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可; 龙靖宜期刊:《文化遗产》 2020年第01期
面对数字化对各行各业带来的变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成为其传承与保护的核心任务之一。因此,如何基于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手段,发挥数字传播的优势,制定智能、创新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策略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在国内外文献分析研究、专家深度访谈及受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呈现出的新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对面临的新挑战作出分析与判断,进而结合数字传播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提出...“非遗”在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保护与发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调研分析报告作者:邓聪; 廉洁; 李欣嘉; 庄家雨; 林伟期刊:《高等数学研究》 2020年第01期
报告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在创新商业模式下的保护和发展方式,通过市场调研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认为在电子商务平台中进行非遗工艺品的交易有利于提高其销售量,从而通过增加经济收益手段可达到保护非遗工艺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体育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浅析作者:蒙巧仁期刊:《南方农业》 2019年第30期
确保我国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元素不单单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也应注重农民身体健康以及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体育文化对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基于此,分析民俗体育内涵及其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通过挖掘并利用民俗体育文化,为我国农村优秀体育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进而促进新农村体育文化的良好建设,提升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由此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新...浅析“非遗”融入中学历史课堂的重要性作者:乔丹期刊:《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20年第01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材料,并使得历史课的内涵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延伸。因此,历史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树立爱国意识,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使学生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学历史课堂的重要性。青海塔尔寺酥油花艺术的数字化建设构想作者:张海霞; 李继晓期刊:《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年第07期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的提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求新发展成为了文化建设者新思考的方向,而近年来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建设在各方面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机遇。文章以青海省塔尔寺酥油花艺术为例,通过对青海省塔尔寺酥油花在传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境进行了思考,提出了酥油花艺术数字化建设的构想,并阐述了酥油花艺术数字化建设对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带来的机遇。承先古而不泥古 创新而不失本——蔡仲娟插花艺术60周年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作者:妍然期刊:《中国花卉园艺》 2020年第01期
由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上海市职工技术协会和上海植物园联合主办的“德艺双馨传道授艺”蔡仲娟插花艺术60周年研讨会暨“璀璨非遗匠心传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插花代表性传承人蔡仲娟师生插花艺术作品展2019年12月21日在上海植物园举行。天津市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霍氏练手拳传承途径的研究作者:霍静虹期刊:《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第01期
霍氏练手拳是近代爱国武术家霍元甲的家传武艺,2007年被列入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霍元甲将其带入上海精武会进行传授而得到广泛的传承。霍元甲高超的武艺和爱国行为,感染了许多中国人,甚至一些海外的华人也非常崇拜霍元甲的精神。本文分析社会现有资源,如何通过教育传承、借助旅游文化资源、以及新媒体的传播力,更好地传承霍氏练手拳,助力国家全民健身工程、实现文化自信。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年画女侠”刘钟萍作者:雩归期刊:《青春期健康》 2020年第02期
刘钟萍,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佛山冯氏木版年画第三代传人冯炳棠,2017年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成果展荣获“新生代传承人之星”称号,入选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名单。文化政策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初探——以咸水歌、傩堂戏为例初探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下的保护与传承作者:寇蔻期刊:《戏剧之家》 2020年第03期
本文从文化政策的大环境出发,首先对文化政策的概念、特点、主客体进行初探。其次,引入文化政策中重要的一部分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一些内容加以概述,对其概念界定、内容范围和特点进行阐述,并列举近几年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最后,分别以咸水歌和傩堂戏为例,浅谈这两种文化艺术形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结合作者:郭晓莺期刊:《黄河之声》 2019年第21期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多样,是我国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重要结晶。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备受重视,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同艺术教育工作结合到一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中,丰富高校艺术教育内容的同时培养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燕京八绝,惊艳时光的中国奢侈品作者:期刊: 2020年第04期
熙熙攘攘的游客奔向天安门、故宫、后海、颐和园……,用双眼,用相机记录着这座六朝古都的时候,你可曾感受到还有一座看不见的北京城,与庄严辉煌的建筑相比,那些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温情脉脉的散落在京城的各个角落,等着你用敏感的心灵去寻觅,这其中就有“燕京八绝”。它们像这座城市的基因,牵连着岁月更迭,荣辱兴衰,去解读它们,犹如欣赏着一副美妙的画卷,叙述着城市的记忆。“非遗”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例作者:杨琼; 施威期刊:《中国集体经济》 2020年第07期
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面临生存空间丧失的危机,其蕴含的民族性、工艺性、生产性元素逐渐被现代文化所销蚀。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致力于"活态传承",相对于抢救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更具科学性和主动性,能够保证非遗传承的连续性和真实性,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则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路径。郑州市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作者:王东杰期刊:《农民致富之友》 2020年第02期
郑州市传统村落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建筑遗产、教育等价值。当前,郑州市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保护经费短缺、人才匮乏、政策引导不到位、郑州市传统村落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应从多元筹措资金、建立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专门队伍、建立“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责任机制等方面发力做好郑州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童心遇匠心,实践传非遗作者:薛立刃期刊:《文理导航·上旬》 2020年第06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面临着教学资源单一、没有通用教材可循的局面。开发地方特色资源来寻找实践主题,那么会使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意义,使学生有据可查、有料可依,有情共鸣。非遗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与传统文化“零距离”,让童心遇上匠心,不仅丰富了学校课程资源,同时也整合了传统美育资源,为学校美育注入新的活力。遗产思辨研究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者:吴晓静期刊:《东南学术》 2020年第02期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过于强调"遗产"特性,而使其本质上"物化"的倾向。溯及现代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不难找到其二元理论逻辑的根源。遗产思辨研究将非遗视为动态的、意义生产的过程,认为其内在价值并非天生具有,而是经由社会的、文化的、话语的动态复杂动力机制形成,强调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在与多元群体实践中重新理解非遗的本质,通过多层次及全方位阐发、挖掘和转化其精...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研究(跳花棚)作者:邓炀婷; 李炳辉期刊:《海外文摘》 2017年第23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关键环节是传承与发展,了解非遗的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合理的建议。化州跳花棚是一种传统的“傩”舞,原始的跳花棚带有非常浓厚的乡间迷信色彩,它是流传于化州民间的一种感谢上天、庆祝丰收的一种祭祀仪式。2011年化州跳花棚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通过研究化州跳花棚的发展现状,分析化州跳花棚面临的危机,并对此提供几点建议。非遗视野下漆艺金缮传承人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作者:苏自兵期刊:《海外文摘》 2019年第17期
本文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漆艺金缮传承人作为研究的对象。首分是介绍了漆艺金缮发展历史,其次是漆艺金缮传承人培养的重要性,再次分析非遗视野下漆艺金缮传承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传承人培养措施。从而为组建漆艺金缮人才团队和增强中华漆艺金缮文化软实力给予实践典范及理论参考。发掘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石刻文化记忆作者:杨谦期刊:《海外文摘》 2018年第10期
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留下的精美石刻艺术,构成了后世各种石刻的强大文化基因,并成为历代石刻艺术家可资借鉴的良好范本。中国石刻艺术技巧的演变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创造出了众多的优秀石刻作品。白花石刻的匠师们从更为宏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巧用石质色彩,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创作出了适应当代审美情趣的白花石刻山水意象作品。新常态下石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研究作者:欧小蓉期刊:《大东方》 2016年第02期
一、石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一)非遗项目保护名录目前,石柱县有国家级保护项目3项:“石柱土家哕儿调”、玩牛、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市级保护项目14项:石柱土家哕儿调”、“土家斗锣”、“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打绕棺”、“石柱土戏”、“男女石柱神话”、“玩牛”、“石柱黄连传统生产技艺”、“石柱酒令”、“薅草仪式”、“石柱土家族倒流水豆腐干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石柱板凳龙”、“盐运民俗”、“石柱...探析红瑶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认同作者:付瑶; 王丹; 郝梓均期刊:《传媒论坛》 2019年第03期
历史悠久的瑶族在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红瑶作为瑶族的一支系,是民族中的一员,创造了极其丰富且富有民族特色的红瑶文化,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红瑶文化中很多文化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服饰文化、人生礼仪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文化等。这些都是比较出彩的地方,也是能够快速了解红瑶文化的一个途径。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影响下,民族文化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迁,人们对于民族文化认同也存在着代际差异...相关知识
传统插花:永不凋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法律保护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研究动向
“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花儿保护论坛”在兰召开
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中国传统插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铁花(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保护研究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路径研究
网址: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10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83983.html
上一篇: 传统之美,花艺之韵—晋安河公园插 |
下一篇: 卫浴花草要如何布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