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治疗
预后
饮食
护理
预防
概述
敏感性皮肤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皮肤高度反应性状态。敏感性皮肤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病因与个体因素、外在因素、其他皮肤病有关。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角质层变薄、皮肤泛红、皮肤痒痛,一般不会导致并发症。目前主要是通过药物、物理等方式治疗,预后尚可。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是否医保 是 英文名称 sensitive skin 是否常见 是 是否遗传 是 并发疾病 无 治疗周期 长期持续性治疗 临床症状角质层变薄、皮肤泛红、皮肤痒痛
好发人群 有原发皮肤病者、长期使用刺激性药物者、过度清洁者 常用药物 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安其敏、氟西汀、帕罗西汀 常用检查 皮肤检查、乳酸刺痛试验、辣椒素试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斑贴试验疾病分类
患有皮肤疾病,并有明显的临床表现者。
有皮肤疾病史,但无临床表现,处于亚临床期者。
皮肤屏障曾受过损伤,但目前尚无明显损伤。
除上述种类型以外,皮肤外表正常,但容易出现不适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主观刺激、皮肤刺激反应、变态反应和光变态反应、接触性尊麻疹综合征、面部皮肤疾病、皮肤病恐惧症和化妆品不耐受综合征等。
病因
敏感性皮肤的主要病因与个体因素、外在因素、其他皮肤病有关,好发于有原发皮肤病者、长期使用刺激性药物者、过度清洁者等人群。此外,过度清洁是本病的诱因。
主要病因
每个个体皮肤对于外界刺激敏感程度不同,女性皮肤比男性敏感、青年人皮肤比老年人敏感。不同的人种和民族的皮肤敏感度相差较大,且有不同的致敏物,如酒精、辛辣食物。此外,长期精神高度紧张、过度疲劳等都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包括物理、化学、医源性因素,其中物理因素常见于寒冷刺激、阳光暴晒、干燥潮湿等。化学因素包括化妆品、空气中污染物、汽车尾气等。医源性因素包括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维甲酸等刺激性药物、化学激光或剥脱手术。
敏感性皮肤常继发于其他皮肤病之后,常见于面部痤疮、鳞屑病、过敏性皮炎、日晒伤、脂溢性皮炎等。患病处皮肤出现屏障破坏,皮肤组织出现破坏,导致皮肤敏感。
流行病学
敏感性皮肤在世界各国均有较高的发生率,由于调查方法不同,各地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欧洲为25.4%~89.9%,澳洲约为50%。女性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美洲女性为22.3%~50.9%,亚洲女性为40~55.98%,我国女性约为36.1%。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和精神压力增加等,其发生率逐渐升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好发人群
既往有皮炎、痤疮、湿疹等皮肤病人群发病率较高,与皮肤屏障破坏有关。
因长期对皮肤进行刺激导致皮肤敏感,此类人群发病率较高。
长期或过度使用某些个人皮肤护理产品,可以促使皮肤变得敏感。因此过度清洁的人群也容易进展为敏感性皮肤。
症状
敏感性皮肤的典型症状包括角质层变薄、皮肤泛红、皮肤痒痛,患者多伴有肤色不匀,表现为炎症褪去容易留下印痕或斑点。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肤色不匀的症状,敏感性皮肤多无其他并发症。
典型症状
敏感性皮肤的主要表现是角质层变薄,皮肤敏感导致的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收缩后所呈现在面部红血丝、红脸蛋、皮肤较薄、容易过敏,脸上的红血丝明显。
患者表现为皮肤容易泛红,一般温度变化,过冷或过热,皮肤都容易泛红、发热。严重会出现红肿和皮疹严重会出现红肿和皮疹,容易出现皮疹或脱屑。
患者皮肤容易受坏境因素、季节变化及面部用产品刺激出现的发红、发热、发痒、刺痛,患者自觉皮肤紧绷。
其他症状
患者多伴有肤色不匀,表现为炎症褪去容易留下印痕或斑点。
就医
当出现角质层变薄、皮肤泛红、皮肤痒痛的症状及时就诊皮肤科,行皮肤检查、乳酸刺痛试验、辣椒素试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斑贴试验明确诊断。敏感性皮肤注意与皮肤过敏相鉴别。
就医指征
当患者出现角质层变薄、皮肤泛红、皮肤痒痛的情况下,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当患者出现皮肤斑点,影响美观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角质层变薄、皮肤泛红、皮肤痒痛)
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有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吗?
有长期使用皮肤药物吗?
既往有其他皮肤疾病吗?
每天洗几次澡?有过度清洁皮肤吗?
需要做的检查
可以首先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明确与皮肤敏感有关的因素、有无长期使用外用药物或化妆品,既往有无皮肤病。进一步行皮肤视诊观察皮肤有无损害,损害的位置、面积、程度,表面有无色素沉着、鳞屑等。触诊皮肤有无疼痛、瘙痒。
乳酸刺痛反应的机制是皮肤屏障损伤使乳酸的经表皮渗透量增加,由于屏障对神经末梢保护不完整,故出现乳酸刺痛反应。此方法可以评价以屏障功能损伤为主要发病机制的敏感皮肤。首先用一片干化妆棉清洁两侧鼻唇沟后,受试者休息10min;再用浸有一定量10%乳酸溶液的棉签在面部一侧的鼻唇沟部位涂抹,另一侧则涂抹等量的蒸馏水;最后分别于涂抹后30s、2.5min和5min后,询问并记录受试者的面部感觉。一般采用4分法进行评分:0分为没有刺痛感;1分为轻度刺痛;2分为中度刺痛;3分为重度刺痛。刺痛感累计≥3分者为乳酸刺痛者,即属于敏感皮肤人群。
可以评价感觉神经性敏感性皮肤。通过将两层滤纸放置于一侧鼻唇沟外约1cm处及任意一侧面颊,将浓度为辣椒素置于滤纸上,询问受试者的感觉,根据患者感觉进行评分,1分为勉强可以觉察,2分轻度可以觉察,3分为中度可以觉察,4分为重度可以觉察,5分为疼痛。程度≥3分,灼痛感觉持续30S的人群为敏感性皮肤。
间接反映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敏感性皮肤该数值常增高。
角质层含水量敏感性皮肤者该数值常降低。
pH值敏感性皮肤pH值常升高。
皮脂主要检测皮脂腺来源的皮脂含量,敏感性皮肤皮脂量常降低。
皮肤红斑指数应用皮肤色度分光仪可间接测定皮肤表面红斑程度,敏感性皮肤的红斑相关参数常显著增高。
局部血流速度和血流分布直方图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局部血流状况,敏感性皮肤常有局部血流受阻表现。
主要用于排除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可明确过敏原,通过将检测物质加工后粘于患者手臂,24小时后观察皮肤症状。对下一步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诊断标准
敏感性皮肤的诊断需满足主要条件,次要条件供参考。
主观症状表现为皮肤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
排除可能伴有敏感性皮肤的原发疾病如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肿胀性红斑狼疮等。
体征有皮肤出现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鳞屑。
主观评估提示敏感性皮肤。
半主观评估有乳酸刺激试验评分≥3分;或辣椒素试验≥3分。
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测试提示皮肤屏障功能有异常改变。
鉴别诊断
皮肤过敏是一种变态反应,由变应原进入机体后,促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引发抗原抗体反应,表现为红斑、丘疹、风团等临床客观体征,常伴瘙痒。而敏感性皮肤通常是对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出现一系列异常感觉反应,大多缺乏客观体征,其发生机理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普遍认为不伴有免疫或过敏机制。二者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皮肤检查相鉴别。
治疗
敏感性皮肤的治疗原则是强化健康教育、促进皮肤屏障修复、降低神经血管高反应性和控制炎症反应等,以提高皮肤的耐受性为目的。本病主要是通过日常一般护理、物理治疗,以及严重者辅助药物治疗。多数患者需长期持续性治疗。
治疗周期
敏感性皮肤需要长期持续性治疗。
一般治疗
敏感性皮肤极易反复发作,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应尽可能避免各种触发因素,如日晒、进食辛辣食物、饮酒、情绪波动、密闭的热环境等,避免滥用化妆品。定期治疗与随访,在医生指导下配合治疗,保持耐心,树立信心,使皮肤能维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是治疗敏感性皮肤的重要措施。合理护肤要遵循温和清洁、舒缓保湿、严格防晒的原则。宜选用经过试验和临床验证,安全性好的医学护肤品。禁用祛角质产品,宜用温水洁面,每日洁面次数不宜过多。根据季节变化选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作用的医学护肤品。
药物治疗
症状严重者可酌情配合药物治疗,对于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显著者可选择抗炎、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组胺药止痒抗炎。第一代抗组胺药常被应用,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安其敏、异丙嗪、阿利马嗪等,安替根(赛庚啶)效果有时较好。但避免长期使用,有一定的肝肾功能损伤。
对于伴有焦虑、抑郁状态者可酌情使用抗焦虑和抑郁类药物。目前用于临床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疗效与丙米嗪或阿米替林相当,但起效慢,约需2~4周。不良反应明显少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腹泻、口干、震颤、失眠、焦虑及性功能障碍,偶尔出现皮疹,在少数患者中可能诱发躁狂。耐受性好,使用安全方便。
手术治疗
该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对热刺激敏感的患者,可通过低温物理作用,收缩扩张的毛细血管,达到减轻炎症的目的。
红光具有抗炎和促进皮肤屏障修复的作用;黄光可促进细胞新陈代谢,降低末梢神经纤维兴奋性。对于敏感性皮肤的各种症状起到缓解和治疗作用。
可通过热凝固作用封闭扩张的毛细血管和对表皮细胞的光调作用促进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缓解皮肤敏感症状。射频可刺激真皮Ⅰ、Ⅲ型胶原增生,提高皮肤的耐受性。
预后
敏感性皮肤的预后尚可,一般不易治愈但不影响自然寿命,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障碍性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每月复查皮肤检查监测治疗效果。
能否治愈
敏感性皮肤一般不易治愈。
能活多久
敏感性皮肤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后遗症
敏感性皮肤若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复诊
敏感性皮肤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每月复查皮肤检查监测治疗效果,恢复良好者每年复查一次皮肤检查监测有无复发即可。
饮食
饮食调理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丰富均衡即可。
护理
敏感性皮肤患者的护理需注意保护皮肤,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患者及家属可通过观察角质层变薄、皮肤泛红、皮肤痒痛的症状有无好转进行病情监测,家属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日常护理
敏感性皮肤患者注意保护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或化妆品,外出注意防晒,避免过度清洁皮肤,每天早晚洗脸即可,洗脸时避免过度用力。
敏感性皮肤患者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保持精神愉悦。
病情监测
患者及家属可通过观察角质层变薄、皮肤泛红、皮肤痒痛的症状有无好转进行病情监测,以及在治疗期间需每月复查皮肤检查监测治疗效果,恢复良好者每年复查一次皮肤检查监测有无复发即可。
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因皮肤症状出现长期心情低落,家属注意及时疏导,鼓励患者积极治疗,不要过于担心。
特殊注意事项
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突然出现皮肤的红肿、疼痛以及全身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处理。
预防
敏感性皮肤的预防主要是日常注意科学护肤,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早治疗其他皮肤疾病。对于既往有皮肤病的高危人群可每年进行皮肤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早期筛查
对于既往有皮肤病的高危人群可每年进行皮肤检查,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作用。
预防措施
日常注意科学护肤,选择成分安全的正规化妆品,避免过度清洁皮肤,外出注意防晒。
保持良好的心态,日常避免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规律作息。
及早治疗其他皮肤疾病,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并规律复查。
参考文献[1]何黎,郑捷,马慧群,郝飞,刘玮,王刚,李利,高兴华,项蕾红,吴艳,谢红付,袁超,林彤,赖维,刘盛秀,张丽,李吉,严淑贤,崔勇,李虹,陈抗,周展超,钟莉,梁虹,骆丹,卢凤艳,熊霞,庞勤,王玮蓁,王秀丽,朱丽萍.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转载)[J].皮肤科学通报,2020,37(06):1-4.
[2]何黎,刘玮主编.皮肤美容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66-69.
[3]廖勇,敖俊红,杨蓉娅.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7(10):227-230.
[4]胡蝶,曾维惠,刘亚乐,等.低能量DPL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疗效观察与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22):37-42.
[5]郝伟丽,曹冰青,张恒坡,等.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疗效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005):891-892.
相关知识
使用薰衣草精油需谨慎:注意浓度和皮肤敏感性
教你怎样用花香精油调理皮肤
皮肤对花粉过敏怎么办
洋甘菊精油有哪些用途 洋甘菊精油护理皮肤的方法
洋甘菊精油对皮肤的功效
农户生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综述
皮肤管理从什么项目开始
洋甘菊对皮肤的副作用
赏花时节,谨防皮肤花粉过敏!
洋甘菊精油的皮肤疗效 它能够减轻关节炎
网址: 敏感性皮肤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5361.html
上一篇: 过敏性皮肤病 |
下一篇: 簕竹笋可以食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