日后获得千年不渝的爱情。
“红豆、彩线、瓜果”,这些习俗在形式上过于传统,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我们可以加以改良发展来为今天所用。“七夕节”备受冷落是一种传统的断代,一个重要原因是“七夕节”没有一个统一的且适合年轻人活动的载体。
而西方情人节,有情男女相互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载体既简单而又浪漫。“七夕节”活动大多适合在乡下进行,从而很难被生活在都市里的年轻人所接受。
情人节与七夕节的一冷一热对比鲜明。那么,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如何正确看待不同的节日?如何扭转畸轻畸重的节日偏好?更深层次的考虑,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自身优势?
在以节日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我们更应该提升文化的内涵与张力。挖掘传统节日文化中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实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向当代性过渡。
每一种节日文化都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更是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创新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也就是传统节日的表现形式,有效实现节日文化的当代传承。
我们也需要坚守节日文化的民族特色,走中国特色的节日文化之路。这也是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自身优势的内在要求。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西方节日对我国的传统节日造成了强大的冲击,节日的西化现象日益凸现,本土节日文化正面临着日渐式微以及失去其民族个性的危机。我们更应该创造一个统一的且适合年轻人活动的载体,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以传承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七夕节比情人节更具文化底蕴、情人节的节日氛围远胜七夕。
很多人开始反思七夕节走向式微的原因,力图挽救中国传统节日礼俗文化。
挽救七夕节,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节。官方与民间应该通力合作,创设各种条件,使七夕传统节日既不失其文化意蕴,又在新时代下增添新的载体和新的方式,使年轻人在尽情享受西方情人节愉悦的同时,不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七夕节,在对洋节多一份宽容的同时,对传统节日多一份温存和敬意。
因为在节日的背后,是我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认同与尊重。
近期热文:
四川历史文化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五大名鼎
安徽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匠心独造系列
汉委奴国王金印:千年前中日友好往来的证物
相关知识
花卉行业在现代社会蓬勃发展的原因
七夕情人节送什么花给爱人 七夕情人节鲜花的送法
七夕,浪漫的“情人节”!
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我们的节日·七夕丨现代花艺让传统“七夕”浪漫升级
七夕的花礼为什么要提前定?早鸟价最后10小时!
七夕浪漫不打折!"平价"玫瑰热销背后的社会经济学
七夕鲜花市场热潮背后的消费心理与文化观念
七夕情人节送什么花最浪漫,各种花都有什么花语
七夕情人节送女孩什么花好
网址: 七夕:在现代社会的迷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2883.html
上一篇: 重阳节的习俗与禁忌 |
下一篇: 中国七夕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七夕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