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我国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

我国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

制图:蔡华伟

日前,由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编制的《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在京发布。《公报》在评估2017年天气气候和2000年以来气候变化对全国陆地植被生态质量影响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典型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以及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额济纳绿洲、贵州石漠化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和建设区的气象影响评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大部地区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夏季降水量为1998年之后最多,气象条件总体利于植物生长。与常年相比,2017年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正常偏好等级的面积比例达83.0%,较2016年增加1个百分点。十八大以来,全国植被平均净初级生产力和覆盖度比2000—2012年均值分别提高了36.9克碳/平方米和2.3%,人居“绿色”生态环境改善十分明显。2017年全国有11省份植被生态质量指数达80.0以上,福建植被生态质量跃居全国第一,广西第二。但是,2017年我国区域性气象灾害影响仍较为严重,特别是内蒙古、东北地区西部高温干旱影响植被正常生长,植被生态质量偏差。

从长期变化来看,2000年以来全国平均气温呈上升、降水呈增加趋势,有力促进了国家生态工程建设和保护地区的生态恢复。全国有90.7%的区域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植被固碳释氧能力明显增强;十八大以来平均固碳释氧能力比2000—2012年均值提高了9.1%;全国植被覆盖持续增加,气象条件贡献率平均达84.0%以上,贵州和广西达92.0%以上。2000—2017年全国31个省份植被生态质量均呈改善趋势,其中山西、陕西、重庆、安徽、广西位于全国植被生态质量改善前5名,山西植被生态改善最快。

对重点生态建设和保护地区的气象监测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17年,三江源地区、北京密云水库、雄安新区、呼伦湖区域、额济纳绿洲、贵州和广西石漠化区、柴达木盆地、扎龙湿地等都出现了植被恢复、水体面积扩大等生态质量改善趋势,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 人民日报 》( 2018年02月07日 14 版)

(责编:施麟、贺迎春)

相关知识

我国首次发布全国生态质量指数 对各地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长江口滩涂湿地植被变化模拟及其生态效应
生态气象范文7篇(全文)
探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通用12篇
植被与土壤的十四大地理问题
园林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为小清河流域做“健康体检”——山东科学制定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守护沿河区域多样生态促进水环境改善(中国环境报)
园林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生态施工技术论文
生态园林设计论文范文10篇(全文)

网址: 我国植被生态质量呈改善趋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836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宝藏乡村美到“出圈”!2024年
下一篇: 自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