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与梦:日本少女文化研究初探

花与梦:日本少女文化研究初探

王 越/供稿
陈昉昊/校对
日本的少女研究的兴起是与少女漫画研究,少女文学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日本的少女研究中的“少女”,比起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少女来说,更接近一种由文本和图像所构建出来的少女形象。当然,文学再现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从考察虚构作品中所构建的少女形象入手,研究者们也逐渐把视线扩展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下的真实少女身上。因而,少女研究本身就是跨越文学研究、漫画研究、亚文化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等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对日本以文学和漫画研究为主体的少女研究进行梳理,介绍几部奠基性的作品以及现今学界研究的新方向,并提供一个概要性的参考文献目录。

 尽管日语中的“少女”(shojo)通常被译成“girl”,但“girl”一词并不能很好地捕捉到“少女”(shojo)的丰富意涵。“少女”(shojo)在日语中更多地被用来描绘由文字和图像所表达出的一种对于女孩和青春期女性的幻想 (Fraser, 2017,p. 544)。
文字和图像,作为少女文化的两大重要载体,分别代表了日本少女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在明治末期,大正年间及昭和早期(约1912-1941),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少女文化主要通过在少女杂志上连载的少女文学(小说)来展现;而从战后的六七十年代至今,少女文化的主要载体则是漫画,这一时期也同日本漫画发展的黄金时代相吻合。少女文学和漫画,指的是其受众对象主要是未成年女性的文字和视觉叙事作品。

 战前的少女文化是和私立女校制度紧密相连的,因而此时的“少女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女学生文化”。由于女校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很多女学生在就读期间与同伴发展出异常亲密的友谊关系。这种“エス(S,特指英文sister的首字母)关系”多发生在上级生和下级生之间,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相互扶植和照顾,又隐含着更加亲密的类似男女之间的恋慕之情。这种“エス关系”与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女同性恋(lesbian)有着微妙的区别,它更多地指一种精神上的相互依赖,一种暧昧、流动、模糊的感情状态,因其不确定性和转瞬即逝,受到主流社会相当大的容忍度。父权制文化的代表们认为少女们所形成的这种亲密关系是短暂的,是为了她们未来的结婚生子进入家庭生活做准备,一旦从女校毕业,结婚之后,女性就会自动回归异性恋的怀抱。

《花物语》 (吉屋信子,1920)

《花物语》 (吉屋信子,1920)


                

                这一时期,吉屋信子的少女小说对以同性亲密关系为中心的少女文化的发展和流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吉屋信子不仅一生创作了几十部以少女为主人公、以少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为主题的小说,而且自身也与一位女性伴侣共度一生。她一生都十分排斥当时日本社会上的男尊女卑思想,她的小说《阁楼中的双处女》(1920)就是以自身的同性爱经历为蓝本写成的。30年代,男性作家也加入了少女小说的写作中,川端康成的《少女的港湾》(1937-38),菊池宽的《心之王冠》(1938-1939)等都在当时的读者中广受欢迎。

《少女的港湾》(川端康成,1937-1938)

《少女的港湾》(川端康成,1937-1938)


                

                战后,随着最具人气的少女杂志《少女之友》在1955年停刊,战前的以女校、同性亲密关系为特色的少女文化随之式微。而日本战后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则是漫画的诞生与发展。日本漫画之父手冢治虫的《缎带骑士》(1953)被誉为是日本第一部少女漫画,而《缎带骑士》所开创的性别特征不明显的女主人公形象也对后来的少女漫画有着极大的影响。
Deborah Shammon把战后少女漫画的发展分为了两个阶段,50和60年代的草创期作品延续了战前少女小说的风格,在内容上刻意规避异性恋,以刻画同性亲密关系为核心。在视觉风格上也延续了战前很多插画家,剧画家(如竹久梦二,中原淳一)等的少女画风格:比如人物形象常用夸张的大眼睛,而衣着常用缎带与花边服饰,图像背景常常以花朵装饰,等等。

 Shammon认为70年代是少女漫画的成熟期,在这期间两大非常流行的子类别逐渐成形。一是女主人公女扮男装的作品,如池田理代子的经典作品《凡尔赛玫瑰》(1972-73),二是“少年爱”作品,如萩尾望都的《托马的心脏》(1974)。后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由女性漫画家为女性读者群体创作的内容为两位少年恋爱的作品。这两类作品,因其共同的性别颠覆性(gendersubversion),一直以来都是少女漫画研究中的热点。

《凡尔赛玫瑰》(池田代理子,1972-1973)

《凡尔赛玫瑰》(池田代理子,1972-1973)


                

                藤本由香里的《我的归属之地在哪里:少女漫画中折射出的心的形状》(『私の居場所はどこにあるの? 少女マンガが映す心のかたち』1998)是少女漫画研究的奠基之作,藤本在本书中的核心论点是,少女漫画的核心主题就是少女们寻找自己的身份,寻找自己在世界上的容身之所,这一归属感既存在于恋爱关系中,更存在于她们与父母的关系之中。从这一角度入手,藤本也指出了少年爱成为少女漫画流行母题的原因,主流文化的厌女引发了少女们对性成熟的恐惧,正是这种对女性本身的恐惧和厌恶导致了一大批少年爱作品的诞生,漫画中的少年其实与真实世界中的男性无关,仅仅是少女心灵的投射。少女们对“女性”身份的局限性的厌恶,也体现在漫画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扮男装的角色。


                

                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观念的冲击所带来的性解放思想,部分少女漫画开始摆脱之前的作品中对纯洁,精神性恋爱的强调,开始正面展现性,甚至出现了对男性的身体器官的特写和描绘,以抵抗男性漫画中对女性的乳房臀部等的物化展现。
无论是想象一个性别模糊的主人公,还是借助少年爱抒发心声,还是对男性肉体和两性关系进行非浪漫化的写实描绘,少女漫画一直以来都是少女们借助虚构故事和人物来与主流的父权制进行角逐和抗争并且逐渐寻找身份与主体性的重要手段。日本少女研究,童年研究等领域的奠基性学者本田和子,将“临界性、含混性、暧昧性”(Liminality, ambiguity, and ambivalence)作为“少女”的主要特征,并认为在少女的“既不是,又都是(成年/儿童;男性/女性)”的跨界性中蕴藏着颠覆性的力量。
推荐阅读:

 关于战前以小说为主的少女文化(女学生文化)研究,参见:

 Suzuki, Michiko. “Writing Same-Sex Love: Sexology and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in Yoshiya Nobuko’s Early Fictio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65, no. 3, 2006, pp. 575-599.

 Shamoon, Deborah M. Passionate Friendship: The Aesthetics of Girl’s Culture in Jap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2, Chapter 2 and 3.

 Copeland, Rebecca. “Fashioning the Feminine: Images of the Modern Girl Student in Meiji Japan.” U.S.-Japan Women's Journal, vol. 30/31, 2006, pp.13-35.

 本田和子(Honda Masuko):
『少女浮遊』青土社,1986年
『女学生の系譜――彩色される明治』青土社,1990年
『交換日記 少女たちの秘密のプレイランド』(今ここに生きる子ども) 岩波書店,1996年

 关于战后以少女漫画为主的研究,参见:

 藤本由香里『私の居場所はどこにあるの? 少女マンガが映す心のかたち』学陽書房,1998年

 Shamoon, Deborah M. Passionate Friendship: The Aestheticsof Girl’s Culture in Japan,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2, Chapter 4 and Chapter 5.

 Honda,Masuko, Fraser, Lucy and Aoyama, Tomoko. “The Invalidation of Gender in Girls' Manga Today,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Nodame Cantabile.” US Japan Women's Journal, vol. 38, 2010, pp. 12-24.

 Fraser, Lucy and Monden, Masafumi. “The Maiden Switch: New Possibilities for Understanding Japanese Shojo Manga (Girls’ Comics).” Asian Studies Review, vol. 41, no.4, 2017, pp. 544-561.

 关于少年爱漫画研究,参见:

 Boys’ Love Manga: Essays on the Sexual Ambiguity and Cross-Cultural Fandom of the Genre, edited by Antonia Levi, Mark McHarry and Dru Pagliassotti, McFarland Company, 2008.

 Boys Love Manga and Beyond History, Culture, and Community in Japan, edited by Mark McLelland, Kazumi Nagaike, Katsuhiko Suganuma, and James Welker,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2015.

欢迎关注“儿童历史文化研究”!

欢迎关注“儿童历史文化研究”!


                
                

相关知识

日本花道起源初探
鸢尾花文化初探与发展研究
红遍日本却来自中国,这位“少女”不简单
从花道变化看日本文化
日本花道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pptx
甘肃河州牡丹花文化初探
星卡梦少女1:花语笔记
花文化研究与学习Ⅱ
花文化研究与学习Ⅱ(精选)
菏泽花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网址: 花与梦:日本少女文化研究初探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2944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稀有花名及花语(稀有花名称)
下一篇: 长寿花的稀有品种,有绿巴黎、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