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的设计规划(精选十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规划,可持续发展
1 生态园林规划的议题分析
所选取的园林具有如下自然环境特征。一是多变地形切割的破碎生态系。高差异度的地理环境中, 各种植群的入侵、竞争等生物性演化, 造成同种物种在不同山峰的族群变异, 使山地环境形成隔离型生物岛, 动物跨越上述独特、具有微差异的植物生态系而生存, 除使其生态分布难以精确预测, 也使自然生态系统趋向零碎、复杂与多样。因此, 该园林的可持续发展应特别注意“破碎化”, 包括破碎现况及破碎趋势, 即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应整体思考内部作用, 以串联破碎的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系统不够大, 且尚未发展为稳定系统, 稍有外力介入, 可能再次破碎, 持续的破碎化, 将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失衡。二是环境影响与物种竞争的动态生态平衡:山地植群早期受环境影响较大, 后期为物种的竞争效应。整体而言, 我国的自然生态演化属于“动态趋向极盛”, 其范围、组成等可能因环境、时空的变化, 而产生相对应的动态调适, 重新趋向极盛的规模。因此, 该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诠释, 应特别注意“动态”与“趋向”本质, 且其核心是动态朝向失衡, 故不只需关注趋势的动态, 更需关注趋势的环境结构与特性。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生态园林设计规划
2.1 可持续发展规划典范转移
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整合新典范是:解构自然环境景观格局所蕴含的可持续信息, 整合环境与人类干扰于可持续发展评估与模拟模型, 描绘出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因此, 典范由“适宜性规划”转移为“动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可持续发展规划新典范既摆脱“环境决定论”的桎梏, 也朝向“生态可持续”的概念, 转变为人类主动以可持续规划模式与环境共同进行朝向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彻底改变生态规划的“环境限制规划”及“防卫性规划”特质, 朝向“生态可持续规划”及“趋势性规划”的方向发展。
2.2 可持续发展规划整合策略
由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推论出“自然的脉络与韵律”本体论述, 自然的本质是“脉络与韵律”, 则“自然”应可从其环境脉络与韵律所呈现。进一步而言, 若自然环境未经人类的过多干扰、破坏, 可持续稳定运行、蓄养滋生, 可视为可持续的表达。因此, 本研究认为“自然, 存在着可持续的纹理”, 人类可以从自然环境纹理中, 解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信息。其次, 由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推论出“动态平衡下的多元环境纹理”认识论述, 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具体了解可持续的本质是“脉络”与“韵律”, 而以“复杂的景观结构系统”与“动态的景观结构平衡”呈现。
3 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架构
根据园林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的本体、认识、方法论述, 本研究初步提出“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可持续发展模拟”与“可持续发展评估”3个可持续发展规划架构。
3.1 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
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以“环境分析”、“景观结构分析”及“景观变迁分析”等3项分析, 认识某园林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性、解析其景观结构系统、了解其景观动态趋势, 及理清其景观变迁因素, 以解析园林环境的结构本质与变迁趋势。
3.1.1 环境分析。
可持续发展规划必须准确了解园林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性, 其是以高山型园林与高山植被生态为主, 同时考量自然与人文环境分析, 以及对高山植被影响。
3.1.2 景观结构分析。
可持续发展规划是以景观格局分析, 解析园林的环境纹理与结构, 定量描述其景观生态结构、功能与过程, 并以景观指数来呈现。
3.1.3 景观变迁分析。
可持续发展规划再以景观变迁分析, 解析园林的环境变迁趋势, 探讨景观结构与动态的变迁因素, 也就是探讨景观结构在变迁过程的变化因素。
3.2 可持续发展模拟
可持续发展模拟以“景观机制分析“、”生态模拟“等两项分析, 建立某园林的环境变迁机制, 及模拟环境变迁后的状态, 以验证环境变迁机制, 并预测未来变迁趋势。
一是景观机制分析。景观机制分析系提供可持续发展模拟必须的环境特性或设定条件, 以作为模拟输入、设定因子, 其是由环境分析提供环境特性与植被特征, 景观结构分析提供环境纹理与结构特征, 景观变迁分析提供景观结构与动态的变迁因子, 综合分析其景观机制。
二是生态模拟。本研究采用园林学界常采用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如SPACE、ZELIG、LANDIS等, 进行园林景观演替模拟, 依前述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 划分多个具有相似景观生态环境条件的生态园林可持续发展区域, 以追踪各物种的演替发展。
3.3 可持续发展评估
可持续发展评估是整合可持续发展规划目标、自然与人文环境特性、景观结构与变迁机制, 针对可持续发展模拟结果, 提出可持续发展最适建议与修正, 以确实发展出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模型。
参考文献
[1]王浩, 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6)
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越来越严重,人们都渴望在生活的地方有一片绿色空间,因此,目前,生态设计原则成为了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可以精心挑选出具有环保功能的植物,并充分利用这些植物使其生态环保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除此之外,设计师们应该从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出发,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要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另外,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还要尽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利用现代园林景观工艺建设一个美丽舒适的城市(镇)。
1.2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不能把重点仅仅放在生态上,也不能把重点仅仅放在设计上,应该放在结合上,要考虑怎样才能使生态规划设计理念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相结合,例如,在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充分利用原有的有利条件,生态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高效率的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因此,有些景观的设计,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雨水,还可以回收雨水,用于景观水的营造,灌溉绿地,还可以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1.2.1园林景观设计中突出生态种植目前,很多的园林景观从表面来看,大多数都体现出了绿色,但是那些绿色并不一定都是绿色的,很多都只是发挥着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而且还要花费很多的物力、财力来保持它们的效果。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师们,应该充分体现生态的原则,尽可能的利用本土植物,多种植本土植物和能自然再生的植被,降低园林建设对外地树种的依赖,选择具有良好遗传特性以及适应性的本土植物。与外地植物相比,本土植物无论是遗传、生理、形态以及自然环境等条件的适应性都更强。因此可以选择本土适应性比较好的植物进行培养,并在培养后选择具有强抗逆性与适应性的植物进行广泛种植与合理配置,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还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养护以及种植等方面的成本投入。在园林景观中,一片树林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园林景观中,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很重要,在植物的选择上,还要尽可能的运用植物相生相克、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不过园林植物群落要与园林的景观相统一,最大程度的实现园林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大范围的园林景观的种植规划可以借鉴白塔山风景区的种植规划:古建园林景观区、生态保护林景观区、山体彩化色叶林景观区、风景林景观区四个植物特色分区。通过植物群落整体季相、小块面的节奏变化、色彩变化,既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又可以提高游赏价值。植物的种植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在一些小范围的园林景观中,一般没有种植分区,就可以采用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可以孤植,在一些草坪中或者花坛中,可以选择一些生态性比较好的常绿植物或者彩叶植物进行种植,不但可以吸引人的眼球,而且由于树的生态作用比花草的生态作用要大,还可以提高生态效益。也可以选择丛植。丛植的方式相较而言,更能实现生态效益,例如,在池塘旁种植一小片竹林,种植一小片樟树林或者荣会书林等,竹林、树林基本都能健康的生长。还可以选择群植。群植是指将众多不同的植物在一个范围内进行种植,不同的植物其发挥的作用也会有差异,众多不同的植物在一个大范围内种植,通过合理的布置形成一个整体景观,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且利用不同植物的特点,也能提高生态效益。
1.2.2建立城市绿化隔离带。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城市在扩建、河岸整治、人造景观或道路拓宽的过程中,将一些沿河或沿路的防护林带毁掉,有些地方的防护林也被人们乱伐滥砍而消失,或者被人们用作其他的用途,从而破坏了防护林的功能,也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系统,因此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的园林设计中,要种植大量的树木,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绿化隔离带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实现生态效益。
2结束语
【关键词】景观生态;生态设计;生态园林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生态系统,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城市是典型的以人类干扰为主的景观,是一种连续动态变化的特殊景观,其自发的过程是自然景观的破坏和人工景观要素的扩大.其景观结构的具体表现为:工业斑块数量增多,环境污染源增多,面扩大;内部绿地和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锐减;城市建筑急剧膨胀并向郊区扩展,取代农田基质和绿地斑块;城市景观的平均净生产力是负值,比其它任何景观斑块却更具有依赖性,需要依靠廊道运输大量能源来维持正常运转.可见城市景观的自发发展具有日趋恶劣的趋势。
1.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原则
1.1整体优化原则
城市景观是城市尺度上是—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在设计中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和研究,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现优化利用.在把握城市总体景观结构的基础上对于城市中的自然绿地、水域等环境资源拼块的分布和发展趋势要做系统的调查分析,以此作为宏观基础来对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中观的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指导和协调。
1.2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的重要原则。
1.3多样性原则
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拼块的复杂性、多样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匀度、镶嵌度和连通度等加以描述.生态学的研究表明,生态系统内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有利于系统抗干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1.4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1.5遗留地保护原则
城市生态系统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城市的气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同时,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文化遗迹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一定要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
1.6生态关系协调共生原则
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网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人与自然共生。
2.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由于生态化设计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照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城市景观的网络生态化设计应该在根本上从景观生态出发。
2.1廊道的构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也就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城市中的公路、铁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均属于廊道.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景观的连通性,也影响着拼块间物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城市廊道网络的构建不仅仅是道路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它奠定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各景观生态元相互作用的通道,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例如:方向和规模恰当的廊道可引入自然气流,改善局部气候环境,也可以阻挡风沙或寒流.再如:控制廊道对拼块的干扰,可以控制拼块的发展趋势,从而保护自然资源拼块,协调人工景观拼块的发展.以“廊道”的概念来设计城市的基本生态网络,可以不再局限于仅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城市空间和交通层面的规划,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性.廊道网络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和地域性原则,并预留动态发展的弹性空间。
2.2景观生态元的分级
景观生态元的分级并不是仅仅依据其自身的规模或面积而定,一般可分为三级.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有较强的调控影响能力的景观生态元为一级,如城市级中心绿地公园,规模大的自然水体及绿化带等.相对而言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但对局部环境有较强调控作用的为二级,如小区级的游园、绿地、林荫道等.对局部微环境调控能力也较小的为三级,如以铺地为主的活动广场等.景观生态元的分级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为景观生态元的配置提供依据,使城市景观不仅在功能和视觉上布局合理,生态调控容量也张弛有致,不致出现盲区.第二,为景观生态元的进一步细化设计提供依据,对生态调控量大的景观生态元,应尽量控制人的干扰,保持其局部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调控作用.而生态调控容量小的景观生态元往往功能性较强,人为干扰多,应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防止负面效应,并借助廊道和相邻景观生态元的作用来强化调控能力。
2.3景观生态元的配置
景观生态元的配置对于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影响.R.T.T.Foreman和MichelGodron对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提出了基础格局和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保留生态学上具有不可替代意义的大型自然植被拼块用以涵养水源,保护稀有植物;有足够宽的廊道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能源的流动;在开发区或已建成区内用小的自然资源拼块和廊道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这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对城市景观生态元的配置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廊道网络的节点是廊道的交结区域和物流、能流的源或汇,其空间可达性和生态调控的辐射性都很强,因此景观生态元的位置与廊道网络节点相耦合,可更好地发挥其美化和生态的效能.同时,景观生态元在廊道网络节点上的布置应参照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级别大小相间,物流、能流高效畅通,生态调控容量互补,从而分担人为干扰的压力和生态变化的风险,确保各个景观生态元融入城市生态网络,提高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4景观生态元的异质性和多样性
景观生态元都有其美学和功能上的意义,而这些意义的实现应充分考虑到景观元素的异质性和多样性的要求.在自然状态下,景观生态元中各种自然资源是异质分布的,而在城市景观生态元中,由于人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往往倾向于同质分布,例如:我们需要大面积的活动硬地,需要大面积的观赏草皮或单一林带等等.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要从无序状态进化到有序状态,就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也就是说,景观生态元維持同质分布状态比异质分布状态要耗费更多的物质和能源.因此,在设计中可以用局部的同质来造就整体的异质性.尽量保护景观生态元中景观的异质性,可以减少人工维护的费用,提高景观生态元的稳定性.同时,景观的异质性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因此生态化设计就应该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即保持有效数量的乡土生物种群;保护各种类型及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尊重各种生态过程.在城市中,以城市绿地为代表的景观生态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城市绿地应该走出唯美价值标准的层次,从大草坪和观赏花木的集合地走向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的生态化绿地。
3.结语
1 生态规划在园林设计中的概述
1.1 生态规划的概念
生态规划是指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在宏观的范围内长期进行可持续性战略规划,其做出符合区域发展的计划,在协调社会环境、人口因素的前提下,通过对城市(镇)中心针对不同功能的园林绿地进行整体规划,达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
1.2 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环境也日益遭到破坏,不合理的开发及过度消费使环境资源面临严峻的考验。园林景观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设计,进行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园林设计涉及交通、气象等行业,覆盖面广,保护生态资源,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形式下园林设计的重要意义。
2 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设计策略
2.1 使用生态物料
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基于生态规划理念,使用生态物料,保护园林生活环境,促进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园林中绿色植物的栽培及养护过程中,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增加土壤土层的营养物质,分析土壤环境,有针对性的添加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的快速增长。在园林设计中运用可再生的建设材料,保证节能环保,可以使用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科学的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提升园林设计水平。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区域的功能性,结合人工及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合理配置植物种类的种植量,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由于本地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更加符合园林设计的有求,种植乡土树种,保证其存活率,降低养护管理难度,节约养护成本。
2.2 优化园林植被设计
制定合理的园林设计方案,丰富选用的植被种类,优化园林植被设计,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升其设计效果,结合生态规划理念,营造出完美的视觉效果。充分考虑到植物独特的生长习性,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在园林水质环境周围搭配水生植物,在旱地区域搭配耐旱植物。结合园林环境的生态效益,科学的利用周边空间,合理的进行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在生态规划下的园林设计过程中,为构建和谐统一的景观环境,设计者在设计初期奠定整体的基调,树立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的观念,在注重美学的价值时充分考虑到园林人文空间的设置,努力构建舒适且实用的生态空间,设计工作者要顺应居民对景观空间的要求,使园林景观空间不只能用于欣赏,还能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达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2.3 保护园林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仅关注设计整洁性与美观度的传统园林规划设计已经无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充分运用生态规划理念,注重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园林设计者需要根据土地条件和人文因素,分析出当前人民生活质量目标及生态目标,在保护园林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植被,优化园林规划设计。为构建协调的景观环境可以采用已在的方式,降低园林设计成本,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利于后期的养护工作。营造一个资源保护体系,园林设计师在规划初期,因地制宜,避免大规模施工改造,减少施工队环境造成的破坏,强化园林景观的生态约束力,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结束语
园林设计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用生态物料,减少能源的消耗,优化园林植被设计,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观念,保护园林生态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资源保护体系,降低植物栽培及养护的成本。保护生物多样性,严格把控园林建设的各个环节,推动园林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园林工程设计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需要基于生态规划理念,为人民建设成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本文对生态规划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出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意义,提出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园林设计策略,为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李高峰,刘亚丹.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研究[J].现代园艺,2013(24):105-105.
园林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一方面,园林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空间艺术,园林要满足人们精神文明的需要;另一方面,园林又是社会的物质福利事业,是现实生活的实境,所以,还要满足人们良好休息、娱乐的物质文明的需要。
一、科学依据
在任何园林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依据有关工程项目的科学原理和技术要求进行。如在园林中,要依据设计要求结合原地形进行园林的地形和水体规划。设计者必须对该地段的水文、地质、地貌、地下水位、北方的冰冻线深度、土壤状况等资料进行详细了解。如果没有详实资料,务必补充勘察有关资料。可靠的科学依据,为地形改造、水体设计等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产生水体漏水、土方塌陷等工程事故。种植各种花草、树木,也要根据植物的生长要求,生物学特性,根据不同植物的喜阳、耐阴、耐旱、怕涝等不同的生态习性进行配植。一旦违反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必将导致种植设计的失败。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施,更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园林设计关系到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很多,有水利、土方工程技术方面的,有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有园林植物、甚至还有动物方面的生物科学问题。所以,园林设计的首要问题是要有科学依据。
二、社会需要
园林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要反映社会意识形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公园设计规范》指出,园林是完善城市四项基本职能中游憩职能的基地。所以,园林设计者要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态,了解他们对公园开展活动的要求,创造出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层次的游人需要,面向大众,面向人民。
三、功能要求
园林设计者要根据广大群众的审美要求、功能要求、活动规律等方面的内容,创造出景色优美、环境卫生、情趣健康、舒适方便的园林空间,满足游人的游览、休息和开展健身娱乐活动的功能要求。园林空间应当富于诗情画意,处处茂林修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令游人流连忘返。不同的功能分区,选用不同的设计手法。如儿童活动区,要求交通便捷,一般要靠近主要出入口,并要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该区的园林建筑造型要新颖,色彩要鲜艳,空间要开朗,形成一派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欢快的景观气氛。
四、经济条件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园林道路;设计
建设风景园林的根本目的是为人们生活之余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人类的生活不仅仅需要各种各样的物质条件,也需要一些精神食粮,而风景园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的去处。风景园林中的道路就是为了人们观赏风景所建,使风景园林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更多的,园林道路为管理人员管理园林起到了桥梁作用。合理的规划园林道路,可以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促进城市整体的建设水平,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一、风景园林中园林道路的作用
(一)园林道路的交通作用
园林道路的主要作用是供人行走,所以园林道路的根本作用是交通作用,其交通作用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游人的通行,集散,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对游客的疏导;②利于管理人员对园林的管理,植物的修剪等;③方便商家对货物的运输,以及某些休息区域的修建(如餐厅,咖啡廳等等);④引导游览:通过在道路两侧设置路标等,可对游客对风景园林的游览起到指引的作用。
(二)园林道路的引导与组织作用
园林道路除了上述的交通作用以外,还应该起到引导游客游玩,将园林内的各个景点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不同功能的区域有机的划分开。在一些大型的园林内,可以设置应急通道以及专用通道等,起到应急等作用。
(三)园林道路的风景作用
园林道路本质上也是园林的一部分,所以园林道路本身也应该起到风景的作用,这点可以通过在园林道路两旁栽种景观树、路面铺装石景来实现。
二、风景园林中园林道路的类型分析
(一)主干道
园林中的主干道的主要作用是供游客通行以及供游客休息,基本上是风景园林中容纳人流量最多的地方,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将能通行较大的人流量甚至车辆的通行。据以上主干道的功能,要求在设计中将主干道的宽度设定在5-8米的宽度。在主干道旁边应设计配套完整的绿化带,避免设置过大的障碍物,以免在紧急情况下堵塞交通。
(二)次干道
风景园林中的次干道的主要作用是对主干道的功能上的补充以及部分风景功能,将园林内不同功能的建筑物连接起来,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故在设计时,应将其宽度略微下降,保持2-3米为宜,次干道两侧可布置一些景观物,如假山、景观河等。
(三)林荫小道
林荫小道的整体环境应该是幽静的,其主要作用是将整个园林以及各条主干道、次干道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在设计上,宽度应能允许两人能同时通过,保持在0.8-1.2米为宜,可根据实地地形设计,如蜿蜒弯曲、纵横交错,但不宜过于繁复。道路两侧应以茂密,多枝的灌木景观树为主。
三、当前风景园林道路设计的不足
(一)园林道路与园林的不匹配
园林道路与园林风景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园林道路未与园林大小相匹配,此类问题主要是设计者未考虑园林的大小,将园林道路设计得过宽或过窄,园林道路过宽将会令人感觉到喧宾夺主,过窄将令人感觉到逼仄。②园林道路与其周边风景不匹配,如:在宽阔的主干道旁边设计篱笆,将令游客有圆林将人拒之门外的感觉。③园林道路未与当地地形相匹配,未因地制宜。
(二)园林道路缺乏系统性以及绿化过差
风景园林不仅是为游客提供一个游玩地点,更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同时,应考虑到结合当地城市的历史文化,但是也应与当地经济水平相对应,某些园林在设计中一味追求其观赏性,而与到底历史文化、经济水平脱节,导致风景园林成为政府的负债工程。并且,在设计园林道路时,一些设计者只考虑到园林道路的交通功能,而忽视了园林道路周边的配套绿化,主要问题有:绿化种类过于单一,绿化不健全等等,这些都要给是设计者在设计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园林道路的质量过差
前已述,由于某些城市经济水平受限,在园林道路的设计过程中,只考虑到园林道路的交通功能,致使某些园林道路的质量过差,甚至某些道路在投入使用的几年后出现无法通行的情况。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道路质量,应尽量满足各个类型的人群,以及各种天气状况下通行。
(四)其他
在某些园林道路设计中还出现了其他很多问题。诸如:未合理选择植物灌溉点,未实现节能减排的理念,交叉口设计过差,主干道、次干道匹配不合理,强行使园林道路呈现弯曲蜿蜒感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规划设计时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四、园林道路设计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园林道路的设计应遵循灵活多样的原则
设计师在设计规划园林道路时,应从园林实际情况出发,若园林偏小,则相应的园林道路应缩窄,避免园林道路占地过多;若园林较大,应适当加宽,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设计蜿蜒的园林干道,增加园林风景的层次感。在设计的时候应避免道路拥杂,将园林道路的基本功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园林道路设计应遵循大局观与整体观
园林道路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整体,同时它也是园林的一部分,更是园林风景的一部分,在设计时应尽量是园林道路保持美观。此外,园林道路还具有“桥梁”的功能,即将园林内所有风景与具有其他功能的建筑物统筹为一个整体,所以在设计园林道路时,不仅仅着眼于道路的美观,应有机的将道路绿化、园林整体的风景结合起来,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三)园林道路设计应具有人性化
风景园林的最初设计意愿仍然是为人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园林道路的时候,充分将园林道路与游客考虑起来,比如,游客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老人与幼童,在设计的时候,道路不宜设计得过于光滑和陡峭。又如:某些设计者在设计得时候一味追求道路应具有变化、层次感,将道路设计得过于错综复杂、蜿蜒交错,在风景园林过大时,一些小孩容易在园林中迷路。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四)园林道路的设计应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前已述,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地域特色与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将这些因素考虑进来。如,某地天气状况多雨多雾,在设计园林道路的时候,就因避免地砖道路的设计,避免雨天路滑。又如,某城历史上有出名的历史人物,那么在设计得时候可以考虑将名人的塑像置于道路两侧,将名人语录刻于道路上,增加风景园林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可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将二十四孝图刻录。
(五)其他
在风景园林道路设计的时候还有很多要考虑的因素。如:节能环保性,风景园林植物的多样性等等。总之园林道路的设计应充分将各种因素考虑进来,首要满足园林道路的主要功能,在主要功能满足的基础上,尽力解决其他矛盾。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风景园林的需求与要求逐渐提高。良好的风景园林的建设不仅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经济水平,更是城市包容性与人性化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景园林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而如何将风景园林活化,园林道路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设计者应充分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尽可能的合理设计园林道路,体现人与自然共存,让风景园林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宁,李慧.探讨园林风景规划中园林道路的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6)
[2]王冠玺.城市园林道路景观带的规划设计初探.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6)
[3]刘琼.现代城市道路园林景观设计及植物配置分析探讨.房地产导刊.2014(17)
城市生态公园是在城市中所建设的城市生态系统, 以改善城市环境为主要目标, 提供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集游览、休息、娱乐等多种活动与一体的城市园林景观[1], 城市生态系统强调与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著名景观设计师布劳姆称:公园能打破大量冰冷城市构筑物作为一个系统, 形成在城市结构中的一个网络, 为市民提供必要的空气和阳光[2]。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和艺术, 它的任务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 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严寒地区城市生态公园设计
2.1 城市生态公园景观格局的规划
(1) 生态公园的规划应该包括核心生态区域、缓冲生态区域和使用功能区域3种。核心生态区作为展示公园主要风景区和生态特色的场所, 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和多样化的植被覆盖。规划与用地条件好, 风景秀丽的标志性地段, 核心功能区可以多个, 每个功能区有不同的植被和风景, 形成城市生态化的多样性景观, 核心生态区是城市生态公园的核心景观中心。功能区主要为人们提供必须的服务设施, 娱乐活动设施, 厕所、休息点等等, 设计一些便于游人休息娱乐的设施构成城市生态公园的服务中心。在核心生态区域和使用功能区域中间要设立一定的缓冲区域, 以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核心生态区动植物生长环境的破坏。在缓冲区可以组织一些游人可以参与的主题活动, 容纳强度较低的游艺活动, 丰富生态公园的特色活动内容, 构成城市生态公园的主题活动中心。
(2) 城市生态公园的理想格局有并列式、环绕式和多核心型3种类型。将生态公园的核心生态区域缓冲生态区域和使用功能区域并列排开, 缓冲区作为核心区与使用功能区之间的隔断可以有效的减少人为对生态核心区生物种群的破坏, 适合于规模小和功能简单的城市生态公园。第2种是核心生态功能区、缓冲区和功能区成同心圆放射性分布。核心区域位于中间, 最不容易受到人为破坏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第3种是多核心分布式规划, 核心区、缓冲区和使用功能区不规则排布, 多个核心板块可以突出不同时期的植物品种突出生态多样性, 在不同时期都有特色的生态景区可供游人观赏, 但是适用于较为大型的生态公园。城市生态公园不仅具有高度的环境介质同时也承担着教育和普及野生动植物知识的作用,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动植物的场所。在生态公园规划中要科学的设置相应的路标、设施进行引导;并为人们提供栖息和休息的座椅等设施方便游人的休息和观赏的需要。
(3) 城市生态公园要重视水体的建设, 它不仅作为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基础性资源, 也为人们提供了夏季消暑纳凉, 冬季开展冰雪提供了必要场所。活动城市生态公园的水体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界的天然景观, 通过对水体环境的改善营造一个宁静怡人的环境, 可以为多种生物提供良好的气息环境, 成为城市生态公园的核心风景区。水系改造要以天然的河道为基础, 设计更自然优美的水系廊道, 可以采用亭台楼阁, 以及小桥等设施保持园路通畅的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的景致。河道靠近陆地处要有良好的过渡带, 可以为植物和鸟类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河道宽窄和深浅的变化可以营造不同的水流流速带, 并通过蜿蜒崎岖的河道变化可以给人们营造一种独特的美感享受。
2.2 严寒地区生态公园植物的选取
北方严寒地区往往树种相对单调而缺乏, 一般植物绿期较短, 每年有近4个月难以见到绿色。需要挖掘和引进本地带范围内乡土植物为主, 也可引进适当气候带相近的植物以不断丰富严寒地区植物种群的多样性, 避免过分强调奇花异草特别是南方植物的无序引进。在植物的色彩搭配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土壤特点使得种植植物在四季都能够相互交替, 并有丰富的色彩搭配。在严寒地区适宜选用充满北方特色的白桦、云杉树等作为基调树种。可以将核心景观区设计成春、夏、秋、冬4个不同时节的景区。园林植物配置要强调色彩的相互融合, 植物的选取和搭配要追求颜色上的互补, 例如可以利用秋季呈现红色的五角枫和紫叶李、花楸配合呈现黄叶的金叶榆山楂和白桦等以便组成和谐的画面, 红、黄、绿3色相互配合可以给人一种平静典雅的美感。在空间要追求有层次感, 上层根据严寒地区的特点适宜选择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植物群落为主景, 如围绕银中杨林、云杉林等以保证在夏季有足够多的浓密的树荫, 冬季有足够的阳光, 中层配合使用花色鲜艳优美的桃花、山杏、丁香花等能够散发芳香气息的花卉等做装点, 下层使用低矮花灌木和点缀碎花的草地。生态公园中的水环境往往是整个公园的亮点, 适宜选择北方严寒地区适宜生长的芦苇、蒲草、芨芨草等乡土植物, 突出营造具有北国豪迈风格的湿地景观。这样就形成了不同树种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多品种、有益身心的植物种群群落。
2.2.1 上层植物
(1) 侧柏, 常绿乔木, 树高一般达20m树冠广卵形, 高大挺拔耐修剪、寿命长抗烟尘。
(2) 云杉, 云杉叶上有明显粉白气孔线, 远眺如白方缭绕, 苍翠可爱, 云杉耐荫、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和肥沃深厚。
(3) 黄檗, 落叶乔木, 树冠广阔。秋季叶变黄色。适使种植于湖水边。
(4) 槲树, 落叶乔木, 树高叶茂, 树林荫郁, 树株孤直, 可用于主调树种。
2.2.2 中层植物
(1) 紫丁香, 灌木, 叶繁花美, 入秋叶为红色, 形成独特的红叶欣赏景观。
(2) 山楂, 落叶小乔木, 花白色, 花繁叶茂, 果实鲜红可爱。
(3) 油松, 耐寒植物, 根系发达, 姿态雄伟, 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 花楸, 小乔木, 花叶美丽, 入秋后红果累累。
2.2.3 下层植物
(1) 侧金盏花, 多年生草本, 根茎粗短, 开13瓣金黄色花瓣花期长达4~5个月。
(2) 金盏菊, 金黄或桔黄色, 筒状花, 黄色或褐色。花期12~6月。
(3) 紫羊茅, 多年生禾草, 具横走根茎。秆疏丛生, 有很强的耐寒能力。
(4) 黑麦草, 植株较粗壮, 叶较阔而长, 小穗含小花较多有很强的耐寒能力。
2.3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吸收和借鉴
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强调意境, 强调通过造园手法来协调, 强调通过围廊、桥等将各个单体连接起来形成流通的路线, 通过走廊可以衔接不同的核心生态区域起到调整空间形态的作用。通过假山亭台楼阁的巧妙运用于植物群落相互配合, 往往通过神似等引发人联想的方式可以充分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体验活动中以便达到很好的审美效果。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 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布局要突出主体, 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 有开有合, 有聚有散, 曲折多变。
造景是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 与天然景观相互配合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可以通过堆砌巨石断崖, 引水倾泻而下, 造瀑布景;或者按地形设浅水小池, 筑石山喷泉, 放养观赏鱼类, 栽植荷莲等造景;也可以用不同的组合方式, 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 或者修剪树木, 使之具有各种形态。 借景是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 借景有邻借、互借、仰借、俯借等多种手法, 邻借是指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 互借则是说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仰借是指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俯借则是在园中的高视点, 俯瞰园外的景物。造景和借景手法要与自然风景相互结合, 起到点缀和渲染的作用, 提高城市生态公园的趣味, 不可喧宾夺主。
3 结语
冬季往往是严寒地区生态公园的淡季, 寒冷的气候往往是冬季生态公园人烟稀少的主要原因, 但是寒冷的气候同样可以带来别的地方不能欣赏的美好风景。严寒地区的城市生态公园的冬季如果通过合理精心的设计往往可以成为园区的亮点。生态公园可以利用自身的地形特点建设滑雪滑冰的场地, 为广大群众开展冬季滑冰滑雪等健身运动创造条件, 同时通过开展冰雕、雪雕等形式展现冰雪的魅力, 通过冰雪节, 冬季狂欢节等多种形式的建设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冰雪艺术的欣赏中来, 为冬季城市生态公园增添更多更绚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陈立新.营建生态性城市绿地体[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0) :61~62.
[2]邓毅.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探讨[J].中国园林, 2003 (12) :32~33.
[3]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
[3]朱子斌.城市生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广西园艺, 2005, 16 (6) :17~18.
1 园林规划设计和原生态保护的发展现状
1.1 盲目引进新品种缺乏合理规划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 园林建设在近几年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 很多地方的城市过于追求园林建设的发展速度, 为了更好地增强景观效应, 盲目地引进外来品种, 对于适合本土生长的植物品种避而不用, 然而很多引进的品种并不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长的势头并不是十分理想, 严重的还会出现病虫害的现象, 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还使得病虫害现象威胁本地健康的植物生长, 这种盲目引进新品种的现象不仅没有达到实现对园林规划的作用, 反而阻碍了园林建设的发展。
1.2 树种配置不合理, 病虫害现象严重
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各种树种之间的关系, 只是进行盲目地建设, 导致在树种配置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 有的树种之间甚至存在相克的现象, 一旦发生病虫害会迅速传染给其他树种, 没有掌握好树种的生存习性, 使得很多需要光照的树种却种植在背阴的地方, 很多不喜水的树种却种植在低洼的地方, 这些都是导致树种发生病虫害的原因, 而且这种配置方式在进行治理时并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使得园林的树种常年在病虫害的侵蚀下生长。
1.3 园林规划设计的模式单一
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设计模式单一, 因为园林在建设时为了使得景观效应达到最佳, 种植方式都是整齐划一的, 一些影响植物的因素也都趋向一致, 这种规划的方式使得水土流失的现象十分明显, 土壤的状况也逐渐减退, 比如在选择一些冷季型禾本类草坪时, 如果种植的面积过大, 就会使得一些害虫的大量繁殖, 近而引起植物的溃烂死亡。
2 解决园林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选择幼苗要与本土环境相适应
要根据种植的环境来选择培育的品种, 尽可能减少对外地品种的引进, 这样在生长空间上就有了更重要一层的保证, 虽然引进的品种在景观上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异, 很多引进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并不是很好, 甚至会出现病虫害影响本地树种的生长。
2.2 要充分考虑到树种的自身性能
在选择树种时要根据想要达到的目的来选择树种的类型, 首先要对不同的树种习性进行了解, 根据其对光照、水分等条件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还要考虑所种植地区的环境状况如果污染现象比较严重, 就要选择一些抗污染性能较好的树种, 而且种植地区的地理环境也要考虑进去, 包括地势的高低、土壤的状况等, 而且在种植时要考虑好天气的影响, 选择适宜的天气进行种植, 如果天气不适宜就会直接影响幼苗种植的成活率。
2.3 保持种植结构的多样化
要想实现园林规划在原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就要在种植结构上保持多样化的特点, 注意结构之间的层级、疏密、高低之间的分配关系, 威胁园林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病虫害, 通过丰富树种的多样化, 可以使植物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作用, 尽可能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而且种植结构的多样化, 还可以增强园林建设的美观效果, 丰富园林的景观建设。
2.4 保证种植设计的合理科学
一些树木的生长势头比较强, 在生长的过程中为了吸取更多的养分, 分泌出一些对相邻树种有害的物质, 这种现象就是树木的相克, 而有的树种就可以实现互相促进的生长, 可以分泌出一些适合对方生长的物质, 实现和谐共处, 这就是树木的相生现象。所以在进行园林设计时, 要充分利用树种之间的关系, 合理地对其进行设计分配, 使其可以在相生的环境下生长, 为树木的生长提供一种更加和谐的环境, 减少病虫害现象的发生。
2.5 注意把握好种植的密度
种植密度对于树种的生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在园林设计规划的过程中, 过于追求其实现的作用, 要求其在实现环境绿化上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种植的过程中过于盲目, 使得植物的生长空间十分狭窄, 在阳光和养分的汲取上都不够充分, 而且极易引发病虫害的滋生, 所以必须要把握好种植的密度。
3 园林规划在生态保护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3.1 保证植物结构的多样性
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出发, 园林的规划设计一方面要实现其生态价值, 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 要通过相应的设计方法, 通过对植物结构的合理分配增加园林的欣赏价值, 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融入自然的感觉, 这些都是要通过植物结构的多样性来实现。
园林景观设计在统一中注重变化, 根据均衡的原则, 对于体量以及质地不同的植物进行配置, 在树形、线条以及质地等方面表现差异性以及变化性, 但是, 变化和差异中需要具备相似性, 不仅有生动活泼的感觉, 还能产生和谐统一的美感。例如, 如果植物的色彩比较浓厚, 体量较大, 质地表现粗厚, 枝叶繁茂, 给人以沉重感;如果色彩比较素淡, 体量较小, 数量较少, 质地表现轻柔, 枝叶比较疏朗, 给人以轻盈感。
3.2 融入人性化因素
通过园林绿化, 能够使城市具有一定的特色, 如果生态设计没有注重美感, 缺少文化内涵, 就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在设计的过程中, 应当结合中国的园林文化, 与自然规律以及人文相结合, 对园林的生态功能、审美观念、意境创造进行综合考虑, 使园林规划更具有生态内涵。园林景观设计应当以人为本, 结合园林要素的相互关系, 注重绿量, 设计合理, 表现园林植被的寓意, 融合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文物等, 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体现地方特色, 形成标志, 给人们创造足够的活动空间。
3.3 加强生态功能的建设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 应当整合人工要素以及自然要素, 使植物景观实现多样化, 根据市民的生活空间, 结合自然过程的整体性, 注重进行绿地镶嵌, 使廊道保持贯通, 在人口密集区以及郊区都要注重绿地的发展, 大力建设生态廊道, 使城市的园林生态形成网络。在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中, 绿量是基础, 如果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比较复杂, 叶面积的指数比较高, 光合作用的能力比较强, 稳定性好, 能够防御风沙和尘土, 生态效益比较高。因此,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 需要提高绿地率, 使群落结构实现复杂化, 不断完善园林景观。
4 结语
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使得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 因此在园林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突出其生态价值, 在设计时要使其与本地的人文环境相符合, 能更好地衬托城市的发展特色, 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和谐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书奇.论区域生态绿地建设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0) :9666-9667.
[2]何木林, 黄旭波.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J].建材与装饰, 2007 (8) :230-231.
1 生态学体系与园林设计的关系
大到风景区的规划,小到植物景观的营造,都涉及生态学的相关内容,生态园林也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综合国内外生态园林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建设生态园林的本质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协同自然设计规划和营建园林,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园林在生物多样性保育、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有机融合园林以传统观赏价值为主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从生态学体系来看,园林的生态性应该满足3个不同层面的标准:(1)对宏观尺度而言,它的生态过程、能源和物质的使用,有利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2)对于中观尺度而言,它的环境建构符合生态原则,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合理性的特征,具有自我演替发展的能力。(3)对于微观尺度而言,它的具体空间和实体形象,能充分考虑到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个体的互动关系,唤起人对于生态意象的文化体验和美学感受。
2 可供园林规划设计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
2.1 自然优先
自然与园林规划密不可分,如果为了园林规划设计而破坏自然,这是不可取的,所以,要保护自然资源,维护自然。
2.2 整体优化
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具有生物结构的整体,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且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整体,生态规划秉承整体第一的原则,只有整体达到最佳状态,才是真正的最佳状态。
2.3 生态关系协调性
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物与生物、人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间相协调,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3.1 园林规划设计将更具整体把握性
引入景观生态学使我国的园林规划设计更具整体把握性,持续性更强。在城市化飞速发展时期,城市化建设日益加快,城市环境逐渐恶化,工业化污染越来越严重。为了美化环境,相关部门提出了美化城市,兴建公园、风景大道、广场等,这就逐渐打破了城市的原有节奏,破坏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和社会网络,不注重天然的有机存在,而是机械的添加、破坏,只顾眼前利益,使自然与生态工程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甚至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城市规划中的这项失误需要正确的理论来引导,走出误区,需要从人类整体生态学的理论出发。景观生态学注重生物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是一种可持续的规划。与传统相比,它更注重保护自然和整体把握性以及自然协调性,这些无疑都是景观生态学所具有的优势,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把握性将解决一系列难题。
3.2 园林规划设计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引入景观生态学有助于园林规划设计更趋于理性化、科学化,传统的规划只注重外表美化,却忽视了内在需求,它们之所以会被忽视,是因为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体系,以往的景观评价标准旨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强调人对风景的作用。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无法从生态角度评价景观,强调视觉意义上的重要性,缺乏理性标准,景观最重要的是其内部的生态效应,现在景观生态学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景观要素的演化过程。因此,引入景观生态学提供了新的评判景观方法,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化的标准,当前的景观建设中,自然科学的含量较低,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是环境的破坏,引入景观生态学后,景观规划将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摘要:首先阐述了生态学体系与园林设计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可供园林规划设计借鉴的景观生态规划原理,最后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学,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孙秀月.从生态学园林的灵感探讨城市大园林的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1 生态修复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生态修复是应用生态学重点关注的五大研究领域之一, 是生态学的新分支, 其任务是致力于研究自然灾变和人类生活压力条件下, 受到破坏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问题, 它是人类对退化生态系统、各类废弃地和污染水域进行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修复的概念
生态修复是根据生态学原理, 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 人为地改变和阻止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 使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得以恢复和完善, 实现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系统趋于稳定的目的。生态修复与生态恢复相比, 它强调人类对受损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改进,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1.2 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
生态修复是应用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其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原理、耗散结构原理、物种共生原理、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等理论。限制性因子理论主要是寻找生态系统修复的关键因子。在生态修复中注意限制因子可建立系统的反馈调节, 使某些不希望出现的生态现象得到抑制;同时也要消除控制限制因子的作用。耗散结构理论提醒和指导设计者要以此理论来考虑生态修复的效益平衡, 清楚系统的熵增加与系统输入的实际效益比。生态位理论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这一概念对于正确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以及运用生态位理论指导人工群落建立中种群的配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更强调在生态修复中合理安排生态系统中物种及其位置。物种共生原理的基础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论。物种多样性原理实际上是生物多样性促进系统稳定性的观点, 即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越高, 生态系统就越是稳定。景观生态学原理要求设计者在生态修复中进行方案规划设计时, 要从区域的尺度考虑工程本身及其与整个区域的合理布局。上述各原理是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依据和关键, 它们共同强调的关键是生态系统的协调性、整体性与循环。
除此以外, 在学科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 它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理论, 即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两大理论。自我设计理论核心内容是退化的生态系统在足够的时间跨度内根据环境条件, 合理地实现自我组织并会最终改变其内部组成成分。人为设计理论则认为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科通过工程方法实现。
2 生态修复理论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修复理论一旦与风景园林实践相结合, 必定使其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也使得人类更深刻地懂得人与自然相处的重要性。从生态学家的视野里, 生态修复的主要工作范围是土地生态修复 (包含沙漠化土地、南方红壤酸土和盐碱土) 、水域系统的生态修复 (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湖泊和养殖海水) 、森林植被的生态修复 (包含森林和退化草场)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湿地生态修复等。他们生态修复的目标往往是自然的生态系统, 而风景园林师生态修复的对象则是人居环境, 生态修复的目标方向是以人作为主导因子的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因而这两者的工作范围不是完全重叠的。
目前, 生态修复理论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业废弃地、采矿废弃地和景观水体等方面。
2.1 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
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是风景园林师研究和实践最多的领域, 它包含了景观水体、景观河道、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和人工生态湿地等类型。景观水系生态系统受损主要表现在沿岸植被的破坏、点源和非点源的各种污染、过度利用水域中的生物资源、各种水利建设对河流自然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的改变。因而在对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时, 应尽可能地还原或模拟出水系的自然生态过程, 构建出浅滩、水塘和自然驳岸等多样化的水域生境, 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 让自然做工。
在这一领域里, 风景园林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做出了显著的成果。在理论上, 有以人工湿地营造理论、nars (natural aquascape restoration system) 自然水景系统和ESB生态演替式水体修复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上, 更有四川活水公园、杭州西湖综合治理工程、杭州西溪湿地建设工程和北京凉水河生态治理工程等成功案例, 更有大量应用人工湿地营造理论、生态浮岛理论建成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项目。
2.2 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最早产生于欧美发达国家对后工业时期的废弃生态修复项目。以保留工业景观为基础, 风景园林师将工业废弃场地改造成为具有多重含义的景观。比较有影响力的项目有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德国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德国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美国波士顿海岸水泥总厂及其周边环境改造、美国丹佛市污水厂公园等项目都应用了生态修复理论。而我国的中山岐江公园则是工业废弃地景观生态修复的代表。
2.3 采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
矿产的开采造成土壤及植被的破坏, 无论是表层开采还是深层开采, 都造成土壤大量被迁移或被矿物垃圾堆埋, 造成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演替可自动使矿地逐步恢复, 这是由于植被的发展能提供有机质及较低的土壤密度, 能将矿质元素吸收到地表并以一定的形式富集。土壤生物的发展过程包括有机质、氮含量、其他可利用营养元素、营养循环过程等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 植物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们能够在被侵蚀的地表聚集细小颗粒, 还能把营养成分变成可利用的形式储存起来, 即以其根系吸收营养, 再以有机质形式重新储存到地表土壤, 然后很容易被微生物分解。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研究表明,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其主要修复方法包括尾矿的综合利用、污染土壤的修复、植被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法。唐山市南部塌陷区的综合生态修复治理中微生物、植被修复等方法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采用施肥、绿肥、微生物、中和等方法进行土壤改良。山东矿集团煤矸石山绿化的生态修复中采用生物措施、土壤改良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等技术进行煤矸石废弃地景观改造与生态恢复。
3 园林规划设计中生态修复的步骤
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修复应该根据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 严格遵循生态学基本规律, 在理论框架内进行生态修复的讨论、实施及验证。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修复步骤具体包括修复计划准备、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修复计划的制定和论证、生态修复的实施、生态修复后的评价和管理等过程。
修复计划准备主要是先明确待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的位置及范围, 再收集待修复区域有关人类活动、水文、物理、化学、生物历史资料, 最后进行修复前系统的检测。
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是在对所收集历史资料和现状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待修复区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承受的胁迫压力来源, 从而确立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评估的指标体系, 最终对待修复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评估。
根据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结果, 对待修复区域生态系统可进行论证, 讨论生态修复的目标, 包含生态学、经济学及社会文化目标;确定待修复的优先领域, 如污染物控制、关键物种增殖与放流、重要生物物种、生境或重要栖息地保护;确定待修复形式、采取的时空尺度和关键技术。
生态修复的形式可以是改良或改进、修补、更新或重建。针对不同生态系统或景观, 制定不同的修复子计划, 或分别按照物理水文、水质、受损主体 (重要生境、濒危物种) 等类别, 制定相配套的修复子计划。确定各子计划间的相互关系, 协调机制等, 给出各子计划执行时间表及预期结果, 可根据修复目的制定相应紧急计划、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
生态修复的效果按照修复目的的不同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于紧急或短期修复计划来说, 成败可能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大型景观生态系统而言, 系统是否真正完成修复需要重新进行健康评价, 并作出相对的管理措施。
4 发展与展望
生态修复学和生态修复活动是正在成熟的新兴学科和产业, 它的应用与发展归功于风景园林行业。正是因为人类生存的各类环境生态系统遭受到巨大的破坏, 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致力于创造美好人居环境的风景园林师担负起这一重任。风景园林设计师将继续在生态修复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 将人居环境中受损的各类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除此外, 风景园林师还应在生态修复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上进一步健全, 特别是生态修复的后评价和管理上下工夫。
摘要:通过对生态修复概念及相关理论的探索, 结合生态修复理论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 进一步丰富了园林设计师利用生态修复理论创造美好人居环境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生态修复,园林规划设计,景观水体,工业废弃地,采矿废弃地,步骤
参考文献
[1]聂庆娟, 韩炳越, 等.生态恢复设计对被破坏地段的景观整合[J].工业建筑 (增刊) , 2006, (36) :163-166.
[2]彭少麟, 陆宏芳.恢复生态学焦点问题[J].生态学报, 2003. (23)
[3]黄自新.生态设计理论与风景园林设计理念——试论生态思想在风景园林实践中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4.
[4]王向荣, 任京燕, 等.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中国园林, 2003. (3)
[5]赵彩君.景观生态恢复方法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2.12
[6]李佳, 等.采矿塌陷区综合治理——以唐山市南部塌陷区为例[J].中国园林, 2007 (4)
[7]骆祥君, 等.生态修复的科学前沿和产业进展[R].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08:25-3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相关知识
生态园林的设计规划
生态园林设计规划范文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范文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汇总十篇
生态园林景观规划优选九篇
中国生态园林百强企业及十佳园林企业名单(2016
「湖北锦升生态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招聘」
「青海峰岭生态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招聘」
「河南荣封生态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招聘」
景观设计规划通用12篇
网址: 生态园林的设计规划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2453.html
上一篇: 中国生态园林百强企业及十佳园林企 |
下一篇: 「青海峰岭生态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