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

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

柘枝 zhè zhī

(1).柘枝舞的省称。 唐 章孝标 《柘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鈿罗衫耸细腰。” 清 吴伟业 《赠妓朗圆》诗:“轻靴窄袖柘枝装,舞罢斜身倚玉床。”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八节:“胡腾、胡旋和柘枝都由女伎歌舞。”
(2).荔枝的一种。 宋 黄庭坚 《次韵任道食荔支有感》之二:“五月照江鸭头緑,六月连山柘枝红。” 任渊 注:“ 山谷 《与王观復书》云:‘今年 戎州 荔子盛登,一种柘枝头出於 遏腊平 ,大如鷄卵,味极美。’”  ——《漢語大詞典》

初 chū《國語辭典》

初 [ chū ]

根本、本原。《淮南子·俶真》:「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进取不忘其初。」起源、开始。如:「年初」、「月初」、「和好如初」。唐·柳宗元〈封建论〉:「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姓。如宋代有初暐。

从前、原来。如:「初衷」、「初心」。最先、开头。如:「初秋」、「初民」、「初雪」。最低的。如:「初级」、「初等」。阴历每月一日到十日,皆冠上「初」字,表上旬的。如:「初一」、「初二」。

第一次的。如:「初恋」、「初学」、「初试啼声」。甫、刚刚。如:「初出茅庐」。《书经·召诰》:「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史记·卷四九·外戚世家》:「天下初定未久,继嗣不明。」全、始终。用于否定句,表范围。《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彭修传》:「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出 chū《國語辭典》

出 [ chū ]

自内至外。与「入」相对。如:「足不出户」。《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产生、发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纰漏」。《易经·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脱离、离开。如:「出家」、「出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给予、支付。如:「出钱」、「出纳」、「支出」。做官、出任其事。《易经·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表现、显露。如:「水落石出」。《庄子·天地》:「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发泄。如:「出怨气」、「出闷气」。超越。如:「出众」、「出人头地」。唐·韩愈〈师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到。如:「出席」、「出场」。 策划。如:「出奇谋」、「出题目」。

外部、外面。《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量词。古代计算表演段落的单位。《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潭州云岩昙晟禅师》:「药山乃又问:『闻汝解弄师子,是否?』师曰:『是。』曰:『弄得几出。』师曰:『弄得六出。』」

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趋向或效果完成。如:「拿出」、「看出」、「做出好成绩」、「练出一副好身材」。

鼓声(鼓声)

唐 元稹 使东川 夜深行 夜深犹自绕江行,震地江声似鼓声。
唐 张建封 观竞渡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骈字类编》

招 zhāo《國語辭典》

招 [ zhāo ]

打手势以示意人过来。如:「招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用广告、通知等公开方式使人来。如:「招生」、「招考」、「招标」。逗、惹、引。如:「招祸」、「招惹」、「别招你妈生气!」、「饼干屑会招来蚂蚁。」《书经·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红楼梦·第一一回》:「你别在这里只管这们著,倒招的媳妇也心里不好。」北平方言。指传染。如:「这病招人,要小心!」承认罪状。如:「招认」、「不打自招」、「这厮口风紧得很,怎么逼都不招。」进用。《文选·左思·咏史诗八首之二》:「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使入赘。如:「招婿」。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或招或嫁,可不好那!」寻找。《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一》:「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箭靶。《吕氏春秋·孟春纪·本生》:「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武技、手段。如:「绝招」、「耍花招」。明显的标帜。如:「招牌」、「酒招」、「市招」。量词。计算招术的单位。如:「一招妙计」、「双方交手三十招仍未分出胜负。」

招 [ qiáo ]

揭举、揭发。《国语·周语下》:「立于淫乱之国,而好尽言,以招人过,怨之本也。」唐·韩愈〈争法论〉:「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招 [ sháo ]

古代虞舜时的乐名曲称。《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禹乃与九招之乐。」同「韶 」。

花钿(花鈿)huā diàn

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 南朝 梁 沈约 《丽人赋》:“陆离羽佩,杂错花鈿。” 唐 白居易 《长恨歌》:“花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元 贯云石 《一枝花·离间》套曲:“花鈿坠,懒贴香腮,衫袖湿,镇淹泪眼,玉簪斜,倦整云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裹残罗帕,戴过花鈿,旧笙簫无一件。”  ——《漢語大詞典》

罗衫(羅衫)luó shān

丝织衣衫。 唐 韦应物 《白沙亭逢吴叟歌》:“龙池宫里上皇时,罗衫宝带香风吹。” 唐 章孝标 《柘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鈿罗衫耸细腰。” 唐 温庭筠 《黄昙子歌》:“罗衫褭回风,点粉金鸝卵。”  ——《漢語大詞典》

耸 ( 聳 ) sǒng

耸 [ sǒng ]

高起,直立:高~入云。~立。~拔。~峙。惊动:~动。~人听闻。聋:~昧(又聋又瞎,引申为昏聩)。

细腰(細腰)xì yāo

亦作“ 细要 ”。
(1).纤细的腰身。《墨子·兼爱中》:“昔者, 楚灵王 好士细要,故 灵王 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 楚王 宫内无不推其细腰。”
(2).代指美女。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诗之三:“黄鶯不语东风起,深闭朱门伴细腰。”
(3).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 何 文 ﹞暮上北堂中梁上坐。至三更竟,忽有一人,长丈餘,高冠黄衣,升堂呼曰:‘细腰!’细腰应诺。及将曙, 文 乃下堂中,如法呼之,问曰:‘……汝復为谁?’曰:‘我杵也,今在灶下。’”后即以细腰称杵。 北周 庾信 《夜听捣衣》诗:“北堂细腰杵,南市女郎砧。”
(4).土蜂别名。《庄子·天运》:“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 成玄英 疏:“蜂取桑虫,视为己子。”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细腰无雌,蜂类也。” 唐 韩愈 《孟东野失子》诗:“细腰不自乳,举族长孤鰥。”
(5).棺木合缝的木榫。 汉 王符 《潜夫论·浮侈》:“钉细要,削除铲靡,不见际会。” 南朝 梁 江淹 《铜剑赞》序:“又往古之事,棺皆不用钉,悉用细腰。其细腰之法,长七寸,广三寸,厚二寸五分,状如木枰,两头大而中央小……棺凡用细腰五十四枚。”  ——《漢語大詞典》

相关知识

古代女子的花钿艺术

钿的意思
柘的意思,柘的解释,柘的拼音,柘的部首,柘的笔顺
传统艺术花钿的使用方法及其多种文学意象
钿的意思,钿的解释,钿的拼音,钿的部首,钿的笔顺
柘木的功效与作用
柘树
恩钿女士月季
花钿(古时汉族妇女脸上花饰)

网址: 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0472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鼓浪屿有什么好玩的,厦门鼓浪屿哪
下一篇: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