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小,青藤易老,陌上秋虫草木。那年月下遇知音,最难忘,粉荷滴露。
清风不在,王母生恨,银汉无声难渡。空房女子盼郎归,暗艳羡,吴刚玉兔。
今天对单身狗们来说是一个伤害值为100%的节日,也是他们最痛恨的节日——七夕。
这个节日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但你知道关于七夕的由来吗?
“七夕”又名乞巧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节日。七夕节的起源于中国汉代。传说每年这个晚上,天上的织女和牛郎在鹊桥相会。相传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的仙女,这一夜,凡间的妇人们便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祈求有美满姻缘。庭院里的女人向织女星乞求穿针乞巧,所以被称为“乞巧”,后来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之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夕节传统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大家还知道哪些七夕节的习俗?
本文来源于网络
(分享更多新闻资讯,尊重原创并对原创者的文章表示肯定和感谢,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处理,我们将立即更正和删除相关内容。本搜狐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艾君:对自然天象崇拜到“七夕鹊桥会”传说
七夕有哪些习俗? 七夕情人节由来及传统习俗盘点[1]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
七夕情人节由来及传统习俗盘点
最新甜蜜七夕情人节祝福语鲜花卡片
七夕将至
七夕的送花祝福
【七夕情人节节日】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日,由来,习俗,礼物,活动
七夕节,中国传统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鲜花卡片留言祝福语
网址: 七月七日鹊桥会!七夕快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96536.html
上一篇: (3)“织女南阳会牛郎”系列之五 |
下一篇: 鹊桥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