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莱西的“非遗”绝活

莱西的“非遗”绝活

    莱西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间特色,丰富多样,据统计,莱西市共有省级项目1项,青岛市级项目7项 ,县级项目63项。莱西秧歌、莱西木偶戏、莱西花棍、莱西砖雕、莱西雕刻葫芦、莱西鼓吹乐和莱西果模等7个项目被列入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莱西秧歌则被列入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雕刻葫芦

  30多年畅销不衰

  莱西民间出产一种精美的工艺品—雕刻葫芦,雕刻葫芦以丫丫葫芦为原料,莱西丫丫葫芦的装饰以彩绘为主。彩绘是在刮光外皮的葫芦身上,以工笔手法,画上人物或花草图形,待颜色干后,再罩上一层清漆,成品通体光亮如玉,圆润可爱。还有的在画成之后题字落章,如同国画艺术,十分玩味。以“观音”、“财神”、“寿星”、“麻姑”为主要内容的彩绘葫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有30多年的历史,至今畅销不衰,形成了上百个加工作坊,从业人员达200多人,面向海内外市场出售上百万个葫芦。基本普及到全国各地。

  鼓吹乐

  对外文化交流,咱也出过力

  莱西鼓吹乐也叫“欢打乐”,一般不再舞台单独演出,而是主要用于民间喜庆家宴、祭祀奠礼、迎送礼宾和婚嫁丧葬场合的一种实用音乐。其演奏不受场地限制,村头巷尾、房里院内,乃至现代的广场、社区都可以演奏。

  莱西鼓吹乐源自山西洪洞金鼓乐,据有关资料记载,莱西大部分村庄是明初时由山西洪洞大槐树底搬迁而来。先人们迁入境内,连同其“金鼓乐”一同带来。莱西鼓吹乐一班一般有8人,分为“座棚演奏”和“行走演奏”,所用乐器分为三类:吹管乐类、弦乐类、击打乐类。莱西鼓吹乐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成为莱西乃至青岛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先后为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区域外宾进行现场演奏,并受到了高度赞扬。

  秧歌

  集多种元素于一体

  莱西秧歌起源于古舞,从秧歌中“乐大夫”、“嫚儿”、“丑婆”等角色与古舞中“巫”、“现”、“竹杆子”、“参军色”在舞蹈中的职能相比较可得到印证。它流行于民间,经几个朝代的更迭、变化,尤其是历史上几次大的民族迁徙,逐步丰富,形成莱西秧歌独有的表现形式。清《莱阳县志》“礼俗”一节中载:“陈百戏、演杂剧、鸣萧鼓,谓之秧歌。”清末,莱西秧歌受新文化思潮影响,演秧歌戏时加进了活报剧、小歌剧等元素,形式灵活,内容风趣,更受人们欢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到秧歌活动中,他们对老秧歌加以改革去除其糟粕和粗俗,对秧歌的伴奏曲牌、唱腔、唱词进行修改,并使之程式化。莱西秧歌因“陈百戏、演杂剧”而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莱西人称秧歌表演为“跑秧歌”,从农历冬月至来年三月为活动期,春节前后与正月十五,活动最为火爆。“莱西秧歌”是广场式、群体性的民间舞蹈,集舞蹈、戏剧、音乐等多种元素于一体。

  花棍舞

  胶东半岛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莱西花棍,也称“花棍舞”、“打花棍”,是民间流传极广的一种通俗歌舞表演形式。莱西花棍的起源传说很多,一种说法是花棍起源于“霸王鞭”。秦末楚汉相争时期,项羽与刘邦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后项羽一路所向披靡,每攻下一城池,便站在马上,挥舞马鞭,高歌劲舞,欢庆胜利。因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霸王鞭”由此得名。这种舞蹈形式在军营中流传较广,并由南至北流传。据《莱西县志》记载,明末,有一张姓军官的部队在莱西店埠镇驻扎,并建“张管寨村”,(后分为前、后张管寨村)同时将花棍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传入莱西。

  莱西花辊的表演方式为:表演者手持花棍上下飞舞,表演时,将花棍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边打边唱,人数不拘,唱词多据民间唱本,也可现场编唱,敲击肩、背、脚、头、臂、腰、腿,变换快慢节奏,发出清脆的响声,处处充盈着飞舞之美,为胶东半岛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木偶戏

  小小木偶,传承千年

  莱西是中国著名木偶之乡,中国木偶艺术发源地,木偶艺术之祖就在莱西。1978年,莱西岱墅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一件大木偶和一批小木偶,其中大木偶高193厘米,由13块部件构成,采用卯榫法,立、卧、跪、坐自如。目前,存活于莱西乡间的木偶戏,就是古老木偶戏的遗存。

  木偶戏是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撮头木偶)、铁线木偶。木偶戏仿制各种戏剧人物的头像和能活动的木制躯体、四肢,并缀以服饰,做成各种不同戏剧情节所需的人物形象。演出设施比较简单,随时随地搭起一个小舞台,锣鼓一敲便开张演戏。演出时,表演者在幕后用双手操纵木偶,做出各种表演动作。乐队及演唱者根据剧情进行伴奏、伴唱,配合默契,可谓有声有色。

  砖雕

  内容千变万化,富有生活气息

  莱西民间砖雕分布于全市各个村庄,尤以李权庄镇仰岭村、西三都河村;姜山镇姜山一、二、三村、泽口集;店埠镇前寨、寨西头、左官屯;马连庄镇马连庄村、河崖村;日庄镇刘家都;夏格庄镇张家疃、双山、索兰村;院上镇花园头,院上村、沽河办庄扶村、早朝村;武备镇院里村最集中,最典型,且现存较多。

  莱西民间砖雕有“山花”、“潲头花”、“马头花”、“影壁花”和圆雕等。庙宇和古坟上也有分布,其技法,内容与住宅上的基本一致。

  砖雕内容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有富贵吉祥、兴旺和睦、长寿平安的动物纹,也有绚丽多姿的花卉纹和图案花纹。表现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

  “果模”

  又叫饽饽磕子,节庆少不了

  莱西“果模”,俗称“饽饽磕子”。果模,是民间节日和礼仪往来时,制作面食品和油酥点心的专用工具。这种以模具制作的面食礼品近似浮雕艺术,既有食用性,又极具观赏性,广泛用于民间节日、迎娶、礼仪来往等活动。

  “果模”源于唐代,流行于宋代,盛行于明清 。莱西果模的图案异彩纷呈,既有常见的传统艺术纹样,又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意象对应图案,民间艺人“以象寓意”、“以象构意”,创造出许多象征幸福、美好、奇托精神、启发向上的美好图案,让人们在食用的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果模艺术。

  除上述7项外,莱西市还有6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深受市民喜爱的莱西吕剧,极具观赏价值的莱西市木刻;有治病救人的程氏带状疱疹验方,强身健体的莱西太极梅花螳螂拳;有色香味俱全的院上烤鸡,还有口味绝佳的日庄割瓣火烧……这些“非遗”项目,无一不体现着莱西市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近年来,莱西市文化部门也将“非遗”的保护作为了重点工作,将莱西市的“非遗”传承发展推向更快发展的轨道。

相关知识

守护文化瑰宝 绽放非遗魅力
非遗“焕新破圈” 西安众多非遗项目积极融入文旅发展大格局
龙宫里有好戏看!非遗黔剧让“景”上更添花
【节日里的非遗】花朝节之盛世繁花
“杜鹃花海+非遗文化”营造别样年味
《花儿绽放》南京站火热录制 本土非遗花儿李子艺成功入围
中国非遗之“花”绽放英伦
非遗云课堂
非遗
花棍舞出“精气神” 太原非遗花棍健身团“出圈”

网址: 莱西的“非遗”绝活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2090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莱西鲜花店
下一篇: 莱西蛋糕店,2小时免费送花,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