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媒体记者丁兆云 图/通讯员成方永
明天启元年(1621年),淄博文化名人、明代农学家王象晋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并借鉴古代农书的基础上,将历经多年编撰完成的《二如亭群芳谱》(简称《群芳谱》)初刻刊印,被誉为十七世纪初论述经济植物的巨著,重绘了中国人的植物世界,为后人留下了植物保护发展的珍贵历史资料。今年是《群芳谱》刊行400周年。12月16日,淄博市林业保护发展中心组织召开王象晋《群芳谱》刊行400周年座谈会,省内部分专家各抒己见,就王象晋学术成就及《群芳谱》的文化内涵、影响展开讨论交流。
巩曰国:
内因外因成就《群芳谱》
藉由承担王象晋著作整理项目的契机,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巩曰国对王象晋的生平和著述做了系统研究,他认为《群芳谱》成书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促成的。
《群芳谱》全书共 30卷,约40万字,书内按天、岁、谷、蔬、果、茶、竹、桑麻葛、棉、药、木、花、卉、鹤鱼等14个谱分类,记载植物达400余种,汇集16世纪以前的古代农学大成,是王象晋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编撰完成的。他出身文化世家,有机会博览全书。明清时期,新城王氏是享有盛名的仕宦望族和文化世家,诞生了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等文化名人,号称“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王氏注重家庭教育,积淀了深厚的家学文化。虽然王象晋六七岁即有才名,受到世人期许,却科场不顺,三十四岁方考中举人,四十四岁中进士又因丧父居家守孝。后虽复职,又因拒绝拉拢触怒魏忠贤阉党,被迫辞职回乡。政治才华无法施展,直到六十七岁才得到重用。仕途受阻,隐居乡里,让王象晋有时间修身养性,著书立说。他有着宽和淡泊的性格、热爱田园的志趣、心系苍生的情怀。他特别热爱种植花卉、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专门开辟了一块园地,自己动手,督率佣仆培育花木,试种农作物。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王象晋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又从古代农书中汲取了不少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编撰完成了《群芳谱》这部一代农学名著。
刘庆超:
“复调式”阅读“侧看成峰”
青岛农业大学副教授、风景园林学硕士生导师刘庆超认为,《群芳谱》事实上是贯通自然和人文两大领域的,且采用了不同于传统农书的写作范式。解读《群芳谱》应采用一种“复调式”的视角,需要从人文视角“侧看成峰”,对《群芳谱》作一整体化的、而非局部化或碎片化的解读。
他认为,《群芳谱》的文本属性有别于农书,它是一部布局独特、立意新颖、内涵丰富且有着深厚生活积淀和扎实学理依据的人文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理念及深厚的人文情怀,涉及万物合乎自然规律的生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身的生存:躯名的存在(饮食、疾患)与精神的存在、文化教育等等。大致可归纳为“道法自然”的农耕文明观、“物我同体”的生态伦理观、“以人为本、尊生重医”的人文关怀、“多识畜德、博学于文”的文化担当 。
正如王象晋所言:“能卫其生,则能卫众庶之生。”他以《群芳谱》向社会交献了一部面向“四民 (士、农、工、商)平等分享的文化普及读本,如其自叙中所言:“与同志共焉,相与怡情、相与有物,相与阜时用而厚民生。”
《群芳谱》文学性与哲理性兼备,教化礼仪与审美趣味并举。文风平易质朴,深入浅出。对普通读者的日常人生而言,可作为一本“诗意栖居”的个体生存指南,一本简明实用的日用百科手册,一部雅俗共赏的生活美学读本。
邢世岩:
博物学和文献学的宝库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森林培育博士生导师邢世岩着重阐述《群芳谱·木谱》,充分肯定了《群芳谱》一书的博物学思想和文献学价值。
他谈到,根据内容结构,大致可以将《木谱》分为四类,分别为“描述类”“栽培类”“制用类”和“疗治类”。树木的栽培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时节、栽培方法、灌溉、施肥等。《木谱》共有“栽培”类介绍的树种有柳、松、榆、梓等14种。书中详细介绍了各树种的生长特性,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栽培、移植、灌溉等技术。
《群芳谱》不仅表明了王象晋的博闻强识,更体现了他在植物学、农学、园艺学等方面的功底。所以,给王象晋最合适的界定,应该是明代杰出的博物学家。《群芳谱·木谱》中也蕴藏了丰富的博物学思想,王象晋用一生的时间观察四季不同的树木、植物、农作物,并对各地不同的树木进行仔细研究,观察并记录其生长特性、习性、特点、花期、果期、栽培方法及用途等,对明末时期的博物学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群芳谱·木谱》一书的资料来源丰富,引文广博,具有重要的古典文献学价值。根据不完全统计,全书引用的文献涉及经史子集约1300余种,文献引用标注人名达1000多人,其历史跨度则上至先秦,中溯汉魏六朝、唐宋金元,下至明代王象晋本人所生活的年代。如此巨大的文献引用量,且种类繁复多样,历史跨度长,各种历史人物所留下的文献资料均有涵盖,还包括王象晋本人所生活时代的人物作品,在辑佚、校勘、辨伪等方面有巨大的未曾开发的文献学价值,通过对这些资料有目的的挖掘整理,对照现有的资料文献,相信可以发现更多新材料新观点。
樊守金:
保护种质资源的启示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生命科学院博导樊守金从《群芳谱》主要成就及农学价值说开去,谈到历史上西方对我国种质资源野蛮掠夺,比如猕猴桃种子被西方猎人带回新西兰后,经过当地园丁培育,摇身一变就成了奇异果。而用来表达爱情的西方玫瑰,占据中国市场90%份额的荷兰香水月季,都是原育于中国野生月季。中国茶树和种苗被偷运到印度,还带走了制茶专家,直接导致了世界红茶生产中心迁移,中国第一茶叶大国贸易地位不保。同样植物猎人将中国野生大豆植物引进美国后,当地人培育出了新品种。这直接挽救了美国当时的大豆产业,奠定了大豆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地位。
《群芳谱》是我国明代后期重要的经济植物学专著,反映明代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其主要成就包括反映了明代我国栽培、应用的经济植物重要种类,扩大了对我国应用的经济植物种类的认识;对栽培植物形态特性有较深入的观察研究,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对植物种类的研究,深入到种以下单位,对识别栽培植物品种和选种起了积极作用;在新引进作物如甘薯、玉蜀黍、向日葵的研究和推广上做出了贡献;对某些经济植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反映了明代我国对经济植物综合利用的重视与水平。
《群芳谱》书中有丰富的关于植物生长特性的记载,订正了如玫瑰、贴梗海棠、玉兰、翠菊、番南瓜、吉祥草、秋海棠等30多种作物名称,厘清了其它农书中一些混淆之处,为《植物学大辞典》及《中国植物图鉴》所采用。书中对新引进的作物如甘薯、玉蜀黍、向日葵研究总结栽培经验并予以推广。
我国长期保存种质资源52万份,居世界第二位。其中保存的28万份已经在野外、生产上消失或绝种。由《群芳谱》可以得到启示,要重视保护种质资源,创新种质服务,探索种质创新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加快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推进我国种质资源可持续发展。
张宇声:
要重视挖掘多方面价值
明清文学研究专家、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张宇声谈到,王象晋在新城王氏同辈兄弟中,论做官不如王象乾,论诗歌成就不如王象春,但《群芳谱》一书显示他与众不同的趣味,凸显了他的历史地位,也丰富了王氏家族的文化贡献。
《群芳谱》是一部以植物学为中心的著作,同时涉及多种学科,内容极为丰富与广泛。首先是植物学,通贯全书,所谓“群芳”,即是以“花卉”为主体的各种植物的代称。全书除了“鹤”“鱼”二谱外,全讲植物。每一种植物,先讲异名,再讲植物形态,再讲其食用与药用价值,最后讲其种植方式等,这是一部深厚的农学著作,有“农时(岁事)”,有“谷”“蔬”二谱,有“棉”谱,系统讲棉花的种植。其他如“竹”“木”“花”“卉”等谱,也多与农业生产有关。书中多引《齐民要术》,可以说,这是一部上承《齐民要术》,并与同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比肩的农学著作。第二,这是一部园艺学著作,如“竹”“木”“花”“卉”诸谱,都与园林绿化有关,也多讲此类内容。第三,这是一部中药学著作,可以说上承李时珍《本草纲目》。书中专列“药谱”一类,列53种药材,反映了作者对这方面内容的重视。书中也多引《本草》,讲到许多植物时,多讲其药性,如“木”“花”“卉”诸谱,多讲其药用价值,讲治什么病,有何毒性等,保留了传统中药学的丰富内容,价值极大。
它也是一部民俗文化类著作,涉及到与植物学有关的一些民俗信仰等,甚至涉及植物释名、作物起源、民谣农谚等,多用传统“阴相与怡阳五行”说来解释事物,多讲“气”等概念。
这部书有一定的文学性,可读性比较强,前人称:“其文尤美盛矣”。书中在记载植物的同时,引用了一些古代诗文的记载,再者它本身也较有文采,也很有趣味,读起来并不枯燥。
《群芳谱》是十七世纪的一部大著作,代表了当时的植物学认识水平,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学科当时的认识水平,其历史价值毋庸置疑。相关各学科都应该重视这部书,判断其历史价值,挖掘其现代价值,既作历史的研究,也作现实的应用。淄博应尤其重视这部书的研究,从齐文化开始,淄博文化有关科技的内容比较厚重,这部书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以及稍后蒲松龄的《农桑经》一起,代表了淄博历史文化中植物学与农学的整体水平,值得我们骄傲,也值得我们研究、开发与宣传。
相关知识
“胜春赏群芳”2024年狮子林浪漫春日月季花展精彩亮相
2024渝台乡村产业发展与艺术交流会在渝举办
薛宝钗为什么是艳冠群芳的牡丹花?
北京植物园宿根花卉园群芳斗艳
雍容华贵冠群芳
2016首届青海丝路花儿艺术节 花儿艺术论坛在西宁举行
一堂有意义的劳动教育课
国色天香冠群芳——花冠酒与牡丹文化赏析
一堂田间管理“现场课”
海内外专家学者贵阳共议基因工程技术
网址: 专家学者聚一堂 各抒己见赏“群芳”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82474.html
上一篇: 2023年中国观赏园艺青年学者研 |
下一篇: 云南球根花卉新品种研发数量居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