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专家呼吁引入“整合思维” 应对真菌感染。现场图
【新民网·最新报道】 近年来,免疫缺陷患者尤其是HIV/AIDS患者、器官移植者、免疫制剂使用者和肿瘤化疗接受者等的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此类患者并发的各种感染是影响其预后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其中真菌感染占了很大比重。然而临床上,真菌感染检查往往被忽视,治疗也缺乏规范。由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联合主办的首届免疫缺陷与真菌感染高峰论坛暨真菌实验室检测学习班在上海举行,专家们就如何应对免疫缺陷人群真菌感染建言献策,呼吁引入“整合思维” 应对真菌感染。
老龄化社会、肿瘤发病率上升,免疫缺陷人群的增加,真菌感染发病增加。其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不断升高,侵袭性深部真菌感染可以侵入心肝脾肺肾脑等多脏器,死亡率高达30%-90%。免疫力低的老年人真菌感染,轻则上呼吸道感染,重则可能发生全身播散性的感染。但部分医生对真菌感染尚不重视,无法及时正确诊断,造成真菌感染慢性化,严重影响健康,甚至死亡。住院艾滋病病人几乎都有真菌感染,其中深部感染占到一半以上。
真菌感染发病增多,临床和研究都面临巨大挑战。沪上著名传染病专家、上海市公卫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表示,新病原体不断涌现,其流行规律尚不明确,致病机制复杂,给真菌病的防控带来巨大挑战;在临床诊治方面,真菌病早期诊断率相对较低,确诊手段较少,病死率持续升高;此外,真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临床可选抗真菌药物有限,亟需探索建立新的治疗干预策略。
如何破解三大挑战,已成为各路专家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引入“整合思维”在会上得到广泛共识。“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合理用药是治疗疾病和抢救生命的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真菌病学专家廖万清希望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病原学方法的整合,与传统的形态学、生化检测互为补充,为各种侵袭性感染真菌病原体的检测和鉴定提供快速、有效的途径。
国内肾移植专家、公卫中心主任朱同玉教授同意“整合思维”应对真菌感染。在他看来,实体器官移植术后,更容易出现相关真菌感染,而且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影像学表现非典型性、真菌培养阳性率低、实验室试验假阳性率较高等特性,使得真菌感染后早期诊断困难,容易延误治疗时机。“必须做到积极预防、合理选药、及早预判、及早治疗基础上,完善医院卫生环境、杜绝医疗产品污染、防止受者和供者来源的污染等整合各类资源和措施,才能有效避免真菌感染。”朱同玉教授说。
此外,现有抗真菌药物显著的毒副作用与日趋上升的耐药性,是困扰侵袭性真菌病临床治疗的一个棘手问题。为建立新型安全高效的抗真菌干预策略,廖万清的科研团队整合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研成果,在免疫干预及纳米药物研发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下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李若楠)
相关知识
病死率高、诊断难、感染趋势上升 专家呼吁:重视侵袭性真菌病识别与诊疗
真菌感染预防与治疗
中流砥柱,破局纾难——预防后突破性真菌感染的诊疗策略
2024中国真菌感染管理政策解读
真菌感染是什么症状
真菌感染的概述
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印度:多种致命真菌感染呈上升趋势,控制措施不力或是主因
植物精油缓解抗生素耐药研究现状
治疗真菌感染诊断先行 全面提升我国真菌病检测能力
网址: 真菌感染增多重则危及生命 专家:耐药等问题亟待解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72489.html
上一篇: 家里养了很多花花草草,可能是花 |
下一篇: 赤霉病污染大麦作物中结合态脱氧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