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之花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科教部责编 主编:贺波 编辑:陈江 美编:黄海宁 值班电话:0771-5690081 电子信箱:rb.kjb@ 19 教 育 在教学教研上,我区积 极创新工作思路,“以赛促 研,用研带教”,通过全区 壮汉双语教师说课比赛、全 区小学生讲标准壮语故事比 赛,开展新颖多样的教学研 究活动,为师生们提供了一 个展示自我、学习交流、探 讨借鉴的平台。 2010年以来,我区共安 排专项经费近 2000万元支持 壮汉双语教育发展,采取短 期培训与长程培训相结合、 培训与学历提高相结合、高 级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 培训方式,举办了壮文基础 知识、双语骨干教师、学前 双语教师等共 29期培训班, 满足双语教师多样化的培训 需求,培训壮汉双语教师达 4000多人次。此外,我区还 实施了“百名双语教师培养 工程”,确定 106名壮语教师 作为名师培养对象,实施壮 汉双语学校校长培训计划, 提升校长管理领导能力。 武鸣县中桥小学副校长 潘玉关高兴地告诉记者,新 学期学校有了 5名专职的壮 文 老 师 ,“ 有 了 全 新 的 教 材,也有了专业的老师,学 生们学习壮文一定会学得更 加好。” 壮汉双语教学新模式, 为我区壮汉双语教育注入了 新的活力,充分调动了各地 实验学校的积极性,学校的 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我 区开展壮汉双语教育实验 县,从 2009 年的 26 个增加 到现在的 35个,壮汉双语小 学从 2009 年的 64 所增加至 106所。 目前,我区已形成了学 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 教育、高等教育等 4个阶段 有效衔接的壮汉双语教育 新体系。 从学前班起,百色市德保县都安中心小学校学生许玉 莲就在壮汉双语学校学习壮语,今年六年级的她已经连续 两次获得广西标准壮语演讲比赛冠军。她说:“壮汉双语 教学,让我们学起汉语来更容易、更轻松。” 在我区,像许玉莲这样从小就接受壮汉双语教学的壮 族中小学生有近4万多人。2010年以来,我区通过开展 “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壮汉双 语教育实验工作,建立了新的壮汉双语教育体系,探索出 一条少数民族地区壮汉双语教学新模式。 过去,由于语言障碍,壮族地区 初等教育教学步履维艰,尤其是在识 字、阅读、造句和作文等方面,普遍 存在教学质量与汉族地区差距较大的 问题。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我区实 施了“壮汉双语同步教学模式”,但由 于实施难度较大,壮汉双语教育不但 没有发展,反而出现了下滑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壮汉双语教 育的考核未被列入我区中考和高考的 升学考试内容中,导致学校对壮汉双 语教育重视不够,无法形成从学前到 高中一以贯之的有效双语教学体系。 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县城和乡镇不 少壮族学生从小就不说壮话了。因 此,在壮汉双语学校开展教学模式的 创新改革,势在必行。 2010年,自治区教育厅调研组召 开了 46场座谈会和 15场调研反馈会, 通过与学校领导、教师座谈,面访学 生家长及当地群众,查阅学校档案、 教师教案、学生作业、考试试卷等资 料,为制定有关政策,开展壮汉双语 教学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几经探讨,调研组决定,要建立 新的壮汉双语教育体系,探索壮汉双 语教学新模式:即是在以壮语为交际 语言的壮族地区中小学,使用壮汉两 种文字教材,教学用语使用壮语和汉 语,并按照“先壮后汉,以壮促汉, 壮汉结合”的教学方针实施教学,进 而让壮族儿童在学好壮语文的基础 上,提高汉语文水平,达到壮汉兼通。 喜欢山歌的武鸣县中桥小学六年级 小潘说:“我从小在城里长大,几乎不 会说壮语了,是双语教育让我重新学习 自己民族的语言,我要努力学好壮文, 以后用学到的壮文记录壮族的山歌。” 该校利用每年举办壮族文化传承 活动节为契机,重点研究和传承庆乐 村文艺队 《壮族师公舞》 及代表性的 壮族歌舞,并在创作校歌 《让壮乡儿 女走上世界》 的基础上,积极收集了 原生态壮族山歌、壮族民歌、壮语快 板等,汇编成校本民族教材,让壮族 艺术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得以弘扬发展。 为使壮汉双语教学顺利 开展,自治区教育厅制定了 壮语文课程标准,规范壮汉 双语教学活动,结束了壮汉 双语教育 30多年来没有壮语 文课程标准的历史。同时, 我区还印发 《壮汉双语教育 二类模式实施办法》,开展 “以汉为主,开设壮文必修 课”的教学实验。 在教材编排上,我区还 做了大量的尝试,努力让壮 文教材的编译实现内容与不 同年级教学任务相适应。学 前班阶段,针对壮文是字母 组成的特点,老师主要帮助 学生掌握壮文声、韵、调; 小学一年级,则是帮助学生 学习汉语拼音,注重拼音与 壮文声韵调之间的区别,帮 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的拼 写;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进 行壮汉同步教学,通过壮文 帮助学生加强汉语学习。 武鸣
相关知识
文化传承看云南丨民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共育民族文化之花,同享民族文明之果”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花西子在凉山开启“在校老师非遗教学培育计划”,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到“在校园”
广西民族文化主题餐厅展示花背带传承非遗文化
民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融合发展综述
民族文化之花绚丽绽放——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融合发展综述
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文化在美术设计中的现代表达
民族文化研究范文10篇
“花带”传承民族文化——记花带技艺传承人吴少艳
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创新与传承示范专业点花落漳科
网址: 培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之花.PDF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91306.html
上一篇: 小榄麦氏的菊艺传承 |
下一篇: 祭祀菊花,缅怀先祖的美丽象征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