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保护地及野保重大项目规划(2035)(九)

保护地及野保重大项目规划(2035)(九)

一、实施计划

统筹考虑资源保护价值、保护迫切性、工作基础、财力保障等因素,规划按照近期、中远期两个阶段安排实施。“十四五”期间优先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国家公园、重点建设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自然公园,亟需保护的极度濒危陆生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和林草外来入侵物种调查预警与应急处置等任务,实现全国自然保护地综合保护管理能力提升、珍稀濒危物种的重点保护和生物风险的针对性预警防控。

为有效推进规划实施,建立规划动态调整机制,每 5 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度、建设内容等作出合理调整,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

二、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通过工程实施,进一步理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层级关系,构建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提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和原生生境质量,保障物种生存繁衍,维护生物多样性稳定。实施自然保护地建设工程,有利于保护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促进地域代表性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发挥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蓄洪水、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扩大碳储量等生态功能,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构筑国家生态屏障。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将加大全社会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力度,有助于扩大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范围,改善栖息地生态状况,维持珍稀物种种群数量的稳定甚至有所增加,保障生物多样性安全。同时构建迁徙物种和迁飞鸟类的安全通道,多样化连通物种基因交流途径,稳定提升物种保护成效。

(二)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将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地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形象,为人们开展科学研究、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提供空间保障。同时,工程实施为展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提供了重要契机,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探索和具体实践,对于带动周边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重要实践支撑。工程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能力,有力打击偷猎、盗猎和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犯罪活动,营造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发展的社会氛围,为我国提供充足的生物资源储备。同时,工程实施将大大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和针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开展科研监测的能力,为保护价值测算、管理决策制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有利于全社会充分认识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升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CITES、《湿地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公约的能力,促进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声望,维护国际形象。

(三)经济效益

伴随工程实施,合理有序推进自然保护地特许经营,为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社区及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改善,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有助于促进形成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生态产业带,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有利于存留珍贵遗传资源,为我国医药、观赏植物、旅游、教育等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工程实施有利于吸纳社区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和资源管护,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从而稳定和扩大社区居民就地就业机会,使群众从生态保护中直接受益,推动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三、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为目标,通过提升管护能力,实现对人为干扰的有效管控;借助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形成对资源保护水平的有效反馈;依托自然恢复为主的修复措施,优化区域生态完整性;打造服务公众的自然体验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并满足群众的生态产品需求。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以长期正面影响为主,施工期内受施工作业扰动有短期负面影响。考虑到工程设置需达到自然保护地相关工程建设标准,以体量小、工程内容简单、工期短、避免大填大挖、减少环境扰动为原则,施工期内的影响水平轻微。

1.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项目实施有助于管控人为活动强度、推动区域主体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提高生态系统原真性,为水、土、气等自然因素中的稳定恢复提供保障,从而支撑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植被恢复、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要生态功能提升,实现生态系统向原生顶级稳定系统恢复。对人居环境的影响。项目实施有利于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提升,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清洁空气、干净水源、优美景观等普惠性民生福祉。同时,通过供给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公众服务产品,为访客提供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空间和环境支撑。

2.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对水、大气、声环境的影响。工程的不利影响集中于施工期,施工会对周边土地产生一定程度土壤碾压和植被破坏。施工机械、动力设备及施工车辆运行会排放废气、产生一定的噪音,材料装卸和储存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扬尘,工人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废水、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随着施工的结束,这些不利影响也会随之结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工程施工导致外来人员及施工材料、施工器械进入,短期内对区域人为扰动强度加大,有可能导致动物惊扰、伤害,动植物栖息地和生境破坏,有害生物或外来物种引进等风险,需要予以严格管控。

(二)预防环境影响措施

工程为生态公益型建设,不涉及日常生产,无常规运营活动,不产生污染排放,除施工过程中的短期影响外,基本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但需要采取以下影响防范措施:结合区域保护对象,设计对保护对象友好的施工时段、区域和方式,采取表土回覆、植被恢复、填挖平衡、固废和污水收集处理、提高施工人员自然生态保护意识等措施。施工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施工场地,包括建筑材料、围挡等物品。同时,严格执行防控外来物种、有害生物引入管理要求,加强施工材料检疫消毒,严控生物和病害进入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采取上述影响防控措施将有助于避免和降低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实现工程建设效益最大化。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规划服务于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能力和生态服务效益提升,基础设施以保障性、小体量、基础性设施建设为主,建设期产生有限的施工扰动影响,建成后基本不产生负面环境影响,但需大力防范外来物种、有害生物、疫源疫病等因素引入。

规划实施在强化施工管理的前提下,对环境影响为短期暂时性有限影响,影响强度可控。规划实施将带来长期持续性显著生态效益,在环境上是可行的。

相关知识

河北沙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怀来花园生态科技城总体规划(2019—2035)》、《怀来花园生态科技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项目合同公告
园艺昆虫学:第八节 保护地蔬菜害虫
永嘉县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21~2035)批前公示
【国际视野】城市再野化:大伦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
北极花创始人在国家林草局西北调查规划院交流自然保护地智能监测与规划
本市自然保护地已达79处
中国集成电路与光电芯片技术的9大发展趋势及2035发展战略
关于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通知
花卉保护地类型及应用
北京市自然保护地已达79处 占市域面积22%

网址: 保护地及野保重大项目规划(2035)(九)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0112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6.5环境日|为草原为生态的双向
下一篇: 常用杀菌剂苯醚甲环唑的使用和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