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舟曲创新落实“一户一策”有实招——“七结合”走出精准脱贫新模式

舟曲创新落实“一户一策”有实招——“七结合”走出精准脱贫新模式

编者按:精准脱贫,贵在精准,难也在精准。千家万家,家家不同,对贫困户而言更是如此。“一户一策”脱贫措施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将精准扶贫的要求,真正落实到每一家每一户,将各项帮扶政策真正与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对应,与可行的帮扶措施对接。舟曲立足实际,结合产业培育、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劳务培训、“三变”改革,将“一户一策”落到了实处,走出了精准脱贫的舟曲模式,具有学习借鉴之处。

素有“藏乡小江南”之称的舟曲县,是州际边界县、高山峡谷区农业县、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县里的同志告诉记者,舟曲之所以贫困,“山多耕地少”“交通不便”等是致贫的重要客观原因。全县总面积3010平方公里,总人口14.28万人,人均耕地不足1.2亩。

同时,缺资金、缺技术、缺致富路子、缺主导产业等问题凸显,务工门路少了,许多家庭徘徊在贫困边缘。加上自然灾害及抗“病”经济支付力弱,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少数贫困群众的脱贫主观能动性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没有引进企业和项目、发展第三产业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步伐。

今年以来,舟曲县为了把短期帮扶变成一项长效机制,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拓展“一户一策”制度,创新融合了“一户一策”结合产业培育、乡村旅游、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劳务经济、“三变”的“七结合”,走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模式。

在帮扶主体上,从单一的干部结对延伸到社会富裕群体,形成全社会帮扶合力;在帮扶对象上,从低保户延伸到困难党员,实行动态管理,真正实现扶贫帮困全覆盖;在帮扶内容上,从个人的具体的帮扶行为延伸到党委政府宏观的帮扶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户的生活保障问题。

“一户一策”+产业培育:花开幸福来

一座座高效农业大棚,一片片成规模的种植示范区、一个个畜牧养殖产业区。农业龙头企业产销两旺,农业合作社、品牌农产品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舟曲依托“一户一策”+产业培育,现代农牧业发展如潮涌动、涛声震天。

坚持“一村一品、一家一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依托各村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民居艺术、民族文化等本土特色资源,精心打造以楹联文化、国学文化、石头文化、田园文化为代表的旅游专业村。

“花开舟曲”工程,凝聚了向心力、激发了创造力、增强了战斗力、扩大了影响力,成为“实现绿色崛起、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文明和谐、圆梦全面小康”的行动引领。在翠峰山景区种植各类花卉290余亩,武坪景区种植花卉200余亩,举办了“花开舟曲-相约翠峰山赏花节”等活动,在“一江两河”流域打造了2.5万亩油菜花观赏带,以万紫千红的花海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

近年来,舟曲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引入旅游项目等多种形式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成功打造了“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土桥子村、青藏高原上的“六尺巷”各皂坝村、大山深处的“国学村”岭坝村等为典型代表的旅游专业村,实现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的精品旅游村寨,充分体现了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特征。

全县建成旅游扶贫试点村3个,打造旅游专业村10个,扶持发展农(林、藏)家乐223户,18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加快建设,立节桃树坝、大川两河口、曲告纳丁字河口、峰迭狼岔坝4个生态旅游小集镇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发放产业贴息贷款450万元,对今年新增的83户农家乐进行了贷款扶持。

据统计,2017年,全年旅游人数达61.15万人次,同比增长5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9亿元,同比增长56.5%。

“一户一策”+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

山路蜿蜒,一座座美丽的校园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读书声、欢笑声在山间回荡……

在舟曲,最美的地方是学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自然条件差,以及城镇发展带来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重重阻力下,舟曲县积极作为,按照学前教育抓普及、义务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质量、职业教育抓就业、特色教育抓融合、统筹城乡教育水平的工作思路,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让更多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贫困。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舟曲县把教育脱贫作为头号工程,瞄准贫困学生不因家庭贫困失学这一靶心任务,从“帮扶谁”“谁来帮”“怎么帮”入手,构建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资助”的精准扶贫模式,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

实施精准资助。按每年1000元的标准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免除学前教育保教费,按每年5000元的标准为省内高职院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和书本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实现全覆盖。舟曲振兴教育促进会累计募捐1077.61万元,发放奖学金、助学金441.5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2322人次。

开展精准关爱。全县教师与所有贫困学生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扶活动,实行“一生一册、一生一案”,从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进行深度关怀。同时,继续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护,为残疾儿童完善特教学校办学条件、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教育保障。

2016年以来资助建档立卡户贫困户学生(高中生、省内高职院校)4181人、落实补助金539.38万元,为1812名省内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发放贷款1048.32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助学贷款应贷尽贷。振兴教育促进会先后筹资880余万元,发放奖学金、助学金370.7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1957人,社会助学氛围浓厚。

家住舟曲县城关镇寨子村的杨明辉告诉记者,2015年他考入宁夏大学,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打工,妹妹还在上高中,家里哪有钱上大学啊!正当他绝望时,舟曲县振兴教育促进会资助他3000元,并表示每年资助他3000元,直到他大学毕业,使他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

这样的故事在舟曲还有很多。对贫困学生实行关爱帮扶,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在舟曲已成常态。

“一户一策”+健康扶贫:先治病根 再拔穷根

日前,记者在“藏乡小江南”舟曲县采访时发现,该县在健康扶贫这场新“战役”中,弘扬长征精神,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保基本、救大病、管慢病”三个方面同时发力,确保了贫困户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有报销、大病有救助。

“有了‘私人医生’,小病小痛也有人管了。”一句话说出了老百姓心里的大实话。

舟曲县在梳理脱贫档案时发现,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成为群众脱贫攻坚道路上的最大“拦路虎”。为帮助贫困户除掉病根,筑牢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民生底线,该县建立贫困对象签约服务和健康管理台账,确保每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一名医生对口服务,为每位贫困对象列出服务清单、建立健康档案、提供重点疾病筛查、健康体检、医疗随访、慢性病患者管理和优先服务,进行销号管理,实现“一对一”的精准帮扶。

“生病住院连‘门槛费’都免了,医生签约让我们也有了‘私人医生’,这下放心多了。”城关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成海激动地说,自己常年患病住院,费用的报销医院全部帮忙办理,住院基本不花钱。

——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至3000元,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实际报销比例达70%以上,以人均1000元的标准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送健康”体检。

——组建由400余名医生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26支,已签约服务城乡居民近3万人,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率达100%。全县近14万干部群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600元,参合率达99.02%。

——率先在全州实现了先住院、后付费的诊疗程序和“一卡通”限时结报模式,率先在全州建成了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和新生儿科、血液透析室,标准化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标准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91.3%。

——天津市眼科医院对口帮扶舟曲县技术协作医院、兰大二院舟曲分院挂牌成立。

2017年全县参合人数114286人,参合率99.02%,其中:建档立卡户3992户13615人,参合率100%。

“一户一策”+金融扶贫:“金融活水”浇开“扶贫之花”

如何做好“金融扶贫”这篇大文章,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舟曲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精准扶贫绝非一幕“独角戏”,面对全县贫困村差异化、多样化等现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唯有发挥合力、优势互补,才能唱好脱贫攻坚的大合唱,才能打好精准扶贫的整体战。尤其是金融机构,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
  作为甘南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近年来,舟曲县通过金融扶贫政策巧施旅游脱贫增收、产业扶贫富农家、易地搬迁拔穷根等“妙方”,探索出一条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路径,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俗话说,“有什么病,开什么方”。做好扶贫工作,也是同样道理。只有找准“穷根”,开对“药方”,才能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迈上致富的道路。

为了激活农牧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促进全县金融业发展,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舟曲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搭建平台,优化服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组建担保公司和担保调查团队,先后注入担保资金6300万元,担保基金按8倍进行放大担保,为农民贷款提供担保,有效降低了贫困农民贷款准入门槛,使大多数有发展产业意愿的农民能够得到商业银行贷款支持。

制定出台《关于推进金融扶贫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舟曲县农牧产业扶持发展贴息贷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金融扶贫阶段性目标,明确了金融扶贫的重点领域、主要产业和保障措施。

多年的扶贫实践,让舟曲人明白,扶贫离不开产业支撑,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截至目前,累计争取支农再贷款16.76亿元,累计发放双联贷款5937户、4.76亿元,投放贷款总量名列全省第四、全州第一。精准扶贫专项贷款5046户2.52亿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23亿元、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2841.52万元、妇女小额信用担保贷款590万元。

这些贷款的落实,扶持了一批有产业、有发展意愿,但资金匮乏的种植养殖大户、多种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和部分贫困群众,有效缓解了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不足、贷款难的问题,为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提供了重要支撑。

过去,“输血式”扶贫虽能解决一些贫困户眼前的生产生活困难,但容易让被扶贫对象产生“等靠要”依赖心理,从长远角度看,“输血式”扶贫也无益于本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舟曲县从根本上改变过去政府“一头热”和“撒胡椒面”的扶贫模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激活了贫困人口发展生产的内生动力。

“一户一策”+劳务培训:项目跟着群众意愿走

群众种什么,政府就扶什么,以前要我种,变成我要种;群众想掌握什么技能,就培训什么技能,以前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018年是舟曲县富民产业培育提升年。舟曲以从岭藏鸡、中华蜂、中藏药材、核桃、桑蚕等5个富民产业规划为引领,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动农牧业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分散布局向集群发展转变,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产业扶贫和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实现“户有增收项目、村有致富产业”目标。

如何让“一潭死水”变为“活水”?舟曲县瞄准短板、对症下药,科学融合生产要素、创新整合机制,把农村土地、林地、房屋、人力等重新整合、科学优化,由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在征得群众支持同意的基础上,由村委会牵头与生产要素使用者签订协议,统筹规划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统一管理、优化配置、流转开发、集约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户增收。

目前,舟曲县结合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退出,已确定了州、县两级示范点,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通过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破解难题和积累经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为在舟曲县全面推开“一户一策”结合“三变”改革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舟曲县通过“一户一策”+的“七结合”模式,让昔日的山乡焕发出无限生机,也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活力。(何龙 李建舟)

相关知识

舟曲创新落实“一户一策”有实招——“七结合”走出精准脱贫新模式
【决胜脱贫攻坚】甘谷:精准“滴灌”浇开山乡“致富花”
湘乡市: 精准“滴灌”浇开就业扶贫幸福花
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公告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花所镇“四抓四促”全面推进春季农业生产工作
在新征程中接续奋斗——岳阳经开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纪实
扶贫先扶志 云霄县精准“滴灌”催生幸福花
发挥协同创新优势 科技助力攻坚克难
精准“滴灌”催绽幸福花
湖北省麻城市:聚焦“花经济” 做好“花文章”

网址: 舟曲创新落实“一户一策”有实招——“七结合”走出精准脱贫新模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657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春天家里宜多草少花
下一篇: 为什么我们天生惧怕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