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 世纪30 年代的东方摩登都市上海,浓艳的紫红色玫瑰被称为“洋月季”, 是引进的欧洲杂交新品种,它的象征意义和情人节这种习俗一起传扬开来,成为时髦的象征。二十几年前还没谁觉得玫瑰代表爱情,“情人节”还仅仅是报刊书本上的“外国习俗”。但1992年以后情人节在大城市越来越流行,并随着大众传媒波及全国。
作者 周文瀚
玫瑰
1.爱情的象征,怎么从红豆变成了玫瑰?“玫瑰花”在最近二十几年随着爱情小说、影视剧之类大众媒介和商业推广的深入人心,已经成了中国城市人心目中的爱情之花。而在一百年前,中国和爱情有关的花木是香草、红豆、莲子、并蒂莲乃至任何树木的连理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诗人王维这首平白的诗歌打动过许多那个时代的有情人。不过,王维写的可不是我们今天常吃的豆沙包、豆沙月饼乃至红豆沙冰棍里用到的食用红小豆(Vigna angularis),而是指含羞草科植物孔雀豆(Adenanthera pavonia,又称海红豆)或者豆科蝶形花亚科相思子属的相思子 (Abrus precatorius)的种子。后两者植物的种子都含有毒成分,只能用来观赏而无法当食物吃。
汉魏之间中原人眼中的“相思”标志是鸳鸯以及泛指的相思树,晋代干宝给当时广泛流传的韩凭夫妇殉情的故事增加了“死后化生相思树”的情节。随着汉帝国向南方扩张,北方文人开始接触南方树木所结的红豆。东汉末年曾在华南住过的刘熙记载当时的福建有一种叫“相思”的大树,“其实赤如珊瑚,历年不变”。大概当时人把北方文人讲的相思树的传奇套在了孔雀豆这一树木身上,其豆子开始被人珍重保存、互相赠送。
和玫瑰有关的2 月14 日情人节是非常晚起的习俗,14 世纪以后才有人开始将圣瓦伦丁节,作为节日,并逐渐和玫瑰花联系起来。我猜这应该是15 世纪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重新发掘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以后才想起用红玫瑰象征爱情,并随着20 世纪的大众传媒传播到世界上最著名各地。
2 月14 日在欧洲也并不是人人认可的情人节。比如我在西班牙看到巴塞罗那的加泰隆尼亚人把4 月23 日的圣乔治节(Sant Jordi)当成情人节。
在20 世纪30 年代的东方摩登都市上海,浓艳的紫红色玫瑰被称为“洋月季”, 是引进的欧洲杂交新品种,它的象征意义和情人节这种习俗一起传扬开来,成为时髦的象征。作曲家陈歌辛在1935 年创作出《玫瑰玫瑰我爱你》这首曲子,后来不仅走红上海滩的歌厅,还在二战后飘到美国,有了爵士乐演绎的版本,现在很多人还以为这是美国原创的歌曲呢。
不过玫瑰这种今天看来如此“西方式”的花木,血亲之一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东部和中部的花木,它在过去两百年混合了中国人称为月季的花的血统,20世纪又以洋派的姿态登陆上海、北京、广州,造成新的潮流。
对欧美人来说,中国人所谓的“玫瑰”和“月季”“蔷薇”一样都属于蔷薇科蔷薇属,蔷薇属下的250 多个品种在国外都被统称为“Rose”——近代以来中文翻译成“玫瑰”。可在中国的古书里乃至现在都还有很多人习惯性地把每年能多次开花、花朵大、叶泛亮光、枝粗刺少、单生的品种称为月季;花朵最小、丛生的称为蔷薇;花朵居中的、叶无亮光、叶多刺多、能散发香味提炼香精的称为“玫瑰”。也许最重要的区别是,中国古人说的玫瑰每年只开一次花。
但是当20 世纪初欧美的一些蔷薇属花木引进中国并被翻译成“玫瑰”以后,中国传统的“玫瑰花”和“月季”之分开始失效,大家逐渐把常见的花朵大、颜色浓艳的那种花都叫玫瑰了。
二十几年前还没谁觉得玫瑰代表爱情,“情人节”还仅仅是报刊书本上的“外国习俗”。但1992年以后情人节在大城市越来越流行,并随着大众传媒波及全国。
就像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所说,现代社会中的消费者更大程度上买的是商品代表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而不是具体的物的功用。通过情人节这个洋节带来的“时尚仪式”让花木的意义转化成新的价值,“玫瑰”就这样和“月季”这个本土名字区隔开来,成为都会时髦群体共同追求的新符号,以后又慢慢通过报刊电视向更大层面传播开来。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
相关知识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在花草与文化构筑的时空中回溯历史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在花草与文化构筑的时空中回溯历史
博物学新著《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出版 在文化与植物交织的时空中畅游—信阳晚报数字报刊
商务印书馆推出博物学新著《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花与树的人文之旅》出版:博物学真的火了?
青年对打树花文化的传承
浅析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南京非遗文化项目绒花为例
仪花树 仪花 苗木 乔木 绿化树 道树
民俗非遗文化体验之旅
世界十大最美花树 什么树开花最好看 开花最美的树盘点
网址: “花非花树非树”:花与树在文化传播中的三个误会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2975.html
上一篇: 【我们的节日·七夕】传统习俗知多 |
下一篇: 我们的节日·七夕 以花为媒 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