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647637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

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古时代就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纹样就已有各式的花叶、虫鱼等。商周时,青铜器、玉石雕刻上出现了龙风玉蝉等更为复杂的形象。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出现了一般认为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双鸦栖树图》。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花鸟画逐渐独立成科,晚唐五代时已形成不同流派。

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成熟和鼎盛期。北宋前期,崔白对写意技法的拓展,让花鸟画得以进一步表达艺术家的灵性。北宋后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方向发展,笔法细腻娴熟,格调高雅,工笔花鸟画达到巅峰。宋代在理学、文学、科技等领域的拓展,推动着艺术创作、人文交流与艺术鉴赏。一方面,“格物”精神的倡扬,促进画家探究四时花草变化及自然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生命意蕴;另一方面,苏轼、文同等文人士大夫社会地位提升、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水墨花鸟因人文情怀的注入初步形成独特体系。

元代,诗、书、画、印开始融合,“作画贵有古意”“书画同源”的艺术主张,推动了花鸟画向更为注重笔墨、追求意趣的方向发展。明清时期,徐渭、八大山人等将中国花鸟画的写意精神推向巅峰,加之逐渐形成的书画市场以及大众的审美需要,使花鸟画呈现出雅俗共赏的面貌。

花鸟画的民族文化原动力,是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在它的推动下,中国花鸟画不断发展,在题材之外不断深化其原有的精神内蕴。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陶冶人们的审美情趣。花鸟画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的诗性和文学性审美方式抒情达意、托物言志,形象地展现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我们的先民还曾将自然中的花鸟变幻为图腾,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后来图腾信仰逐渐演化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让生活充满文化寓意。这也影响着花鸟画的发展。如花鸟画中常见的石榴、葫芦、蝙蝠等,具有“多子多福“福禄"等吉祥寓意,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花鸟画中的题材除了祝福寓意外,也抒发着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操守,满足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经历了形式、语言和文化观念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更是民族文化精神不断正本清源的体现。花鸟画的写意精神,不仅是中国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跟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法则相统一的。我们向世界展示的中国艺术,应该体现这种具有民族风骨、正大气象的中国精神。也只有当我们树立起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构建起一种基于中华文明底色、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花鸟画现代样式,中国花鸟画才能对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摘编自马新林《清气满乾坤——花鸟画的中国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鸟画的描绘对象很广,除了花卉、禽鸟外,还包括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B.随着人类文明的孕育而产生的花鸟画起源于远古时期,东汉壁画《双鸦栖树图》被认为是最早的花鸟画。C.民族文化赋予花鸟画“以花鸟拟人、表情的寓意性”的原动力,这也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内蕴。D.花鸟画虽经近百年的现代演变,但其笔墨与写意精神始终没有改变,依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简单介绍了花鸟画的基本概念,然后介绍了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但对各发展阶段的介绍详略不一。B.文章探寻了花鸟画写意精神的发展过程,并介绍了花鸟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及常用的艺术手法等内容。C.文章具体分析了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演变情况,并肯定其对世界艺术发展已有的影响与贡献。D.本文为艺术评论,基本按照层进式的结构谋篇布局,引资料与举例子相结合,材料翔实,论证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理学、文学、科技等的拓展、推动以及士大夫的积极参与,花鸟画很难在宋代走向成熟、鼎盛。B.花鸟画适应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契合了大众的市美需求,因此能够雅俗共赏,获得人们的喜爱。C.花鸟画的演变过程表明,文人的参与对艺术样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D.正是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使中国花鸟画虽历现代演变,但笔墨与写意精神却未改变。这很好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精神正本清源的价值。

更新时间:2018/06/03 10:45:02 |

抱歉! 您未登录, 不能查看答案和解析点击登录

相似题推荐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部署

——专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记者: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总要求呢?

韩长赋: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推进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丢;产业季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慧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知谐、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荷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材料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到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还将进一步达到60%、65%,2050年可可能超过70%。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部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材料选自《求是》,有删节)

材料三

脱贫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中共十九大报告对过去五年的扶贫做出的总结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和显著成绩。2012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累计减少5564万人,2017年减贫人数也在1000万人以上.5年平均减贫13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

(材料选自《新华网》,有删改)

材料四

图一   2012年~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五位一体”,统筹推进。B.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8.52c.7e.按照我国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城乡矛盾有望逐步得到解决C.2012年至2017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500万人以上,5年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D.图一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逐年递增,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从而实现乡风文明,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弘扬优良传统。B.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但既不能出现城乡分离发展,也不能违背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二C.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前面,使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D.要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乡村衰退问题不可忽视也无法回避。E.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限制了乡村的发展,因此,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3.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生活富裕”的要求,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居民“生活富裕”这一目标。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学*科网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不恰当

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子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B.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C.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D.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2.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3.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中国的图谱之源远流长。一般可从遥远的河洛图谈起,以后这些方面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有一些思想。早在《华阳图志》中就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图经《巴郡图经》,以后图经这种表述体裁成为几个时代的重要文献。所以,一般认为在中国古代的地学文献发展史中曾有一个“图经时代”,就是汉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图经》成为我们地学重要的文献体裁。在这个时代,图像与文字都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图像同时有传情达义、佐证文字、直观愉悦的三大功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插图,凡是在平面或是空间构成图形、实体的物体都可以称之为图像。

②宋以后,文字气场越来越大,随着思想文化越来越深邃宏大,在人们的意识中,图像能表达思想的深度和准确性大大削弱。特别是深邃的义理之学已经使图像感到有明显的“图不达义”之感。同时,由于传播相对困难,表意欠缺深度和准确性,图像的重要性日渐式微。宋代出现过一个可以重拾图像地位的机会,人们提出“左图右史,吟风吟月”或“左图右史,朝吟夕讽”等,从这些话语看好像对图像的功用十分重视,但与印刷术有关的图像,这种依靠雕版技术的表现方式,图版的保存流传较为困难,所以很多图书都出现了图像丧失的现象。

③与传统史学不同,国内现代史学始于20世纪初,可以梁启超《新史学》的问世作为标志。梁启超强调史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并推崇史料的价值。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呼吁重视甲骨文献、简牍文书及图像中的历史信息的史料价值。他们通过纸娟绘画、石刻浮雕画、壁画、岩画、木版画、模板刻画等,将史料利用及史学研究往前推了一大步。

④虽然在迭出的新史料中,文学大家们也对图像流露过浓厚的兴趣,但图像在史料中的地位并未发生突破性变化。郑振铎就批评过“轻图像而重文字”的习惯。即便这样,郑氏所编写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免不了只是个“插图本”,它没有利用图像来研究文学史,利用图像史料来研究文学史的科学。时下,伴随着图像证史渐成风气,图像作为历史留存的证据,逐步得到史学界的回应,以图像为研究对象的“图像史学”呼之欲出。

⑤图像和文字能够相互印证。作为史料,文字能蕴含丰富的信息,而图像明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几年前陕西潼关发现一座隋代大墓,后来根据列戟的数量,推断出墓主人为隋太子杨勇。戟是一种武器,也可作为仪仗器、礼器使用。唐代列戟制就是通过施戟杆数的多少来表示其主人身份、地位、等级及权力。《唐六典》中记载:太庙、太社及诸宫殿门,各二十四戟:东宫诸门,施十八戟;正一品门,施十六戟……目前已知的墓穴发现都跟文献完全对应,列戟形状也一目了然,对还原当时礼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⑥图像还能让我们认识到从文字资料中不能得到的历史。并非历史的各个方面都有文字描述,这个缺陷就要用视觉资料来填补,比如行人、小贩、工匠、茶客、剃头师、算命先生等三教九流,并非都能载入史册、留下文字印记,而许多画作却能让人看到              。

(摘编自孙振华《中国古代图像史料的运用》)

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结合文章,解释第②段加点词“式微”。
3.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没有能够重拾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B.史料利用和史学研究都在20世纪初往前推进C.张振铎没真正把图像运用于其文学史的研究当中。D.人们依据《唐六典》推断隋代大墓的列戟形状。

5.根据文章,把第⑥段结尾的句子补写完整
6.阅读全文,谈谈图像在史学研究中的价值

相关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
花鸟画简介
阳春水影 盛世花开——中国美术馆藏花鸟画精品展举行
中国花鸟画技法——兰花
CIHA学术讲座
【金尚推荐】贾广健—表现自然花卉的生命质感
办公室装饰花鸟画作品
中国现代花鸟画的艺术特点分析
从荷花创作谈中国花鸟画的视觉性
花湘似锦——湖南花鸟画研究展丨略论清末民初湖南写意花鸟画的流变

网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富于民族文化特性的表现门类之一,其描绘对象包括花卉、蔬果、草虫、六畜、走兽等各种动植物。花鸟画的题材起源很早,在远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525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大的菊花叫什么茶叶
下一篇: 探秘龙柏——一种神秘的草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