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成书丽
你知道吗?在河南南阳西峡县,有一个盛产猕猴桃的小镇,把一颗小小的猕猴桃,变成了大大的“致富果”。
在这里,猕猴桃亩均效益达一万元以上;猕猴桃种植规模、技术、效益及产业链条均居西峡全县之首;建成猕猴桃专业村12个,专业合作社21个,带动6000农户发家致富……
10月12日,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山区片区)现场会在南阳西峡召开。
如何结合山区特色、实际,走出具有山区特色的“千万工程”河南路径?西峡县丁河镇木寨村猕猴桃小镇等示范镇、村,走出了怎样的乡村振兴河南路径?乡村振兴传播大使、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国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
猕猴桃小镇的致富“密码”
丁河镇木寨村猕猴桃小镇,位于西峡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的核心区,是全省第二,南阳第一区域大镇,是中华猕猴桃的发源地和最佳适生区,也是西峡县猕猴桃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
全镇猕猴桃人工种植2.7万亩,年产猕猴桃鲜果2万吨,同时,丁河镇野生猕猴桃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存活年代,在其他猕猴桃产区都极为罕见,境内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野生猕猴桃原生境保护区”一处,被专家们誉为猕猴桃基因库。
在这个小镇,猕猴桃亩均效益达到一万元以上;猕猴桃种植规模、技术、效益及产业链条均居西峡全县之首;已经建成猕猴桃专业村12个,专业合作社21个,6000农户依靠猕猴桃产业发家致富。
另外,这个小镇还把乡村旅游和猕猴桃产业、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和特色美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园一村一馆”(猕猴桃展览馆、猕猴桃文化村和马头砦抗战历史纪念公园)的业态集聚,打造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休闲田园绿美村庄......
“数据、模式之外,猕猴桃小镇的示范意义,在于以片区为切口,解开了河南山区片区和美乡村建设的几个关键难题。”杨建国说。
“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积极实践
对于河南山区片区来说,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用好资源优势,从生态经济上谋出路,寻找突破口和发力点。
对此,西峡县给出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积极实践。
西峡县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西部、伏牛山腹地、豫鄂陕三省交汇地带,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全省1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
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这一双重担,西峡县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结合实际,着力培育香菇、猕猴桃、山茱萸,形成了“菌果药”三大特色产业。
以猕猴挑产业为例,包括猕猴桃小镇在内,目前西峡全县建成猕猴桃人工基地累计达到14.5万亩,年产量8万吨,打造形成了“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基地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前列。全县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达到85家,入社农户达到8000余户,猕猴桃产业年综合效益达到22亿元,直接从事猕猴桃产业发展人员达到7万人,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一大批农民通过种植猕猴桃走上了致富路。
片区化组团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成功探索
杨建国认为,河南在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抓村连片、点线面结合,片区化组团式推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成为了贯穿平原、丘陵、山区片区的通用方法论。
如何片区化组团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这个问题,同样能在西峡、在猕猴桃小镇找到答案。
首先,西峡作为山区典型,在全县片区化组团式推进乡村建设中,突出了特色产业、突出沿河、沿路等特质。
西峡按照人口城镇化、产业发展基础、乡镇发展现状、交通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布局等综合划分为五个片区,即中部三产融合示范片区(乡村全面振兴先导区)、鹳河沿线香菇产业示范片区、312国道沿线猕猴桃产业示范片区、328省道沿线中药材产业示范片区和208国道沿线文旅融合产业片区,形成示范带动、产业多元、和美宜居的乡村振兴综合示范体。
第二,西峡在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中,着重突出发展“片区美丽经济”。
一方面,西峡“菌果药”三大产业片区发展势头强劲。目前,香菇产业片区全年种植量稳定在3亿袋,年产量30万吨,近十年累计出口110亿美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猕猴桃产业片区,人工种植14.5万亩,年产量8万吨,均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山茱萸产业片区发展基地22万亩,年产量4000吨,占全国一半以上,居全国第一。
另一方面,文旅产业片区风生水起。依托17个开放景区,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和3A级景区各4个,提升避暑养生小镇、猕猴桃小镇等特色小镇,打造一批文旅康养、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被评为“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东坪等12个村创成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1061万人次,综合效益58.9亿元。
第三,西峡在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中,着重突出“镇村一体”。
西峡创新乡村设计师制度,强化农村住宅设计图库引导,探索形成“风貌+文化”“风貌+古村”“风貌+美丽经济”等改造类型,破除“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瓶颈。深入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培育双龙香菇小镇、丁河猕猴桃小镇、太平镇避暑养生小镇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创建国家特色产业强镇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5个、全国文明村镇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全国环境优美小镇2个。
激活“三乡人”的内在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如何在乡村建设中发挥“归乡人”“新乡人”“原乡人”作用,激活“三乡人”这个乡村建设主体的内在动力?
这是河南山区片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第三个难题,也是河南全省乡村振兴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这方面,西峡和猕猴桃小镇也给出了引领全省的示范和答案。
西峡通过推动“三乡人”齐聚,破解了乡村人才振兴难题;通过汇集“原乡人”智慧,凝聚“归乡人”力量,融合“新乡人”资源,念好“共富经”,画好“同心圆”,共绘新时代和美乡村新图景。
据统计,西峡县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方人才投入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累计招引各类管理人才1680人、技术人才4888人,返乡创业人才1600名,聘请外国高级专家17人;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全县4.8万户11.6万人从深山偏远村落搬迁到中心村、集镇和县城居住,促进了产村融合、产镇融合、产城融合。
另外,通过特色产业发展,在西峡创业的闽商达8000多人,在这里安家乐业,形成了“八千闽商创西峡”现象。
根据“七普”统计,西峡县是南阳市唯一一个人口净流入的县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