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论文主要对两种杜鹃花科(Eri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药用植物棕背杜鹃(Rhododendron alutaceum Balf. f.)和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各种分离纯化手段,如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ODS反相柱色谱、MCI-gelCPH-20P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MPLC(中压柱色谱)及HPLC(高效液相色谱)等,从上述两种药用植物中共分离得到35个化合物。综合运用核磁共振(1H-NMR,13C-NMR和2D-NMR)和质谱(MS)等多种现代谱学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其中3个为新化合物,分别为1个新的倍半木脂素,1个新的酚苷和1个新的木藜芦烷类二萜。已知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涉及倍半木脂素、木脂素苷、二萜、三萜、黄酮及其苷、甾体等。棕背杜鹃为常绿乔木,分布于云南、四川局部地区。本论文对采自大理苍山的棕背杜鹃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其75%丙酮-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包括3个新化合物,命名为alutaceuol (1), alutaceuketoside (2), alutaceusinⅠ(3),其它化合物为Acernikol (4), ficusequilignan A (5), Ehletianol C (6),日本杜鹃素-Ⅲ(7),木藜芦毒素-Ⅲ(8),闹羊花毒素-Ⅱ(9),7,8-Dihydrobenzofuran-7-(4-hydroxy-3-methoxyphenyl)-3-a-L-rhamnopyranosyloxymethyl-3'-methoxy-1'-prop-anol (10), hyperin (11),槲皮素-3-O-α-D-阿拉伯吡哺糖苷(12),儿茶素(13),槲皮素(14),杨梅酮(15),Niga-ichigoside F2 (16), Niga-ichigoside F1 (17),2a,3β,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18),2α,3β,23-三羟基齐敦-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19),3β,19α,23-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20),2α,3β,19α-三羟基乌苏-12-烯-28-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21), ursolic acid (22),β-胡萝卜甙(23),β-谷甾醇(24),Epirhododendrin (25), (2S)-4-(3,4-dihydroxyphenyl)-2-butanol (26), (2S)-4-(4-hydroxyphenyl)-2-butanol (27)。棕背杜鹃的化学成分研究为首次报道。马缨杜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本实验对采自云南省景东无量山海拔2250 m处的马缨杜鹃茎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其75%丙酮-水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均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7-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1),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2),槲皮素-3-O-β-D-阿拉伯吡喃糖苷(3),儿茶素(4),表儿茶素(5),epicatechin-(2β→O→7,4β→8)-ent-epicatechin (6),(2S)-4-(3,4-二羟基苯基)-2-丁醇(7),(3,4-二羟基苯基)-2-乙醇(8)。化合物2、3、6、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相关知识
杜鹃花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分类研究
两种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
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杜鹃花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两种滇产樟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浙江杜鹃花属一新种
花锚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杜鹃花属4种植物花粉形态特点研究
水团花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浙江省杜鹃花属植物及应用
网址: 两种杜鹃花属无毒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82259.html
上一篇: 古代名人与菊花 |
下一篇: 白刺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