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卉数以万计,姿态不一,各有特色。在这之中,有茶花敢于迎霜雪开放,吐蕊于红梅之前,凋零于桃李之后,故与耐寒的梅花、迎春花和水仙花一起,被人誉为“雪中四友”。
茶花,又名山茶花,乃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其枝叶浓绿,花色艳丽,形态优美,是当之无愧的“花中娇客”,深受世人喜爱。
茶花(图自图虫网)
千年名花
茶花原产于中国东部,现今普遍种植于中国长江以及珠江流域地区,有千余年的栽培历史。
早在蜀汉时期,人们就非常看重茶花的地位。张翊在其所著的《花经》中,将七十一种花卉分别按品质高低,仿照官秩等级划分为“九品九命”,茶花被其列为“七品三命”。
三国时代,茶花已有人工栽培。至南北朝及隋朝,帝王宫廷、贵族庭院栽种有大量野生原始种的茶花,多为单瓣红色花。
唐代,茶花开始作为珍贵花木栽培,陆续出现了新品种,有浅红、深红、紫红等多种颜色。据文学家段成式描述,唐代的茶花“叶似茶树,高者丈余,花大盈寸,色如绯,十二月开”。
宋代,茶花栽培之风盛行,品种相当丰富,尤其是温州所产的茶花,颇负盛名。南宋,温州茶花被大量引种到都城,茶花发展更为迅速。诗人范成大曾以“门巷欢呼十里村,腊前风物已知春”之诗句,再现了当时茶花的盛况。
茶花颜色丰富(图自图虫网)
明代,有关茶花的文献著作不胜枚举。其中,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记载:“山茶产南方。树生,高者丈许,枝干交加。叶颇似茶叶,而厚硬有棱,中阔头尖,面绿背淡。深冬开花,红瓣黄蕊。”李时珍在书中不仅对茶花的形态特征作了初步描述,还指出茶花的根和花都能入药,是功效出色的中药材,有收敛凉血、散瘀消肿、美容养颜等功能。
清代以后,茶花品种层出不穷,人工栽培技术愈加完善。十八世纪起,茶花传入欧洲,成为西方人最为热爱的花卉之一,亦获得了“世界名花”的美誉。
千古文化
茶花开花于冬春之际,花姿丰盈,端庄高雅。在世人眼中,它既有“唯有山茶殊奈久,独能探月占春风”的傲梅风骨,又有“花繁艳红,深夺晓霞”的缤纷娇艳,自古以来就是极富盛名的花卉。
文人墨客深陷茶花之魅力,爱茶花、种茶花、咏茶花,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花文化。
茶花文化渊源流长(图自图虫网)
唐代文人好写茶花之外在。“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司空图在《红茶花》中以牡丹作比较来衬托茶花的端庄美丽;贯休一句“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用夸张手法道出茶花娇艳,能令百花失去颜色。
宋代文人乐咏茶花之内涵。苏轼冬游寺院,见空寂院中只有茶花在雪中盛开,故写下“山茶相对阿谁栽?细雨无人我独来。说似与君君不会,烂红如火雪中开”来歌颂茶花洁身自好、傲然绽放的高尚品性;陆游笔下的茶花屡开不败,精神可贵,是士人品格的物化象征,“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
在中国花鸟画里,茶花题材亦不在少数。两宋时期的茶花画高达40余幅,居各朝代茶花绘画作品数量之首。明代画家沈周、文徵明、陈淳等人均有有关茶花的作品传世。近代,吴昌硕的《茶花山石图》《茶花》《茶花图》等作品,重整体,尚气势,茶花由此呈现出雄润、质朴的别样风格。
“茶花一树早桃红,百朵彤云啸傲中。”茶花常持内敛之心,娇美绽放而不过分妖娆,傲然屹立于山谷之中,惊艳着大千世界。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搜狐网
本文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zhangcheng@jmtad.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