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插花文化萌芽于新石器时期,在《诗经》《楚辞》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自觉对花和植物进行筛选、分类、审美,并寄予情感。汉代出现了最早关于插花的记载,在河北望都一号汉墓中的东汉壁画上,一个圆形陶盆内盛净水,六朵红花呈放射状倾盆而出,原始、质朴而精巧。魏晋南北朝,插花在各类文史典籍中均有表现,出现了插花的代表人物及盘花、瓶供等具体形式。文化爆发式发展和佛教的逐渐传入,又为插花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
秦汉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进步,插花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插花的雏形已经初步体现。据史书记载,西汉惠帝时,孝惠皇后将四时植花罗致室内,并安排于寝榻、几案上。可想而知, 这些“四时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东汉古墓墓道壁画中绘有一个陶质圆盆,盆内均匀地插着6支小红花并置于方形几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几架三 位一体的形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早期中围插花。
到了南北朝时期,插花主要被用于佛堂前的供花。人们为了保持花朵的新鲜,开始尝试 将花插入水中养殖。《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骂,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以花 献佛,祈求医病,霍然痊愈。”这是史书中关于用容器描花水养的文字记载。当时佛前供花以荷花与柳枝为主要花材,不讲究插花艺术造型。
隋唐时代是我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插花开始在宫廷中盛行。这时中国的插花艺术开始有了系统的技术手法和规定。比如说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开时节,宫廷中都要举行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欣赏,美即美酒)、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 还要谱曲、咏诗讴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中国传统插花发展简史 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合称为生活四艺。
中赫花艺培训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的“花朝节”在唐朝是个很盛大的节日,传说是百花之神诞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要去郊外踏青赏花,市集上也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饰品,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在此时期,人造花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一束人造绢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组合,制作精细,花色艳丽,仿真程度很高。
五代十国时期,插花开始了艺术高雅化,从庄重讲排场变成不拘一格,开始追去自然美。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也变成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开始不局限于花朵,而是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由铜或瓷的盘盆容器,扩展到竹筒、漆器。而且插花作品不一定要摆放在桌子上,出现 了壁挂,吊挂。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锦洞天”是李后主的独创。每年春盛时节,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挂上横幅“锦洞天”。犹如大型插花展览会,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当时还出现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既做容器,又当花插。插花作品追求自然情趣,朴实而又不失洒脱。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受理学观念影响,此时的插花艺术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现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也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 宋代的蓝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韵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篮图,花篮造型制作精致美观,有优美的花纹、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开或盛开,色彩艳丽,错落有致,姿态飘逸,生机勃勃。从此开始,插花形成以花品、花的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插花艺术上升到了一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体现人的操守。这也就是花道。
元代插花风格逐渐摆脱宋代理学的影响,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也就产生了有人所说的“心象花”。钱选绘的吊篮式插花,在吊篮上放两个瓷罐,罐里分别装满金桂和银桂,上飘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条,暗示金贵、银贵,不如自在如意贵。反映人们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愿望。
插花艺术
明代是插花艺术复兴、繁荣、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体系。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造型丰满,寓意深邃。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富贵,常用如意、灵芝、珊瑚等装点插花。
到了明代晚期,花道发展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这时的插花艺术追求参差不伦,意态天然。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构图严谨,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关系。这一时期中国插花理论日臻完善、成熟,有许多插花艺术专著相继问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响最大,书中对构图、采花、保养、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还有张谦德的《瓶花谱》、高濂的《遵生八 盏.燕闲清赏》、何仙郎的《花案》等,对花材的选择、处理艺术,保养方法,插花风格,花性认识,构图技巧,色彩和体量的协调,品赏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论述。中国传统插花发展简史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袭明代传统风格,流行写景式插花、组合插花和谐音式插花。但是纵观清朝三百年,插花艺术始终处于一个下坡时期,得不到重视。花道在此时开始衰落。
“华”,指木本植物美好的状态。《辞海》中解释,当事物达到了最美好的状态,便可称之为“华”,如同大树开花一般。因此,古代汉语中,“花”和“华”是通假的关系。仅从汉字源流上讲,“中华民族”就是“花的民族”。
我们的先祖,女性是女娲,男性是伏羲氏。伏羲氏是道家的开创者,提出了太极阴阳的思想。相传,他的母亲是华族人,这个族群生活在有花、有草、有山、有水的地方,部落周边开满鲜花。华族人也特别爱花,经常把花穿戴在身上,祭祀的时候也会用到花草植物,因此这个族群叫花族。夏也是一个族群。夏天是植物生长最繁茂的时候,因此,夏有“盛大”之义。华、夏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美好而盛大的族群。可以说,华夏民族自古爱花、尚花,血液中天然带有花文化的勃勃生机和独特气质。
远古时候,人们觉得有很多神明在主宰自己,祭祀文化因此出现。祭祀,由巫师或祭司主导。巫字,上一横,下一横,中间两个人,寓指上下打通。因此,可以和天地万物沟通的人被称为巫师。巫师承担了最早的插花师的工作,在预报天气、看病、心理疏导等之外,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便是敬神,给大家祈福、消灾、祛病。而在敬神的贡品里,巫师会用花来和神灵沟通。这种习俗至今仍保留在中国福建一带,那里宗祠的门楣上会挂山茶花。无独有偶,日本的神社中,祭祀请神时也会拿一枝山茶花,好似神从花上来。
插花学习
因此,插花最早源自生活中的祝祷和审美活动。人们认为花盛开的时候是环境、气候等各方面最美好的时刻。不仅如此,花也可以结果,会带来精神的振奋。
在世界范围内,插花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中式插花为内核的东方插花,二是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西方花艺设计。东方插花是以中华文化为主导而呈现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日本的花道。花道在隋朝时由遣隋使者从中国传入日本。最早,日本的花道不叫开花的“花”,道德的“道”,而叫“华道”,是将中华之思想、道德寄予插花这一形式。此外,包括现在的韩国、朝鲜、越南以及广泛的东南亚地区,都更多地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而承袭了中式插花。西洋的插花则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花店里展卖的花篮、花束,婚礼布置的鲜花拱门,宴会餐桌上点缀的花饰,甚至包括戴在头上的花环,都源自西方,统称“花艺设计”(Floral Design)。西式花艺和西方的几何学、天文学、建筑学、色彩学等有很深的渊源。西方花艺主张在艺术层面进行审美和设计活动,而中国的插花侧重文化表达,注重“道”的贯彻,即以精神主宰花,以花寄托意念。从祭祀活动到宫廷插花,再到文人创作以及佛前清供,插花在中国历史上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我们的祖先在最高级的祭祀活动中,于祭台上插花,十分注重与之相配的花器的甄选。因此,“花、器对半”是中式插花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理念,正所谓“器可载道,花可明意”。
中式插花需先有立意,再借由器具、花材、造型、色彩的搭配来呈现意境。在此过程中,花器就像一方小天地,容纳了山川、池沼、湖泊等景致,提供了一个无限变化的空间。每一种花材、每一个造型,甚至是每一处弯折,都与创作者当下的心境息息相关,寄托了某种寓意、情感,以及思想。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茶书精选:瓶花清味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史 一本书掌握中国插花艺术的渊源流派和发展演化!
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花卉艺术讲稿——插花艺术发展简史.doc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插花艺术论文范文
学习插花丨中式“插花艺术”的简约之美
不能让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断流
我国插花艺术的现状和市场趋势分析
花艺学习:从西方式插花创作特点了解西方式插花艺术魅力特色
中国的插花艺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对于插花的历史你了解多少
网址: 插花学习:中国插花的艺术历史和发展渊源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5356.html
上一篇: 宋代花卉赋研究 |
下一篇: #闺蜜同游#南博二刷(二)(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