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
2022
奋进新征程
以花草树叶等天然绿植做“画笔”,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这些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在李海棠的手中绽放出勃勃生机,一幅幅精彩、质朴、美丽的非遗文创画作诉说着这精妙的大世界。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海棠的匠心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
走进铁力市桃山北芳园艺研究所,一幅幅色彩斑斓而又内容丰富的植物画,瞬间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独特的创作手法,让这些画作格外夺目。据李海棠介绍,她利用小兴安岭特有的鲜花、芳草及大森林中的嫩枝、绿叶等植物为原材料,经过特殊处理后制成干花基础备用材料,再经过艺术加工,最终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精灵就得以继续延续他们的生机,在鲜活灵动中继续绽放属于它们的美丽。
2019年12月,李海棠的植物画制作技艺被列入我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传承人李海棠的人生新篇章就此展开。李海棠向我们讲解了她的植物画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植物画的工艺流程,在创作中需要保持原有植物本色以及拼贴制画这两个步骤,看似简单但却最考验匠人经验和手法。特别是保色这项工序,不同的植物和花材需要不用的化学配方,稍有不慎极易失败。源于热爱,在一次次的坚持中李海棠摸索出了“制胜之道”,不仅做到了能保持画面不褪色,不变形,且耐水擦,这个保色技术在我省乃至全国都是独树一帜。而拼贴的工序及其考验手脑的配合和耐性。用李海棠的话说,当把花材和树叶贴下去时,不仅花材和树叶要与图纸配合“融洽”,还要注意不能让脆弱的材料破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工序,她的植物画制作技艺被列入我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海棠:“ 我这研究所是1995年组建的,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历经了三次创业,第一次是1995年,刚建时期我们是个家庭作坊,住在板夹泥的房子里。第二次创业,我们研究所自己盖的房,搞的绿化,正式开始挂牌营业,走向市场。第三次创业2019年,被省里评为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卉开发,绿化树培育,快速恢复森林资源,森林永续,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其中我们的主导产品,科技含量较高的应该是植物工艺画,获奖20多次,其中有四项是金奖。我是个育林人, 森林永续 到任何时候都是我工作的主旋律。”
1961年,从东北林学院毕业的李海棠,响应国家“科技兴农”的号召,来到伊春桃山林业局,扎根于此,与林区、大山的不解之缘就此开始。营林高级工程师,伊春市知识分子拔尖人才,黑龙江省第七届党代会代表,曾获两项国家专利,三项科研成果,国家和省市奖励69次,这些标签书写了老人不凡的人生。60多年来,她将毕生心血用在了林业新课题研究和非遗技艺上,克服重重困难撰写当地林区规划、坚持保护红松母树林,繁育经济、生态效益高的树种……她创作的植物画已经近千幅,曾荣获过第四届中国花博会优秀奖、中国第五届花博会金奖和市工艺品设计制作大赛一等奖,而干鲜花镶嵌画、水晶植物画、植物工艺画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是小兴安岭和黑龙江省不可多得的林业专门人才。
1995年退休后,闲不下来的李海棠成立了铁力市桃山北芳园艺研究所,开始悉心研究植物画。20多年来,她始终坚守一个原则,植物画取材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为此,她和她的学生在研究所附近开始栽树,7000平米的园区除了房屋,其余全是绿化树木和植被,共有231种草本、木本植物。其中,小兴安岭地区的主要乔木就有53种。每到春夏时节,这里群花竞艳,园艺争芳,好似一个“微缩的生态园”,植物画所有的取材,几乎都来自这里。李海棠说:“森林下草、下木也是大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扩大森林资源,我立项营建的植物标本采集园,就是为了非遗植物画技艺传承,永续作业提供源源不绝的植物和花材。”说起这些,李海棠眼里闪烁着光芒。
尽管已是85岁高龄,但提起她的这些植物画,李海棠依旧神采奕奕。“植物画会根据植物纹理的天然质感,在选材、工艺、形式上最大程度保留植物根、茎、叶、花的特点和原形特征,讲究自然美。即使是同样的材料经不同人的手,成品也会有所差异,各具特色。所以说,每一幅植物画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如果说这些植物画是李海棠的“宝贝”,那么,在李海棠的研究所里,厚厚一摞的植物标本图册就可以说是她的“心头肉”,她参与编写了《小兴安岭乡土树种》、《小兴安岭野生花卉》等科普性图书资料,这些图册不仅保留了大量小兴安岭林区众多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的标本,对于当地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也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是李海棠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她舍不得放弃她挚爱的林业和科研工作,直到现在每天仍要花半天的时间进行林下树种研究。目前,李海棠正在培育阔混林下濒危的乡土树种——东北红豆杉。“调整林木组成,提高森林质量,进而就可以提高生态效益,提升森林资源永续利用效果。”李海棠说,只要身体允许,她就会一直在林业科研的路上奋斗不止。
始于初心,臻于匠心。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穷尽一生磨炼自己的技能,享受事业所能回报社会而带来的充实感和幸福感,这种内心的坚韧,这种磅礴的力量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到震撼。以匠心致初心,以初心致未来,这种了不起的匠心守护,一定会让非遗植物画技艺发扬光大,越走越远。
来源|关注铁力
编辑|华 楠
一审|胡凤晨
二审|方 爽
三审|张 强
抵返伊春人员请提前扫描上方二维码登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匠心传承 生生不息——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海棠
汾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张玉琴
感受历史 传承文化 开封第38届菊花文化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展演拉开帷幕
传承文化.回报社会 国家级非遗黄梅 挑花传承人石九梅
【文化传承】景谷:非遗在保护传承利用中绽放璀璨之花
潍坊清平小学打造“道德文明高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思南花烛
民间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掬花在瓶中 风景无限好——记“莳花在野”中国插花传统技艺传承人李朝辉
静宁:“非遗”进校园 传承添活力
网址: 匠心传承 生生不息——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海棠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2990.html
上一篇: 地方认同视角下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 |
下一篇: 云赏“花容粤貌” ,第29届广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