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全诗赏析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全诗赏析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出自清代曹雪芹的《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帘外桃花绽开春风柔柔地吹拂,帘内的少女情绪慵懒无心梳妆。
帘外的桃花和帘内的人儿,人和桃花相隔不远。
东风有意要揭起窗帘,桃花想要看看佳人帘子却不肯卷起。
桃花依旧在帘外盛开,帘里的人儿却比桃花还要清瘦。
花儿如果懂得怜爱佳人的话它也会忧愁,风儿把她们互相怜惜的心思透过帘子传递。
东风穿过了斑竹作的帘子,桃花开满了庭院,庭前的明媚春光只是让人倍增伤感。
青苔长满了院子,门几虚掩,落日下一个人独自靠在栏杆边。
凭栏的人儿在东风里暗暗哭泣,穿着红色的纱裙悄悄地站到桃花旁边。
桃花桃叶相互交杂乱纷纷

赏析

  《桃花行》是继《葬花吟》之后,黛玉的又一首顾”花“自怜的抒情诗。书中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宝琴让他猜是谁做的,宝玉一猜就中:“自然是潇湘子稿。”宝琴开玩笑地骗他说是自己作的,宝玉不信,“这声调口气,迥乎不像蘅芜之体。”宝琴又用杜工部诗风格多样来证明宝琴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诗,宝玉笑道:“固然如此说,但我知道姐姐断不许妹妹有此伤悼语句,妹妹虽有此才,是断不肯作的。比不得林妹妹曾经离丧,作此哀音” (以上《红楼梦》中的原文在各版本中语句可能会有所出入)。

  《桃花行》确实充满了哀音,宝玉并不称赞,是因为领会了这“哀音”,再也说不出称赞的话了。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桃花行》写于第七十回,出于林黛玉之手。《桃花行》的创作正值“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此时,离《葬花吟》的写作已有时日,在“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三十七回)后,众姐妹只做了几回诗,又经历了大观园的种种变故,“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五十六回),无暇顾及诗社,“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恰逢黛玉作此《桃花行》一首,众人见“这首桃花诗又好”,建议“就把海棠社改做桃花社”。

参考资料:完善

1、 王萍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11辑),甘肃人民出版社,2016.01,第129页

简析

  《桃花行》是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以非常低沉的笔调,通过鲜艳明媚的桃花和孤独悲伤的人多方映衬、反复对比,塑造出一个孤独、忧愁、哀怨、伤感的少女形象。这首诗是作者对命薄如桃花的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诗中用强烈的对比写法描述黛玉自己的痛苦,经过多次换韵,抒发的情感也随着文字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由花人相映过渡到花人交融,造成景为情设、情为景触的艺术效果,最后一气呵成达至以花自喻薄命的立意。

曹雪芹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168篇诗文 ► 876条名句

相关知识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全诗赏析
《桃花行》赏析
桃花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全诗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赏析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全诗赏析
“月华今夜黑,全见梨花白。”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全诗赏析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胭脂花开:赏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隐秘之美

网址: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全诗赏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3211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
下一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全诗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