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粽叶种类知多少

粽叶种类知多少

  自先民发明粽子以来,它的主料从没变过,至今各地依旧只采用两种黏性谷物——北方的黄黍米和南方的糯稻米。不过,包裹它的叶子却五花八门没有定规。粽叶的种类不同,令粽子的香味、色泽、大小和形状大异其趣,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粽叶植物的种类

  芦苇(禾本科芦竹亚科)

  芦苇是最早被记载的粽叶,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粽字的:“糉(即粽),芦叶裹米也。”它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喜湿植物,叶片无异味,今天仍是流行于广大北方地区的裹粽材料,直到上个世纪北京市民还常去郊外的芦苇荡摘粽叶,满族的传统粽子多是芦叶粽。另外,江苏以及上海崇明的芦叶粽也比较出名。长长的芦苇叶宽仅2cm,包一个粽需用好几片,只能包出小个的粽。

  箬竹(禾本科竹亚科)

QQ图片20200805161918.jpg

  原产我国的箬(通“篛”)竹是南方最常见的粽叶材料,因其叶面宽大光滑、质地软且韧。我们平时所说的粽叶就是指箬竹叶,有的地方干脆叫它“粽粑竹”。箬竹分布于华东、华中、陕南和鲁南,以安徽休宁出产的“徽顶”箬叶最著名,上海人认为盛夏时从黄山采下的“徽州伏箬”品质最佳。江南畲族有箬叶牯角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载:“用秫稻米末……用竹箬裹,烂蒸”,唐代的元稹又言“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说明古代北方也用箬叶裹粽。除了箬竹叶,闽粤一带有时会取麻竹叶,台湾会取桂竹叶。

  茭白(禾本科稻亚科)

  茭白即菰,本是一种水生蔬菜。菰叶裹粽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就提到当时江南地区“俗以菰叶裹黍米……一名粽,”南朝乐府诗中有“菰生四五尺,作得九子糉”之句,北宋苏轼吟道“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南宋陆游也曾吟“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将簪艾一枝”“酪美朱樱熟,菰青角黍香”,宋末释绍昙则有“茭粽叶包蒸米饭,野山茶点石菖蒲”等句。因茭白叶片较窄,其粽个头小。如今菰叶粽已很难觅。

  芭蕉、香蕉(芭蕉科)

  蕉类植物叶片在粽叶中数最宽大。蕉叶包粽多见于我国华南和西南,还有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菲律宾等地。芭蕉是亚热带植物,苗族、壮族和布依族的五色粽常用芭蕉叶,傣族的“毫糯索”“毫栋贵”也用芭蕉叶;香蕉则原产于热带,富有特色的地方美食——东莞的麻涌粽和广州黄埔的波罗粽用的就是当地的香蕉叶,同为香蕉产区的中山北部也一样。与箬叶包出的三角锥形粽子不同,蕉叶适合包方形粽。

  柊(竹芋科)

  俗称冬叶。我国南亚热带及热带均有分布。柊叶阔大而坚韧,能包出0.5kg 以上的大粽。

  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有云:“有柊叶者,状如芭蕉叶,湿时以裹角黍(即粽)……盖南方地性热,物易腐败,唯柊叶藏之可持久。”广东肇庆和云浮的裹蒸粽、茂名的古粽籺就取材柊叶,顺德人也习惯采摘生长于塘边河岸的柊叶包粽子。当地人将双面皆青的柊叶品种叫做“正冬”,而将面青底白的叫做“野冬”,正冬更佳。海南普遍用柊叶,广西壮族、贵州水族和布依族、云南白族傣族布朗族等多个民族包粽都会用到柊叶。

  槲(壳斗科)

  又称大叶波罗(桲椤),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大叶树种。槲叶长好时正逢端午节期,陕西、河南交界山区的“槲包”和“槲坠”、山东半岛的“波罗叶粽子”都是用槲树叶包的,扎好后的粽子呈厚长条状,活像双层枕头。日本的“柏饼”其实就是槲叶米糕。有人说槲叶煮粽微带苦味使其难以流行,其实更大的原因是平原地区耕地宝贵不种槲树。

  粽叶芦(禾本科芦竹亚科)

  又称芒叶(广东)、莽草(海南)、粽叶草(云南),生长于南亚热带和热带,叶比芦苇阔。从粤东到粤西,从客家到疍家,芒叶是广东全省最常用的粽叶之一,构成了地道“广式粽子”的一大元素。福建、云南、湖南等地也有人采用。农家有栽培,但野生芒叶更优。

  露兜树(露兜树科)

  又名禾下簕或林旁(东莞)、芦兜(中山)、簕古子(粤西)、野菠萝(海南),原产热带的常绿灌木。其叶带锐刺,使用前须先去除。广东中山的芦兜粽、廉江的古粽籺、恩平的裹粽、东莞的茶山粽和南栅粽即由它裹成,呈长圆柱状或扁金字塔状,体型较大。雷州半岛的鸭乸粽则是由露兜叶穿编成鸭子状粽壳。广西、海南、云南亦有露兜粽。

  月桃、良姜(姜科)

  这类姜科植物都原产亚洲热带。台湾台南的月桃叶干贝粽、菜粽闻名于世,客家月桃叶粿粽别有风味;云贵川的良姜叶猪儿粑、鸭儿粑也是美味小吃;偶尔可见使用同科植物砂仁或草果的叶。

  荷(睡莲科)

  荷即莲,常见的水生植物,叶大如盖。“符开银艾小,粽裹绿荷新。”这是明末陈子升的诗句。无论是华北、江南还是华南,荷叶是通行南北的粽叶。山东的荷香粽和广东的糯米鸡就是代表。荷香渗入糯米,但叶性稍脆是其缺陷。

  一叶兰(百合科)

  又名粽巴叶、蜘蛛抱蛋,叶片宽大,生长于南方诸省山区。端午节前后长势旺盛,云贵高原地区选作粽叶,布依族的枕头粽和土家族的腊肉粽有时会用到它,四川也用。

  椰(棕榈科)

  热带植物,叶长而硬。海南见有椰叶裹粽,马来西亚亦可见。需要指出的是,黎族的山兰椰叶粽不是包裹而成,而是由椰叶编织成袋状容器。

  楠竹(禾本科竹亚科)

  嫩笋破壳脱掉的笋壳,宽大而坚韧,适合包粽,吃完后洗净还可备来年再用。一些毛竹笋品种须注意除掉笋壳叶外层的灰色毛刺,楠竹笋壳胜在其外表除了黑斑鲜有毛刺。浙江、湖南、四川、重庆、河南等多地行此俗,宁波碱水粽是代表。

  玉米(禾本科黍亚科)

  明末才引进我国的美洲作物。玉米皮(苞叶)够大,韧性也足,在北方用来包粽子、饺子或窝头,甜玉米皮尤佳。因为皮薄,强度稍逊,较难成形。竹笋壳和玉米皮已超出了一般意义的绿色粽叶。

  其它

  相对小众的粽叶有:珠三角地区的粽子偶见用苹婆(梧桐科)叶;广东湛江蛤蒌粽用的是蛤蒌(胡椒科)叶;广东高州枧水粽用的是甘蔗(禾本科禾亚科)叶;海南三亚槟榔花苞粽用的是槟榔(棕榈科)的花苞壳;福建畲族菅粽用的是五节芒(禾本科黍亚科)叶;云南瑶族和广西壮族的传统粽子有时用棕榈(棕榈科)叶,台湾高山族的糯小米粽有时用芋(天南星科)叶,其中一种叫“祈纳福”的糯粟粽会用到假酸浆(茄科)叶(可连粽叶一起吃),等等。

  “以竹为粽”是极为古老的习俗,见于南方各地的竹筒饭其实是特殊的粽子,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就说“以新竹为筒粽。”白居易遗诗“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描写的是唐时苏州的吃法。竹筒中的糯米饭需要叶子封口,少数民族地区多用蕉叶和粽巴叶,楚地古俗则取楝叶(楝科)。两广地区民众喜摘柚(芸香科)或菠萝蜜(桑科)的树叶用来垫糍粑,这算是一类不用完全包盖且无需绑扎的粽粑。

  中国的粽子东传日本后产生了“茅卷”,即用白茅(禾本科黍亚科)叶包的粽子。琉球群岛则会采用芭蕉、槟榔、月桃等多种叶材。

  粽叶背后的道理

  粽子为何需要粽叶包裹?

  某个传说的解释是:楚人投米饭入汨罗江祭屈原,为防被蛟龙夺走及江鱼争食,特在外包以竹筒或裹以粽叶。当然,实际上另有其因。

  其一,粽是一团黏手的食物,不方便直接拿取,手和粽之间显然需要有层隔离物。有了裹粽之叶后,大坨的糯米饭就能分隔成大小适宜的若干份,便于携带、分发和取食。正因如此,粽子不同于糯米饭、饺子等无包裹节日食品,是传统社会中常用来互赠传情的礼品,成为适于大范围分享的食物。其二,糯米饭本须用甑蒸熟而不宜煮熟,用粽叶密封后就可以用锅浸水煮熟,能提高受热效率。还有一种可能,未有锅釜时代的初民为了烹熟无法烧烤的谷物,发明了用叶裹米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投入盛水地坑,不断用炽热的石头保持水沸,直至最后煨熟,又免于散成稀粥。其三,经粽叶包裹捆扎可以将糯饭团固定成某种特别的形状,以满足各种礼仪的要求,这在传统节日中表现特别明显。粽子的最初起源很可能是为了祭祀,所谓“角黍”(即粽)就是远古“太牢”之献的替代祭品。其四,由于紧贴内容物且同锅共煮,粽叶可以将自身特有的香味、色素、药性和营养成分赋予糯饭团。粽叶普遍具有的香气能增益粽子的风味,许多粽叶本身就是一味能解毒祛病的草药,有的粽叶具解腻功效,有的粽叶令粽更耐存储。其五,很重要却容易被人忽视的一点是:所有的传统粽叶都性属寒凉。中医认为黄米和糯米皆性温,有的馅料甚至带有“热毒”,古人就特意选用了寒性或凉性的植物叶片包粽,然而这不仅是养生意义上的问题。粽子为何在端午节上能扮演重要角色?该节日是个很特殊的转折点,例如是一年中最“恶”的一天,又是草药的药性最强的一天,需要粽和其它辟邪物一起来助人顺利度过这个关口。不仅如此,粽角数的奇偶、粽形的方圆也有阴阳意涵。在传统宇宙观看来,如果没有粽叶,阴阳是不平衡的。只有裹上粽叶,叶阴米阳,内柔外刚,粽子才成为一个致中和的整体,从而获得驱邪纳福之功力。

  何种叶片才可选作粽叶?

  首先,叶片必须无毒,且性味寒凉。但竹筒饭上的封盖叶片带微毒却是允许的。其二,叶片需阔大,以长圆形为佳,宽度至少3cm 以上,最理想是10cm 左右。其三,叶材必须有韧性,不太硬,耐蒸煮(不易烂),耐折叠(不易断),还要耐盐碱。其四,叶面要光滑,具有类似不粘锅一样的特性,使得粽熟后易于剥开。其五,易得到,易处理。一般是当地常见的多年生植物,无尖刺少锯齿。野生现摘,即使栽培也不占耕地。人们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六,有香味或无味。其七,叶片成熟期与使用期一致,能赶上节令。其八,特殊需求。包括特殊的文化习惯、加工需求和商业需求。如《荆楚岁时记》就说“京师以端午为解粽节,以粽叶长者胜。”同时符合上述所有要求的植物并不多,总体上堪用即可。

  一种粽叶替代另一种粽叶的情况时有发生。古时江南地区盛行的菰叶粽被现今的箬叶粽替代。玉米和露蔸作为外来植物用来包粽只有很短的历史。在粽叶植物资源丰富且常年食粽的祖国南疆,人们可以根据不同季节、用途、习惯和喜好选用不同的粽叶。例如:广西人春天包粽选蕉叶,夏天选竹叶,秋天选荷叶,冬天选柊叶;珠三角地区同时能吃到竹叶、蕉叶、露蔸叶、柊叶、芒叶等包的粽子,具体到各乡镇则有自己的首选和至爱。

  粽叶种类的多样性既体现了中华大地(尤其是南方)上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也反映了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在这多样性之中,又蕴含着我们中华文化的高度统一性,那就是,有这么多的民族共同依托飘着叶香的粽子来传递情感、凝聚力量、战胜邪恶并追求美好,并一齐坚守了数千年!

相关知识

粽叶是什么植物的叶子?
粽叶飘香 浓情端午
栀子花开端午节,粽叶飘香满是情。
片片粽叶裹温情·流花湖公园举办端午节“包粽子”活动
菖蒲和艾蒿,以及一口粽。
好段:端午粽、雄黄酒和白兰花
端午风俗:端午粽、雄黄酒和白兰花
美美与共情相依 北疆大地粽香飘
【悠悠粽子香】浓情端午 乐在其“粽”
粽情端午 花花草草的那些事儿

网址: 粽叶种类知多少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5889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粽子叶是什么植物的叶子?不同地区
下一篇: 端午节包粽子的叶子叫什么