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别名鞠、寿客、傅延年、节华、更生、金蕊、黄花、阴成、女茎、女华、帝女花、九华等。是中国十大名花第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周官》、《埠雅》。《礼记·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说明菊花是秋月开花,当时都是野生种,花是黄色的。从周朝至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和屈原的《离骚》中都有菊花的记载。《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
中国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药用为目的的。
唐朝(618-907年)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出现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种。宋朝栽培菊花更盛,品种大量增加,这是从药用而转为园林观赏的重要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园艺事业的发展,菊花也经历了曲折历程而日益发展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达7000个品种以上。
菊花是北京、太原、德州、芜湖、中山、湘潭、开封、南通、潍坊、彰化市市花。
晚秋时节,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然而菊花却不畏冷风寒霜,灿然怒放,给单调的秋色增添了无限生气。真个“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素雅、淡泊,不从流俗、不媚世好、卓然独立,品格高尚,是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自从陶渊明对菊花给予了特别的关爱之后,历代文人便对菊花的高风亮节、高尚情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赞誉。
唐代以前的文学里,咏菊主要歌颂它能助人长寿的一方面。唐代以后,诗词里常常把菊花人格化了,作为有骨气的文人的象征。
郑思肖,南宋末太学上舍。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曾写《画菊》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公元八世纪前后,菊花由中国传至日本。17世纪末叶荷兰商人将中国菊花引入欧洲,18世纪传入法国,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中国菊花遍及全球。
相关知识
成都市第五十九届菊花展开幕 人民公园邀你赏菊
花团锦簇 喜迎十九大
花团锦簇 喜迎十九大
长安街景观更新迎接十九大
《古诗十九首》:十九朵永生花
喜迎十九大 国庆节天安门花卉布置亮相
十九朵玫瑰花代表什么意思
花道十九
开封菊花节开幕,295万盆菊花花开中国梦
11万株花卉扮靓乌鲁木齐 喜迎十九大
网址: 花花草草(十九) 菊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18524.html
上一篇: 开花密集的花卉品种,这些覆盖率棒 |
下一篇: 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