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本章的目的要求是了解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掌握细胞的结构,了解细胞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熟悉细胞壁的层次,了解纹孔及胞间连丝,掌握细胞壁的特化,掌握本质化、木栓化的鉴别方法,了解角质化、粘液质化和矿质化。
     掌握细胞后含物的种类。掌握淀粉粒、草酸钙结晶的形态及鉴别方法。了解菊糖、蛋白质、脂肪、脂肪油和碳酸钙结晶。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形状:多样,随植物种类,存在植物体的部位和执行机能不同而异。
     ①游离或排列疏松——呈类圆形、椭园形和球形。
     ②排列紧密——多面体形或其他形状
     ③支持作用——壁常增厚,纺锤形、圆柱形等
     ④输导——长管状
     一、原生质体Protoplast
     是细胞内有生命物质的总称,包括细胞质、细胞核、质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等,是细胞的主要部分,细胞的一切代谢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1、细胞质:(1)质膜:具选择透性和渗透现象
     (2)细胞器:质体、线粒体、液泡系、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核蛋白体、溶酶体。
     细胞器:是细胞中具一定形态结构、成分和特定功能的微器官,也称拟器官。
     光镜可观察到:质体、线粒体、液泡系
     电镜观察: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核蛋白体、溶酶体。
     质体: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成分和功能的,并且是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质体Plastid——叶绿体chloroplast、有色体chromoplast
     白色体leucoplast 直径约数微米
     叶绿体:叶、茎及长果绿色部分,根一般不含。含四种色素,A、B、胡萝卜素、叶黄素。
     有色体:色素主要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呈黄、橙红或红色(色素两者比例不同,颜色各异)。功能是聚集淀粉和脂类,在花与果实中吸收昆虫和动物传粉和传种。
     白色体:不含色素,无色,形状:圆形,椭圆形、纺锤形。
     位置:不暴光的组织(块茎、块根),也有在叶中。
     功能:积累贮藏物质,造粉体——合成淀粉,蛋白质体——合成蛋白质,造油体——合成脂肪和脂肪油。
     △叶色与叶绿素关系:
     叶色与四种色素比例有关,叶绿素占绝对优势,叶呈绿色,叶绿素下降,叶呈黄或橙黄色,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叶绿素A与B的含量有别。
     阳生植物,叶绿素含量小,A/B值大,充分利用直射光下的红光
     阴生植物,叶绿素含量大,A/B值小,充分利用散射光下的蓝紫光
     叶素素A在红光部分吸收带宽,B则在蓝紫光部分吸收带较宽
     紫外←紫、蓝、绿、黄、橙、红→红外
     400nm 800nm
     △有色体与色素的区别
     有色体 有一定形状,细胞质中,黄色、橙色、橙红色、脂溶性、不受PH影响
     花色素(花青素、花黄素)均匀分布 细胞液中,红色,蓝色,紫色,水溶性,随PH变化。
     △质体比较表
       
     △质体转化关系
     胡萝卜、白萝卜→变绿
     番茄果实 由白→绿→红
     辣椒 由绿→红
     线粒体mitochondria—
     形状:颗粒状、棒状、丝状或有分枝的细胞器
     大小:比质体小,一般直径0.5-1.0um,长约1-2um,光镜下仅见外形
     结构:两层膜
     功能:是细胞中物质氧化(呼吸作用)的中心。
     液泡vacuole
     植物特有。变化:先小而多,随细胞成长,变大,融合占细胞90%
     功能:调节细胞渗透压,在维持细胞质内环境的稳定方面起着主要作用。
     组成:液泡膜、细胞液——糖类、盐类、生物碱、苷、单宁、有机酸、挥发油、色素、树脂、草酸钙结晶。
     2、细胞核nucleus
     数目:高等植物通常单核,藻类、菌类有双核、多核,花粉囊绒毡层在成熟期也有双核,乳管有多核。
     大小:直径一般10-20um,苏铁受精卵核达1mm,真菌有的核仅1um。
     组成:核膜nuclear membrane
     核液nuclear sap
     核仁nucleolus
     染色质chromatin—当细胞核行将分裂时→螺旋状扭曲的染色质丝→棒状染色体chromosome,含有DNA、Pr、RNA
     二、细胞后含物和生理活性物质
     是细胞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属非生命物质
     一类是后含物——为贮藏物质或废弃物质,以成形或非成形形式分布在细胞质或液泡内。
     另一类是生理活性物质——是对细胞内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活动起调节作用,含量少、效能高。
     1、后含物ergastic substance
     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非生命物质统称。
     (1)淀粉Starch——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长链化合物。
     产生:叶绿素(光合作用)→淀粉(分解)→葡萄糖(转运)→贮藏细胞(造粉体)→淀粉粒
     分布:薄壁细胞中,尤以各类贮藏器官更为集中,如种子胚乳、子叶、块根、块茎、球茎、根茎等更为丰富。
     淀粉粒结构形成:造粉体在形成淀粉粒时,由一个中心开始,由内向外层层沉积,中心即脐点(hilium),层层沉积,出现层纹(annular striation lamellae),因淀粉沉积时,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相互交替分层沉积,二者亲水性有异,遇水膨胀不一,显示折光上差异,而在光镜下观察到层纹。若用酒精脱水,层纹随之消失。
     形状:圆球形、卵圆形、或多角形、棒状(大戟),骨状等。
     大小:小者约3-5μm(大米),大者70-100μm(马铃薯)
     脐点位置与形状:位置居中(小麦、蚕豆),偏于一侧(马铃薯),
     形状有点状,裂隙状、分叉状、星状、可能由于淀粉粒脱水,脐点往往出现辐射状裂缝。
     类型:单粒淀粉simple starch grain——单脐点(极少数2个以上,如川贝),层纹环绕脐点。
     复粒淀粉compound starch grains——由若干分粒组成,每一变粒具2-多个脐点,每脐点有各自层纹环绕。
     半复粒淀粉half compound starch grains——有2-多个脐点,每脐点除有各自层纹外,同时有共同的层纹。
     成分:直链淀粉含水量较高,遇I显蓝色,支链淀粉含水量较低,遇I显紫红色,一般植物淀粉粒两类均有,则呈蓝紫色,糯米几乎全为支链——水装片。
     偏光显微镜观察——已糊化淀粉粒无偏光,未糊化有偏光。
     各种植物淀粉粒在类型、形状、大小、脐点位置等方面各具特征,可根据有无和形态,鉴定药材。
     (2)菊糖inulin
     成分:由果糖分子聚合而成,溶于水,不溶于酒精。
     观察时先将材料浸入乙醇中,一周后观察(切片)。
     分布:菊科,桔梗科,龙胆科,百合科部分植物,山茱萸果皮。
     形态:球形、半球形、扇形结晶存在于细胞内。
     检验:加10%α-萘酚的乙醇溶液,再加硫酸,显紫红色,并很快溶解。
     (3)蛋白质Protein
     贮藏Protein是化学性质稳定的非生命物质,在cell中呈固体状态,它与构成原生质体的活性protein完全不同。一般以糊粉粒aleurone grain状态存在于细胞中。
     糊粉粒——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外面有一层单位膜包裹,里面为无定形的蛋白质,基质或蛋白质基质中还含有蛋白质的拟晶体,球状体及草酸钙结晶。
     拟晶体:具有晶体和胶体二重性,因此称拟晶体,新教材直称蛋白质晶体。拟晶体有不同形状,但常呈方形。
     分布——在种子胚乳和子叶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时形成特殊的1-数层细胞(糊粉层)。
     检验——①在盛有Pr溶液试管里加数滴浓硝酸并微热,可见黄色沉淀析出,冷却片刻再加过量氨液,沉淀变为橙黄色,称Pr黄色反应。
     ②Pr遇碘液显棕色或黄棕色。
     ③Pr溶液加硝酸汞试液,显砖红色。
     ④Pr加硫酸铜和苛性碱的水溶液则显紫红色。
     马铃薯剥皮后会损失Pr,其方形蛋白质拟晶体存在块茎近外围的薄壁cell中。
     薄壁Cell淀粉中常夹有立方体的Pr拟晶体。
     小麦种子胚乳cell含有大量构造简单的球形糊粉粒,外有一层Pr膜,因而是无定形的Pr。
     葡萄种子细胞中,有1个大的和几个小的糊粉粒,其中大者内含草酸钙结晶。
     (4)脂肪fat和脂肪油fat oil
     成分: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脂。
     形态:在常温下呈固体或半固体的称为脂,呈液体的称为油。
     分布:通常呈小滴状分散在细胞质里,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常存在于种子里,有的种子所含脂肪可达种子干重45%—60%。
     功能:是贮藏营养物质中最为经济的形式,在氧化时能放出较多的能量。
     检验:①加苏丹Ⅲ试液显橘红色、红色或紫红色。
     ②加紫黄试液显紫红色;
     ③加四氧化锇显黑色。
     (5)晶体Crystal——草酸钙结晶和碳酸钙结晶
     ①草酸钙结晶Calcium oxalate crystal
     作用:草酸被钙中和,减少草酸对植物的毒害
     形状:无色透明,簇、针、方、砂、柱等形状
     单晶Solitary crystal——又称方晶或块晶,通常正方、长方、斜方,八面体、三棱形等,单独存在,也有呈双晶twin crystals(茛菪)。
     针晶acicular crystal——两端尖锐的针状,在cell中多成束存在,称针晶束raphides,多存在于含粘液的细胞中,如半夏、黄精、玉竹等,也有分散,如苍术。
     簇晶Cluster crystal;rosette aggregate——晶体由许多八面体、三棱形单晶聚集而成,通常呈球状或三角状星状,如人参、大黄、椴树、天竺葵叶、菊花等。
     砂晶micro-crystal;crystal sand——晶体呈细小的三角形,箭头状或不规则状,通常密集于细胞腔中。因此聚集砂晶的细胞颜色较暗,易与其它细胞区别,茄科植物。
     柱晶Columnar crystal;styloid——晶体呈长柱形,长度为直径的四倍以上,形如柱状,如射干等鸢尾科植物,淫羊藿叶、紫鸭跖草等。
     ②碳酸钙结晶Calcium carbonate crystal
     位置——多存在于叶表皮cell中,是cell壁的特殊瘤状突起上聚集了大量碳酸钙或少量的硅酸钙而形成,通常呈钟乳状,又称钟乳体cysyolith。
     分布——桑科、爵床科、荨麻科
     ③石膏结晶——柽柳叶
     靛蓝结晶——菘蓝科
     橙皮甙结晶——吴茱萸、薄荷叶
     芸香甙结晶——槐花。
     检验:草酸钙结晶不溶于稀醋酸,加稀盐酸溶解而无气泡产生,遇1—20%硫酸溶液则溶解而形成针状的硫酸钙结晶析出。
     碳酸钙结晶加醋酸或稀盐酸溶解,同时有CO2气泡产生,可与草酸钙区别。
     2、生理活性物质——生化的内容、略。
     三、细胞壁cell wall
     细胞壁,质体,液泡是植物cell与动物cell不同的三大结构特征。
     1、分层——胞间层,初生壁、次生壁
     ①胞间层intercellular layer(又称中层middle lamella):是相邻2细胞共有的薄层。
     形成:细胞分裂时,细胞中部纺锤丝的赤道而产生细胞板,将cell分隔为二,并在cell板上形成由果胶pectin类物质所组成的结构,称胞间层或中层,其两边分别形成初生壁。
     分离:胞间层粘连两个细胞,若果胶分解,细胞互相之间即分离,一为自身分离,如果实成熟变软,另一为细菌产生果胶酶,如沤麻。
     人为分离——硝酸和氯酸钾混合液、氢氧化钾或碳酸钠溶液作解离剂,解离组织,便于鉴定。
     细胞间隙intercellular space——细胞生长分化时,胞间层部分溶解所致。起通气和贮藏气体。
     ②初生壁primary wall,一般厚1-3μm
     形成——细胞生长时,原生质分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增加在胞间层内方形成。在细胞生长叶,初生壁还可进行填充生长(伸长)和附加生长(增厚)。
     ③次生壁secondary wall,一般厚而坚韧,5-10μm
     形成—细胞停止生长后,原生质分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及少量木质素使壁加厚。
     复合中层—具次生壁细胞,初生壁很薄,2相邻细胞的初生壁与胞间层共同结构被称为复合中层,有时也包括初形成的次生壁。
     次生壁分层—在较厚次生壁中,一般分为内、中、外3层,中层较厚。较厚的具次生壁的厚壁细胞可具5层结构。
     2、纹孔Pit与胞间连丝Plasmodesmata
     纹孔——次生壁加厚时,有的地方未增厚,只有胞间层和初生壁,此薄区域即纹孔。
     纹孔对——相邻细胞在相同部位出现纹孔,称纹孔对pit pair
     纹孔膜——纹孔对之间的薄膜,即复合中层。
     纹孔腔——两侧次生壁未加厚的腔穴。
     纹孔口——纹孔腔通往细胞壁的开口
     初生纹孔场——初生壁上凹陷的地方,又称原纹孔。
     胞间连丝——初生纹孔场上集中分布许多小孔,许多纤细的原生质丝通过此彼此联系。(在壁其它部位也存在少量的胞间连丝)
     ①纹孔对类型
     单纹孔simple pit——未加厚处圆筒形,次生壁厚时成孔道或沟。
     具缘纹孔bordered pit——纹孔周围次生壁,向细胞腔内呈架拱状隆起,形成纹孔的缘部。有的具塞,正面观2圆或3个同心圆。
     半缘纹孔half bordered pit——是薄壁细胞与管胞或导管间的纹孔,一边形似单纹孔,另一边呈架拱状隆起的纹孔缘,三塞。2圆。
     ②细胞壁的特化
     通常:cell壁主要是由纤维素构成,具韧性和弹性。
     纤维素遇氧化铜氨液能溶解。
     加氯化锌碘试液,显蓝色或紫色。
     木质化lignification——壁内填充和附加了木质素,硬度增强,细胞群机械力增加。又能透水,可防腐。
     常见细胞:管胞、导管、木纤维、石细胞等。
     显色反应:间苯三酚+盐酸,显红色或紫红色。
     加氯化锌碘液显黄色或棕色。
     木栓化suberization——壁内增加木栓质suberin,不透气和水。
     死细胞,具保护作用,木栓层
     显色反应:苏丹Ⅲ橘红色或红色。
     苛性钾加热,木栓质溶解成黄色油滴状。
     角质化cutinization——原生质体产生的角质填充于壁中使之角质化,并常积聚壁表面成无色透明角质层(cuticle),可防水分过度蒸发和微生物侵害。
     显色反应:苏丹Ⅲ橘红色或红色,遇碱液加热能较持久保持。
     粘液质化mucilagization——壁中果酸质,纤维素变成粘液。粘液化所形成的粘液在细胞表面常呈固体状态,吸水膨胀呈粘滞状态,车前、芥菜、亚麻种子等表皮细胞中。
     显色反应:加玫红酸钠酒精溶液可染成玫瑰红色,加钙红试液可染成红色。
     矿质化mineralization——壁中含硅质或钙质,如禾本科的茎、叶,木贼茎均含大量硅酸盐。
     硅质化细胞壁加硫酸或醋酸无变化。
     ③细胞的壁向和细胞分裂方向

相关知识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三章 第一节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测试题(无答案)
植物学21植物细胞课件.ppt
第一节 花的结构和类型(备课件
2024年《第一节 花的结构与类型》备课/教学资源下载
花的细胞结构 ▷➡️
[医学]植物遗传学基础第一节
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细胞生理.pptx
园林植物学植物细胞.pptx
第一节 花的结构与类型

网址: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8219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1.2.2 植物细胞 课件(共1
下一篇: Stachyurus 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