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李谋(北京大学东语系)

佛教始创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子乔达摩o悉达多苦于无法排解人世生老病死等种种烦恼,又不满当时的婆罗门教的限制束缚,遂于29岁时出家修行。35岁时在菩提树下悟道得法。他成佛后,四出云游说法,教化有情众生,组建僧团,创立佛教。人们尊称得道的悉达多王子为释迦牟尼、释尊或佛陀,即佛教之教主。他悟道正果的法即佛教之教理。在释尊教化下还有了一批追随者弟子僧伽,即佛教之教团。自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教遂立。

佛教的分期有多种说法。我们认为如下分期法较为合理。即:佛教自释尊创立开始到他入灭后百年的第二次结集之时为原始佛教期。从第二次结集时开始释尊的弟子们对释尊定下的律有了不同的理解,逐渐形成了许多派系,直至公元三世纪龙树时为部派佛教期即小乘佛教发展期。龙树至公元七世纪法称时为大乘佛教发展期。自法称时起为密教时期和佛教的衰微期。1 据考释尊在世时已有了少数成文可诵的佛教律藏经典。在释尊80岁涅槃入灭后,弟子们为了忆颂他的教诲,先后几次召集一批大德长老举行结集。到了公元前3世纪第三次结集时佛教的经(释尊及其弟子们宣讲的佛教教义)、律(释尊为他的弟子僧团制订的法则规矩)、论(对佛教教义的阐释论证)三藏--佛教的典籍经文全集才真正定型。由于后来发展成的教派不同,三藏经文也有了某些不同。主要有巴利文三藏(上座部南传佛教或俗称小乘佛教三藏)、梵文三藏(北传佛教,即大乘佛教三藏)等。再以后才出现了不同文字译成的三藏经。而佛教的三藏经文常常是利用通俗的故事、生动的语言来阐明论点的。所用文体也很丰富,有韵文诗歌体,有白话散文体,也有韵散杂糅体。所以说三藏经就是最初的最基本的佛教文学作品。

巴利文三藏从南印度传向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南部以及中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今日盛行南传佛教地区。这一地区的佛教文学与源于印度本土的巴利文三藏并不完全相同,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且影响甚大。

佛教传入上述地区是有一个过程的。公元前3世纪以前,佛教只在印度境内传播。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时国势大盛,在信仰方面他立佛教为国教,且独尊上座部教派。为了巩固他的统治,进一步扩大他的势力范围,还在组织了第三次结集之后,派出一批大德高僧分率九个僧团,到印度境内边远地区和印度毗邻各国传播佛教。阿育王首先派其子摩哂陀长老等率僧团去锡兰(当时称为楞伽国,即今日之斯里兰卡),又派须那迦长老、郁多罗长老率僧团去金地(即今日缅甸与泰国南部一带),派摩诃勒弃多长老率僧团去臾那世界(即今日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北部和中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这就是上座部佛教传入这个地区的开始。公元1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在印度境内开始兴起。随着印度境内王族争霸,一些王族不得已流亡国外寻求发展,在东南亚一带建立了一些国家或王朝,他们同时也带来了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后来密教教派也传入了这个地区。使得早已传入上述地区的上座部佛教一度势力大减,趋于衰落。十二、十三世纪时上座部佛教又在这一地区复兴,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其影响也渐渐深入各个领域,直至今日。

随着佛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作为佛教经典的三藏经,尤其是巴利文三藏在这一地区传播开来。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除有原文(即巴利文或梵文三藏)流传外,在这一时期的后半段有些地方也有将巴利文或梵文作为自己民族的记载工具,并创造出某些佛教文学作品的。因为上座部佛教在这一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时间更长,所以巴利文更多地被人们所用。在巴利文以及南印度文字的影响下,这一地区许多民族才先后创造出自己民族的文字。用巴利文写作的有斯里兰卡的《岛史》、《大史》、《千篇故事集》,泰国的《清迈五十本生》等 。

公元前1世纪斯里兰卡伐多伽摩尼o阿巴耶在位期间,500大德高僧在斯里兰卡中部小镇玛德勒举行了历时三年余的第四次结集,将全部巴利文三藏原文和用僧诃罗语写成的注疏刻在贝叶之上。2 公元5世纪中期印度境内巴利文三藏散佚,佛教大师佛音长老专程到斯里兰卡,将僧诃罗语三藏注疏等又译回巴利文,带回印度。途中还曾在缅甸的南部停留,巴利文三藏注疏等再次传入这一地区。尤其是《本生经》(即佛本生故事)得以更加广泛传播。3

《岛史》成书于4世纪,作者不祥,从语言风格不一、内容不够连贯来看,并非一人所写。全书22章,皆为叙事诗。写了释尊生平、佛教建立、第一、二、三次结集(尤其对第二次结集内容记载尤祥)和斯里兰卡初期的历史。4

《大史》成书于5、6世纪,作者为斯里兰卡的摩诃那摩长老。全书用史诗体写成,共37章。写了印度和斯里兰卡早期佛教传播与发展史。后来又有人写了《大史》的续篇《小史》,记叙其后斯里兰卡王朝兴衰与佛教的发展直至17世纪。学者们往往将两者统称为《大史》。5

《千篇故事集》成书于公元1世纪前后。是当时斯里兰卡学者仿照《本生经》的写法,用僧诃罗语写成的一部故事集,含故事94个。公元5世纪罗陀波罗长老将其译成巴利文。14世纪初吠提诃长老又对巴利文译本进行了加工润色,并增加了9个故事,改名为《趣事河》。14世纪末达磨揭蒂又将该书故事增加到155个,再创作为《妙法庄严》一书。6

《清迈五十本生故事》成书年代至今仍考察不清,由清迈一高僧仿照《本生经》的写法用巴利文写成。流传至今的传本颇多。据考,故事原型多是清迈一带民间故事。该书所述故事在南传佛教地区影响较大。7

11世纪以后,上述南传佛教地区各民族文字逐步成熟,上座部佛教在这一地区重新振兴并逐步取得主导地位,该地区的佛教文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不再用巴利文或梵文写作,而改用本民族文字。大多是从用本民族文字翻译注疏三藏佛经开始的。进一步阐释佛教教义传道弘法。如:柬埔寨在上座部佛教传入大盛时就兴起过"解经文学"。缅甸、泰国也曾有过不少高僧名士写过一些佛经注疏。再如:12世纪末斯里兰卡作家古鲁卢高弥所作《法灯》就是《大菩提史》的注疏,系统阐明了佛法要义。他的另一部作品《甘露》则对释尊的生平分阶段地进行了仔细描述等等。后来所用形式更加多样,有的用散文,有的用诗词,以佛经故事为素材进一步拓展发挥。或为阐明教义弘法,或为借古喻今论事,使得这一地区各国各族的佛教文学更加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色。

但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巴利文经藏《小部》十五部经书中的第十部经书《本生经》。《本生经》人们又多称其为《佛本生故事》。实际这些故事绝大多数本来是印度民间流传的故事,释尊为了生动地宣讲佛教教义,将这些故事与自己的前世挂钩。后来弟子们将他讲过的547个故事集中起来编成了《本生经》。原文用巴利文书写,其中人生357个、神生65个、动物生175个,故人们常统称为五百五十本生故事或五百本生。开始这些故事的传播是从讲经布道者开始的,口耳相传,逐步为许多人知晓。后来有的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把这些故事表现出来,保留在佛塔寺庙之中。至今世上某些古佛塔寺庙里保存的壁画浮雕等就是证明。也有用真人表演形式进行宣传的。如我国名僧法显就曾记叙过5世纪初他在斯里兰卡所见到过的这种简单演出,他写道:"王使夹道两旁作菩萨五百身己来种种变现:或作须大拏,或作赕变,或作象王,或作鹿马。如是形象,皆彩画庄,壮若生人。"又如缅甸现代著名作家吴登佩敏在一篇文章中也这样写过:"我们小时候,每逢区里作佛事……还能看到大车剧。所谓大车剧就是每辆大车上表演一幕戏,四五辆大车就可组成一部戏了。可能是沿袭蒲甘时期佛塔中一块釉片砖画表现一幕,四五块砖画表现一部本生故事的方法,用到大车上了。"8当这些国家、民族的书面文学出现以后,有的用本民族的文字译出了《本生经》或其中个别故事。有的则把佛本生故事作为写作素材进行再创作。在南传佛教地区先后出现过多种《本生经》译本,有各种不同文字的全译本、节译本、选译本、单篇译本外,还有缩写本、扩写本、改写本等等。像我国傣族五百五十阿銮故事据考就全部(有人认为只是部分)源自《本生经》。9 尤其是《本生经》中某些情节曲折动人的故事更成为各国各族文人墨客反复采用的写作素材。这些故事也成了这一地区妇孺皆知的故事。比如《本生经》第547号故事,即最后一个故事《须大拏本生》,说的是释尊前世曾是一位极其大度乐善好施的国王,他的名字叫须大拏(按当代音译,也有译作维丹达亚的)。他为了避免国内动乱造成生灵涂炭,宁愿自己抛弃荣华富贵和王位到林中修行。最后甚至连自己的骨肉子女、心爱妻子也可忍痛舍给他人。这个故事在上述地区各国各族几乎都有单译本。还有不少以此为素材创作的作品。比如:缅甸先后就有过以这个本生故事为题材的长诗4部、剧作1部。10 1482年泰国阿瑜陀耶王朝时僧俗学者曾奉命集体据此故事情节,用巴利文、泰文相间写成一部长诗《大世词》(巴利文为原文,紧随其后的泰文是译文,两者逐行相间写成)。17世纪帕昭松探国王在位时,为了便于一般百姓理解该诗内容,又命大臣们重写此诗,名为《大世赋》。巴利文照录,一段巴利文原文结束后,紧随其后是一段泰文的译文,逐段相间写成。后来还有不少作家也根据《须大拏本生》写出许多诗作,人们统称为《讲经大世诗》。泰国人习惯在做佛事时诵读此诗,而且认定凡能在一天之内连续聆听完这部长诗者就行了大善,积了大德。所以这部长诗在泰国非常有名11。我国傣族故事《维先塔腊》实际就是《须大拏本生》的傣文译作12 。又如《本生经》542号故事《大隧道本生》讲的是:释尊前世是一位智者,虽然他才7岁,却能连续判明人们难于解决的19个疑难问题,于是被国王任命为重臣。这个故事也是东南亚人民熟知的故事之一。老挝有一部流传极广的故事集《玛诃索德》其实就是这个本生故事的老挝文译本。13 再如《本生经》531号故事《拘舍本生》讲拘舍王子心地善良,多才多艺,但其丑无比。他的王妃帕巴沃蒂却是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绝代佳人,且性格高傲,根本看不上拘舍。拘舍终于以他的勤劳、智慧与勇敢赢得了帕巴沃蒂的芳心和纯真的爱情。斯里兰卡僧诃罗语诗歌中最杰出的作品,由15章770颂写成的长诗《皇冠宝石诗》就是用这部本生素材重新创作而成的。14 东南亚还有不少作品是综合多部本生故事的内容写成的。如:柬埔寨的长篇诗歌《真那翁的故事》有十二集之多,讲述释尊前世曾是国王、婆罗门、商人、妇女、大象、猴子时的善行。是综合许多佛本生故事编写而成的,塑造了一个新主人翁形象15。斯里兰卡的著名散文诗《皈佛》是博采佛经内容引用多部本生故事写成的。16 同样,号称为缅甸第一部小说的《天堂之路》也是将多个本生故事融会在一起写成的。17 由于佛经故事传播甚广深受佛教徒的喜爱,所以仿照者也大有人在。上文所述斯里兰卡的从《千篇故事集》而《趣事河》,再到《妙法庄严》都是按《本生经》写法写成的。曾被缅甸贡榜王朝敏东王作为伪经付之一炬的《清迈五十本生故事》更是模仿得惟妙惟肖令人难辨真伪。以巴利文三藏为基本源头发展起来的佛教文学在南传佛教地区封建王朝时代(11世纪至19世纪中叶)曾在文坛占据主导地位兴盛一时。到了近现代这种兴盛之势才不复存在。

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南传佛教地区大多已不再是封建王朝时代。佛教的社会地位有所变化。佛教文学不再像以前那么兴盛,纯佛教文学作品已不多见。但因佛教已深入人心,所以佛教与佛教文学的影响仍无所不在。

以颂扬佛陀释尊,阐释佛教教义,弘传佛法精髓为目的纯佛教文学作品。如:斯里兰卡近现代著名诗人S o 玛亨德(1901-1951)就曾写过不少歌颂佛教古迹的诗歌,他的描绘金鬘大塔历史的长诗《金鬘诗》竟长达351节。斯里兰卡另一著名作家马丁 o 魏克拉玛辛诃(1891-1976)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在晚年写的一部传记体中篇小说《轮回的解脱》中,将释迦牟尼写成了一个具有伟大品格的历史人物。18

作者并不一定是有意识地弘扬佛教,只是借用佛教典籍中的故事作为素材进行创作者,我们也可举出不少实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缅甸戏剧空前发展,一些文人写了不少供剧团演出,且可供人们阅读欣赏的剧本,这些剧本的素材大多是取材于佛本生故事的。著名缅甸现代作家德钦哥都迈(1875-1964)早期创作生活中也写过这类剧作80余部。19 再如:号称斯里兰卡"小说之王"的阿 o 西尔瓦(1892-1957)1941年曾发表一部长篇小说《月光》,写的是一豪门子弟失恋后厌弃城市生活避居偏远小村,在一农家当长工,最后终以其勤劳勇敢赢得了房东美貌女儿的芳心。仔细分析这正是取材于《本生经》第531号故事《拘舍本生》的情节。斯里兰卡另一著名作家萨拉特江德拉(1914- )1956年曾写过一部在斯里兰卡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剧本《玛纳梅》。剧情大意是:玛纳梅王子从师学艺艺成后,携新婚王妃--老师的女儿回国。途中遇正在行猎的维狄王。维狄王见玛纳梅王妃美貌绝伦,欲夺之,遂与玛纳梅王子厮拚。玛纳梅王子不慎手中宝剑落地。王妃捡起,却将剑柄递给维狄王。维狄王顺势拿起宝剑将玛纳梅王子杀死。王妃甘愿随维狄王而去。维狄王见王妃如此忘恩负义见异思迁,便弃她而去。20 实际这个故事原型就是《本生经》第374号故事《小弓术师本生》。

因为佛教已是这一地区人们现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不少作品也联系到佛教相关的某些内容。比如:缅甸著名作家德班貌瓦的小说《穷乡僻壤》、佐基的小说《他的妻》等等都涉及到和尚问题。当然,有的作家甚至会因此招惹到麻烦。像缅甸现代著名作家吴登佩敏1937年曾写过一部无情鞭鞑披着袈裟的色鬼并狠狠嘲讽了那些狂热的善男信女的《摩登和尚》,顿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狂热的教徒们到处围攻谴责作者,直到作者表示道歉才了事。21 在泰国1886年功姆銮皮期巴里察贯模仿英国小说写成了一篇名为《沙奴的回忆》的短篇小说,被誉为泰国第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本身并没有涉及佛教问题,但因为小说一开始在交代故事发生地时用了一个曼谷著名的真实佛寺的名字,该寺主持方丈大为光火,闹得社会上沸沸扬扬,最后还是泰国国王下了手谕,风波才算平息。22

佛教的价值观、道德观深入人心,所以在不少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被誉为缅甸第一部现代小说的《貌迎貌玛梅玛》(中译本名为《情侣》)虽然很明显是受到法国大仲马《基督山伯爵》的直接启发和影响,但是主题思想却完全是佛教观点了。作者詹姆斯o拉觉(1866-1920)在书的开头写道:"故事是真实的,而且很像菩萨的过去生萨那伽王的经历,在遇到重大灾难的时刻,能够像个真正的男子汉那样坚忍不拔地奋斗。……这是所有渴求知识的人和良家子弟所应知道并值得记取的。" 我们知道萨那伽正是《本生经》539号故事中的主人公。缅甸最受读者欢迎现代作家之一的摩摩茵雅(1944-1990)的许多作品中都蕴涵着佛教哲理。她自认为最好的代表作《玛杜丹玛莎意》中主人公就是两次削髮为尼两次蓄髮还俗命运多舛的妇女,最后的出路还是出家修行。再如:泰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在泰国1900年出现了第一部西方现代小说的翻译作品《复仇》,不久就出现了泰国作家自己写的第一部现代小说《解仇》,极力宣扬佛教的忍让宽恕精神反对复仇。23 泰国早期现代文学中以国外为背景写小说的开拓者是蒙昭o阿卡丹庚o拉披帕(1905-1932),他1929年发表了极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人生戏剧》。从作者选择的这个作品名字也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生是一出无常的戏剧。这与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有着某种关系的。24 还有不少作家把维护佛教传统与民族独立斗争大业结合在一起。比如:缅甸现代著名作家德钦哥都迈就明确说过:"我要用我的诗歌,使我们的缅甸、使佛祖的宗教大业发扬光大!"25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文学也传入了南传佛教地区。当上座部佛教确立了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之后,巴利文三藏就更深入地在这一地区传播开来。

开始只是出于传播佛教的目的,借用巴利文原著而已。随后出现了本地人士运用巴利文写作的佛教文学。其后出现了本地本民族各种文字的佛经译本,尤以《本生经》的译本最多,影响最大。再后又出现了一些模仿《本生经》的作品或借用本生故事改写的作品。当然有些改写的作品,其目的已经不是有意识地明确地为了传播佛教而写了。

随着佛教文学在这一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其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范畴之内。

(一)语言文字的影响。南传佛教地区(斯、缅、泰、老、柬、越南南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国以及原生活在越南南部的占婆,我国西南傣族等族无一不是曾经借用巴利文作为他们的记载工具的。后来他们的文字也都是借用印度南部字母开始创造出来的。且至今都有不少巴利文借词,尤其是佛教方面的词汇。不仅如此,这些国家或民族的语言中还存在着不少典故或成语都是源自佛经的。

(二)文学创作手法方面的影响。

1.人们最早翻译佛经是用原文与译文相间写出的办法。即使是译一句话,也是按每个词分译后,再把它们连缀在一起写成的。各国各族无不如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译经文体。直到后来为了使一般读者容易理解,有的才用一段原文一段译文相间办法写成。这就是泰国《大世赋》出现的原由。

2.韵散杂糅体。南传佛教地区作品中大多有一种韵散杂糅体。这种文体实际也源自佛教文学。《本生经》原典中只有偈陀颂诗,今日流传于世的是公元5世纪佛音长老从僧诃罗语三藏注疏重新译回巴利文的《本生经注疏》。这部著作就是用韵散杂糅体写成的。由于佛本生故事传播甚广,这种韵散杂糅体也成为这一地区古代文学中重要文体之一。就是在近现代文学中也有实例。典型的例子有:缅甸作家德钦哥都迈就曾创造了一种诗歌与散文相间写成的杂文体取名为"注",诸如《洋大人注》、《猴子注》、《狗注》、《孔雀注》、《咖咙注》等,分别讽刺洋人、英帝国主义者、卖国求荣的走狗,歌颂爱国民族精神、抗英农民起义。

3.框架式或连串插入式的结构,即大故事中套小故事或系列故事。佛本生故事就是典型的这种系列故事。这种文章结构通过各种途径已传遍世界各地。南传佛教地区也不例外,像泰国的《清迈五十本生故事》、老挝的故事集《休沙瓦》和柬埔寨的古典长诗《真那翁的故事》等都是。

(三)哲学观、道德观、价值观方面的影响。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因果轮回,善恶有报。佛教的哲学观、道德观、价值观也通过佛教文学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南传佛教地区的文坛。这种例子真可谓俯拾皆是。在这一地区的古代文学中尤为明显。众所周知这一地区古代文学中主要是两大类:佛教文学和宫廷文学。而宫廷文学也同样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因为这一地区盛行上座部佛教,有的国家上座部佛教是国教;在有的国家或地区上座部佛教虽不是国教,但也有着极其特殊的崇高地位。所以佛教思想无所不在。到了近现代这一地区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大大丰富了,但仍有不少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影子。总之,可以说佛教思想一直是这一地区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之一。影响了许多作家创作时的主题取向。这还影响到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比如:教育、艺术等等。我们还可以预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影响仍将继续存在,绝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殆尽。这种影响甚至还会进一步影响到现代化的进程。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宗教既可促进现代化的进程,又可能成为现代化的障碍。佛教也是如此。只要处理得当,佛教和佛教文学对南传佛教地区的现代化还是可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

1 《印度佛教史》圣严法师编述,福建蒲田广化寺出版,42页。
2 季羡林主编《东方文学史》上册,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版,242页。
3 梁立基、李谋主编《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9月版,241页。
4 《东方文学史》上册,242页。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2月版,522页。
5 《东方文学史》上册,243页。《宗教词典》,47页。
6 《东方文学史》上册,243页、626页。
7 《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254-267页。
8 《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244-245页。
9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傣族文学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5月版,231-232页。
10 《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246页。
11 栾文华著《泰国文学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3月版,17-18页。
12 《傣族文学简史》,,213页。
13 《东方文学史》上册,656页。
14 《东方文学史》上册,628页。
15 《东方文学史》上册,662页。
16 《东方文学史》上册,625页。
17 姚秉彦、李谋、蔡祝生编著《缅甸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57页。
18 高慧勤、栾文华主编《东方现代文学史》下册,,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版,1047-1054页。
19 《缅甸文学史》,198页。
20 《东方文学史》下册,1344-1345页。
21 《缅甸文学史》,218、221、250-251页。
22 《泰国文学史》,154-157页。
23 《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250页。
24 《东方现代文学史》上册,568-569页。 25 《东方现代文学史》上册,499页。

相关知识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药学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植物环境表观遗传学实验室招聘实验室管家/助理研究员
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奇幻文学
牡丹文化研究中心
筑牢沟通世界的文学之基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程巍
北京大学校史馆
花与文学
《山花》刊发长篇小说《流俗地》获第三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

网址: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6709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打造丰富多样的花草植物园:揭秘各
下一篇: 刘徽简介 魏晋武帝期间伟大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