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刘正印教授:​Covid

刘正印教授:​Covid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ronavirus disease-19,Covid-19)在全球大流行,其合并或继发细菌/真菌感染成为患者重症化,甚至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中是否需要抗菌治疗,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成为Covid-19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

2023年6月4日在第十六届北京感染病和肝病论坛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刘正印教授分享“Covid-19与细菌/真菌感染”。感染前沿特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Covid-19是病毒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肺炎表现,早期不合并细菌感染,后期可能合并细菌感染,而真菌感染往往出现在疾病更后期。因此,不推荐Covid-19患者常规使用抗生素。但在临床实际中,很多Covid-19患者都使用了抗生素。病毒性肺炎的抗细菌治疗存在很多问题,如果继发细菌感染而未及时治疗,疾病加重将导致死亡。

Covid-19诊治过程之中需要考虑抗细菌治疗?

Covid-19合并细菌感染和继发感染荟萃分析多来自于中国的数据,显示合并细菌感染的数量较少,而Covid-19重症细菌学检出率高,在所有患者中占10%,重症患者占41%,因此重症患者与非重症患者在细菌感染治疗中的方案是截然不同的,考虑的病原菌也是不同的。

Covid-19死亡患者约50%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脓毒症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可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Covid-19诊治过程之中需要考虑抗细菌治疗。

Covid-19诊治过程之中是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Covid-19合并细菌感染和继发感染荟萃分析显示,大多数病人接受了抗生素治疗(71.9%,95%CI 56.1-87.7%),而实际继发感染仅14.3%,共感染仅3.5%;可见住院Covid-19患者细菌共感染相对少见,大多数病人不需要抗生素经验治疗。可见,Covid-19诊治过程之中没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Covid-19抗菌治疗的科学与艺术?

01、新冠肺炎(NCP)

诊断:任何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必须依赖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潜伏期: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 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病例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值的注意的是,部分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重症患者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ARDS、脓毒性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亦可发生新冠病毒性脑炎、嗅觉丧失、心肌炎、肾损伤、皮损损害。 实验室检查: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多为一过性);部分危重者可见肌钙蛋白增高;有报道称63%出现蛋白尿,17%和27%肌酐和尿素氮升高,100%肾脏放射学异常;多数患者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PCT)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病毒性检查:抗原+抗体(怀疑诊断后才开具)。 影像学检查:

02、流感合并/继发细菌肺炎的临床特点

流感早期合并(co-infection)细菌感染:起病急、病情重、高热持续不退、抗病毒无效;发热后2-4天出现黄浓痰;影像学GGO、叶段实变或坏死;核心病原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有增加趋势。

流感后继发(secondary)细菌性肺炎(HAP/VAP):通常在起病5-7天后出现病情反复(此时病毒滴度和发热可能处在消退阶段),表现为再发热(双峰热)或热度增高,伴浓痰+/-胸痛,严重者呼吸困难、休克;胸部影像学以叶段实变或坏死性肺炎;病原体符合院内肺炎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03、流感合并/继发细菌感染相关研究的启示

1918-1919年西班牙H1N1流感死亡病例及死亡研究发现,直接死因可能是细菌二重感染;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1968-1969年香港H3N2流感常见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2009年甲流常见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季节性流感和流感大流行中肺炎链球菌均为最常见致病菌。

重症流感共感染发生率以及病原学变化趋势:重症流感合并“非病毒”感染呈现上升趋势;核心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率保持相对稳定:其他致病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如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曲霉。 美国35个ICU 683名2009H1N1进行为期1年队列研究显示:207例入院后72h出现细菌感染症状,起病时间为5.2d(0.3-10.1d),提示疾病早期是没有细菌感染的,在5天后出现细菌感染症状。 一项针对新冠肺炎的荟萃分析发现,PCT升高(≥0.5ng/ml)的患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PCT升高可能与合并细菌感染有关;因此,PCT有助于识别新冠肺炎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04、Covid-19抗细菌治疗问题

1周左右是关键节点,需综合考虑发病时间、病情进展、PCT等,参考病情严重性决策是否进行抗菌治疗。发病时间+影像学特征+PCT可辅助临床决策。  

(1)轻症/普通Covid/无明确细菌感染证据不建议使用抗菌药物   PCT正常范围<0.05ng/ml;当PCT达到0.5ng/ml,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则全身性细菌感染性可能性高,要密切随访;当PCT水平达到2ng/ml时,基本都为严重脓毒症;当PCT水平达到10ng/ml时,几乎均为感染性休克。

(2)进展期需要评估是否合并和或继发细菌感染

(3)重型及危重型,如评估存在合并或继发细菌、真菌感染时可使用抗菌药物 重症者往往病程已经超过5-7天,多存在细胞免疫抑制,部分患者较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入住ICU,接受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等抢救措施,都是继发细菌、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05、真菌治疗

目前Covid-19并发侵袭性霉菌感染的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CAPA患者血清GM阳性率低于IAPA患者,BALF-GM有助于建立早期IPA诊断;重症Covid-19患者纤支镜下发现斑块、伪膜或溃疡病变提示CAPA可能;Covid-19合并肺毛霉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综合影像、镜检/培养和PCR可建立诊断;厚壁空洞、鸟巢征和反晕征高度提示CAPM,气道标本镜下发现宽大无分隔菌丝可建立早期诊断。

小结

Covid-19存在混合感染(共感染)和继发感染问题需要关注;谨慎解读Covid-19/继发细菌真菌感染的研究结果,关注方法学、混合vs继发、院内肺炎(HAP vs VAP)以及真菌感染问题;研究表明Covid-19治疗中存在过度使用抗生素问题;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抗细菌真菌药物考验综合能力,综合发病时间+影像学+PCT+病情严重性综合评估可以辅助临床决策。  

专家简介

刘正印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院内感染(各种病原菌引起的感染,包括艾滋病的各种机会性感染),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药物治疗等,抗感染药物的临床药理。

 擅长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疑难杂症诊治,尤其是各种复杂的细菌性感染和真菌感染的诊治。先后发表文章60余篇,参与撰写学术著作7部。 院外任职有: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委员、北京感染病分会委员、《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编委、《中国真菌学杂志》、《临床肝胆病学杂志》、《临床合理用药杂志》、《中国医刊》和《中国临床医生》编委、《中华内科杂志》通讯编委。

整理/感染前沿 审校/刘正印教授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相关知识

11月15日讲座——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正君教授:计算光学成像技术
暨南大学刘永连教授来院讲学
【学术报告】刘星月教授莅临我院开展学术交流
刘晓静广西艺术学院教授一对一授课:无穷动、兰花花叙事曲
喜报!东华理工大学刘云海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刘清涌带我走上养兰路”
祝贺!刘燕教授团队国际登录芍药新品种10个
新型生物杀虫剂印楝素的应用
郑州大学刘慧瀛教授为我校作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跨校会商案例督导
印楝制剂对西花蓟马的忌避作用

网址: 刘正印教授:​Covid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7372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遗传:细菌、真菌和动植物的泛基因
下一篇: 未来属于真菌时代: 为什么真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